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有十七個皇子,為何偏偏選擇庶出的永琰繼承皇位

乾隆有十七個皇子,為何偏偏選擇庶出的永琰繼承皇位

乾隆實在太能活了,從公元1711年到1799年,活了將近一個世紀。也是因為這樣,乾隆十七子多數都熬不過父親。到了乾隆六十年,十七位皇子里只剩下了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四個了。


首先就剔除了其中兩個

皇四子永璇雖然是四子中最年長者,但他舉止輕浮,做事不得體,人緣也不好,據朝鮮使節所說是:「沉溺酒色,又有腳病,素無人望,性行乖戾,屢失上意」。還多次被乾隆公開訓斥,所以他一早就被排除在繼位的名單里了。

至於皇十七子永璘,年紀最小,也是最渾、最不成器的,而且他是皇十五子永琰的親弟弟,乾隆自然也不會做出「廢長立幼」的行為來,況且乾隆也不是很喜歡這個小兒子。和眾哥哥比起來,永璘的繼位可能性是最低的,也排除在外了。

而剩下了兩位: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兩人都受到了乾隆的疼愛,在乾隆五十四年之時,冊封永瑆為成親王,永琰為嘉親王。當時的輿論導向基本認定了:皇儲之位無出此兩皇子。


為何最終選擇永琰?

第一:永琰比起永瑆,發展得更全面。同樣據朝鮮使臣所記:「永瑆為人愷悌,最著仁孝,但個性柔而無斷」。永瑆雖然文才出眾,尤其善於書法(乾隆書法四家之一,名重一時,士大夫得片紙隻字,重若珍寶),但疏忽騎射弓箭,儒生文人氣過重也讓乾隆反感,曾嚴厲申斥他,要永瑆多加鍛煉。

而永琰呢?不管是外部還是國內,都是一片讚揚之聲,「飭躬讀書、剛明有戒,聲譽頗多」「勤於學業,而人望所在」「為人沉重,處事剛明,皇帝寵愛,朝野想望」「皇上以類己,最愛,中外屬望矣」等等,都表明了永琰深受中外各人的認可。

第二:永瑆性格有缺陷。永瑆為人吝嗇成癖,府中眾人皆粗衣麻布,清茶淡飯,連妻子富察氏(乾隆富察皇后侄女,大學士傅恆之女)也一視同仁。吝嗇得當時節儉,吝嗇過頭就是神經病了,堂堂一個王爺府,被永瑆搞得像個災民避難所似的。甚至還出現過吃死馬的荒唐事件。

而永瑆吝嗇,做事斤斤計較,連帶性格也發生了轉變,對家人、對大臣、對兄弟也是如此。「天性陰忮,好以權術馭人」,父親的寵愛稍微一弱,就暗地裡寫文章諷刺罵街,根本就不講道理。

像這樣的人能做好皇帝嗎?自然就被乾隆排除出去了,加上乾隆即使退位,但也還想把持朝政。而以永瑆目無尊長的表現,自然不會同意乾隆攝政的做法,父子倆很有可能會因權力而鬧翻。可永琰就不同了,雖說文學比不上永瑆,但卻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性格、脾氣也好,是最能滿足乾隆要求的繼位者了。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寫三國,次寫明清,其餘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狐史首丘 的精彩文章:

曹操幹嘛要對劉備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有兩個主要原因
三國時期,曹叡賞賜過日本女王卑彌呼,其中有三樣你想都想不到

TAG:狐史首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