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玄機?戈爾巴喬夫上台找到改革「密碼」,為何成蘇聯解體導火索?

玄機?戈爾巴喬夫上台找到改革「密碼」,為何成蘇聯解體導火索?

戈爾巴喬夫作為蘇聯解體一個重要人物,很多人把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當成蘇聯解體的一個原因。其實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最開始並沒有形成他的「新思維」,只是在以後的執政中,逐漸形成了所謂的「新思維」。就如西方國家評價戈爾巴喬夫「是一個很好的合作夥伴」。因此在戈爾巴喬夫執政中,他想用西方「良藥」解決蘇聯問題,但沒有成功。

戈爾巴喬夫於1985年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他上任後最先提出了「公開性」,這是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總開關」,雖然戈爾巴喬夫初衷是好的,但卻在實施過程中沒有控制好,使「公開性」泛濫,最終把控不住,而使蘇聯瓦解,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戈爾巴喬夫關於「公開性」一些歷史資料。


告別僵化

蘇聯從建立之初,作為一個新興體制的國家,不斷摸著石頭過河,但經長時間後必然要形成一些僵化的體制。像斯氏高壓狀態下的模式,也使蘇聯無法繼續保持這種狀態,到了赫魯曉夫時,他全面否定前任,雖然有些變化,但也未能突破蘇聯僵化模式。勃列日涅夫上台後,居然又回到以前的僵化時代,繼續保持僵化教條的政策,到了契爾年科時,作為一個短暫的領導人,並沒有改變前任的打法。但契爾年科去世與1953年3月斯氏逝世情況一樣,此時蘇聯民眾要求改革的呼聲很高,正是藉助這一呼聲,戈爾巴喬夫上台就實施了改革,因而受到民眾廣泛歡迎。

就如雷日科夫所說「世界發生了世大變化,但蘇聯依然教條」、「改革成為歷史的必然和需要」。於是戈爾巴喬夫針對蘇聯封閉、僵化、教條以及民生狀況,他在蘇聯二十七大上提出了「公開性」,「公開性」初衷是好的,就是對過去封閉的政策進行革新,它成為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總開關」。

但任何一項改革都不簡單,雖然「公開性」打破改革屏障,也成為改革路上的一把「金鑰匙」,但戈爾巴喬夫對怎麼把握「公開性」的分寸、維度以及實施的速度、目標,戈爾巴喬夫認識不足。如果說赫魯曉夫的秘密講話太猛,那麼戈爾巴喬夫就是對危險認識不足。

比如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爆炸事故後,戈爾巴喬夫曾談到公開性就是有利於社會與人民,但在這次事故中,由於仍按以前做法,媒體掩蓋核電站爆炸的嚴重性,引起西方對核輻射的不滿,後來蘇聯媒體進行了開放式報道,推行了「公開性」的發展。這是有利一面。但危險的地方還在後面。


文化解凍

戈爾巴喬夫為了推行他的「公開性」,他上台後就撤換了管意識形態的宣傳部長,在文化界最先推行了「公開性」,這個宣傳部長就是雅克夫列夫,他本來就是一個受西方國家影響較重的人,他上任後就鼓勵官媒揭露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與錯誤,於是當時蘇聯報紙、廣播、電視都改變以往的封閉做派,開始了開放性報道。最開始是從《星火》、《莫斯科新聞》等報刊開始。

但這一放開初衷也是好的,但不能什麼都放開。後來戈爾巴喬夫也沒意識到,當「公開性」在媒體放公開後,有些媒體報道及批評就突破了「禁區」,甚至對於敏感以及不經批准的資料和信息也加入到「公開性」行列。新任宣傳部長不僅放任,而且鼓勵。當時民眾對社會存在問題的不滿開始指責政府。

「公開性」還使一些以前被封禁的文化作品重見天日,像小說《阿爾巴特街的兒女們》和電影《懺悔》,最初在是否發表時,一些部門阻止了,但戈爾巴喬夫卻同意了。他這一同意,尤如放開閘門一發不可收拾,那些流亡在外反政府勢力就活躍了,還有蘇聯高壓時期被禁作品出現了。勃列日涅夫查禁的一些作品也出現了。一些文學雜誌如《十月》、《旗幟》等爭相轉發這些作品,成為轟動一時的事件。

但戈爾巴喬夫卻不知道,有些作品雖然可以解禁,但對於全盤否定國家體制的東西就不應該解禁,特別是否定做過貢獻的領導人。這些解禁作品出現後,就如當年赫魯曉夫的秘密講話一樣,人們思想搞亂了,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茫然而無所適從。

隨著公開性的發展,戈爾巴喬夫也意識到出問題了,他召集一些媒體負責人開會,要求他們加強對內容控制,但1987年到1988年,這一年「公開性」在媒體和文化界已經無法控制了。1988年,蘇聯甚至取消了報刊保密檢查程序,這就使蘇聯的文化傳媒尤如脫韁的「野馬」,無人能拉回了。


導渠潰壩

事物發展規律告訴我們,什麼事都會物極必反。任何事物不能做到極致,需要在循序漸進中及時調整對策。同樣,蘇聯在戈爾巴喬夫未上台前,那種封閉的高壓狀態的確有問題,特別是上世紀三四十年發生一些事件讓人自危,改革是必要的,不改革蘇聯也要自我僵化而死。

戈爾巴喬夫最初提出「公開性」並沒有錯,從蘇聯解密的文件看,最初推進公開性時,也使蘇聯民眾積极參与到改革中來,有熱情也有激情。但蘇聯問題太多了,堆積了幾十年的問題,有專家指出就如「堰塞湖」,大量堰塞湖出現,蘇聯就要想辦法導流開渠。但是蘇聯問題專家認為,戈爾巴喬夫「導」的過猛、過快、過大,堰塞湖全部被打開了,就形成了「洪水」,這些洪水衝破堤壩,釀成了「洪水泛濫」,使戈爾巴喬夫根本無法控制,最後導致蘇聯被瓦解解體。

戈爾巴喬夫還天真的認為,他的「公開性」推行後,蘇聯民眾受歡迎,西方國家也支持,但他並沒有看到,西方國家也參與到蘇聯的「公開性」來,他們不是來促進蘇聯改革發展的,而是渾水摸魚搞破壞,讓蘇聯根本無法在「公開性」中認清哪是西方國家背後的「黑手」,哪些才是蘇聯民眾真正需求。

總之,戈爾巴喬夫放任自流,才導致他的「公開性」成為蘇聯解體的導火索。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泥腿看客 的精彩文章:

美國版張儀靠合縱連橫聞名,如今97歲,為何有國家把他當仇人?
忠誠小國曾幫中國皇帝,小國有難請中國皇帝幫忙,皇帝說:不幫!

TAG:泥腿看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