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紫禁城沒有煙囪,冬天如何取暖?古人的匠心獨運令人佩服

紫禁城沒有煙囪,冬天如何取暖?古人的匠心獨運令人佩服

北京故宮紫禁城,先後有明清兩代,二十四個皇帝,諸多后妃、皇子、公主等皇族,以及無數宮女、太監居住。

這裡地處北方,冬日寒冷而漫長。

清朝時期,北京城寒冷天氣多達一百五十餘日,最冷時,氣溫可達攝氏零下二三十度。這麼冷的天兒,皇帝和后妃這些貴族,沒有空調屋,沒有暖氣設備、也沒有羽絨服、電熱毯等保暖衣物,他們是如何度過冬天的呢?

到過故宮的遊客都知道,紫禁城沒有煙囪,這讓人們感到很疑惑,紫禁城難道不生火取暖嗎?

當然不是,皇宮取暖、做飯用的都是沒有濃煙的木炭,因此不必專門設置煙囪。

冬季取暖的時候,聰明的古代能工巧匠修建宮殿牆壁,匠心獨運,在牆壁中留有空心的夾牆,作為煙火的通道,北方俗稱火牆。

大殿外廊檐下設有填加木炭的爐灶,燃料釋放的熱能通過火牆,傳輸到大殿之中,火牆的盡頭——大殿台基留有氣孔,便於排放有毒的煙氣。

火牆式火炕內部構造

熱浪通過火道進入火牆、火炕,使得大殿內的「暖閣」溫暖如春。

明清兩代都設有專門機構——「惜薪司」,為皇宮供暖提供木炭,燒火炕的人也是專職的。

紫禁城有數量龐大的群體,冬季對優質木炭的需求量很大,除了皇帝辦公、休息的地方,其他后妃、皇子、公主也都需要木炭取暖,但是標準不一樣。

清朝乾隆年間,皇宮每天供應木炭的標準是:

「皇太后一百二十斤、皇后一百一十斤、皇貴妃九十斤、貴妃七十五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孫十斤。」

數九寒冬天兒,乾隆帝在暖閣里過著「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日子,十分愜意,忍不住吟誦道:「人苦冬日短,我愛冬夜長……」

真夠沒心沒肺的,普通百姓連好一點的柴火都燒不起,趕上暴雪天氣,城外的柴禾運不進來,就得燃燒那些潮濕多煙的柴草,忍受煙熏和寒冷。

清朝末年,皇宮的很多規矩遭到破壞,一些制度形同虛設,就連給皇帝燒炭的太監也偷懶,沒有及時排出有毒氣體一氧化碳,差點沒把皇帝毒死。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記載:「宣統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晴。夜一時許,即被呼醒,覺甚不適。及下地,方知已受煤毒。二人扶余以行,至前室已暈去。卧於榻上,少頃即醒,又越數時乃愈。而在余寢室之二太監,亦暈倒,今日方知煤之當緊戒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南宋爭墓木致死案,無名知縣的判罰留名青史
在這一點上,她像極了母親武則天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