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從小熱愛書法成名很早,酒後給朋友寫了一首詩,陳獨秀看到了竟然嘲笑他字寫不好

他從小熱愛書法成名很早,酒後給朋友寫了一首詩,陳獨秀看到了竟然嘲笑他字寫不好

沈尹默,原名君默,別號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出生於陝西興安康市漢陰縣城關鎮民主街。早年留學日本,後任北京大學教授和校長、輔仁大學教授。

他是中國現當代著名的詩人、教育家、書法家,1949年後歷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等職務。沈尹默特別是以書法聞名,民國時期書壇上就有「南沈北於(于右任)」之稱。但據說他原來的書法並不好,受到陳獨秀當面的奚落、批評,但他並不覺得難堪而反感記恨陳獨秀,而是自己發憤努力,終成書法名家。此事成為佳話流傳至今。

1909年底,陳獨秀任杭州陸軍小學歷史、地理教員時,和高君曼同居,過著隱居式的生活。在陸軍小學,他又遇到了在該校任教的劉季平(1878—1938)。劉季平自名「江南劉三」,是陳獨秀在日本成城學校的同窗。《蘇報》案後,鄒容死於獄中,遺體被棄置「化人灘」荒冢地。劉三冒殺身之禍為其營葬。此舉被章太炎譽為「劉三今義士,愧殺讀書人」。劉三確實是古道熱腸的知識分子,陳獨秀認識劉三以後,經常到他家裡閑坐談論。

有一天,陳獨秀在劉家見牆上新掛了幅字,是一首五言古詩,落款「沈尹默」。「沈尹默是什麼人?」陳獨秀問劉三。劉三回答:「沈尹默也在校任教,去過日本。」陳獨秀說:「這詩寫得很好,字卻不怎麼樣,流利有餘,深厚不足。」劉三說:「昨日,沈尹默在我這兒喝酒,回家乘酒興寫的。他愛好書法,15歲便為人寫扇面,但底氣不足。仲甫若有興趣,哪日我帶他去你處坐坐?」陳獨秀忙說:「不必,不必,還是我去看看他吧。」

第二天,陳獨秀敲開沈尹默家的門。當時陳與沈還不熟悉,但性格率直、快人快語的陳獨秀初次相見,就當面說:「昨在劉三壁上見了你寫的詩,詩很好,而字則其俗在骨。可謂詩在天上,字在地下!」

沈尹默並不因陳的批評為忤,相反後來沈入北大任教,還把陳推薦給了蔡元培校長,並委以文科學長之職,足見舊時學人謙虛寬博之胸懷。陳獨秀批評沈尹默的字「俗在骨」,實際上也是透露了他自己書法上的審美觀。一般以帖學為宗的書法,若無厚實的北碑為底,用筆單調柔弱,則容易滑向「媚俗」一路,這一觀點也和清代末期由尊帖轉而尊碑風尚是一致的。

不過後來即便是沈尹默的書法已經達到很高的境界了,但陳獨秀在肯定的同時,依舊保留了自己的獨到見解,他在1941年給台靜農的信中說:「尹默字素來工力甚深,非眼面朋友所可及,然其字外無字,視三十年前無大異也。存世二王字,獻之數種近真,羲之字多為米南宮臨本,神韻猶在歐褚所臨蘭亭之下,即刻意學之,字品終在唐賢以下也。」反觀陳獨秀自己的書法則是碑帖結合,寫得汪洋閎肆、兼備眾體並融進自己的文藝造詣。

難能可貴的是沈尹默,他不以自己藝術觀點不同而辯解,更沒有記恨,而是發憤精進,精益求精,終成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謝流石 的精彩文章:

沈從文的夫人和子女後代
熊希齡的夫人和子女後代

TAG:謝流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