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可法主張聯合清軍剿滅李自成,七品官提出反對意見,半年後應驗

史可法主張聯合清軍剿滅李自成,七品官提出反對意見,半年後應驗

1644年清軍入關,擊敗了李自成,佔領了北京。按照現在的觀點來說,明清是世仇,那麼雙方之間肯定是水火不容。然而在當時,情況卻不是這麼簡單,雙方之間的關係反而顯得很微妙,而且明朝官方對於清朝的態度也兩極分化。

1644年形勢圖

南明的高官對於清朝的態度則十分曖昧,比如南明弘光朝大學士、督師史可法對清朝抱有幻想,甚至希望借清朝之手剿滅李自成。1644年六月,史可法在給弘光皇帝的上疏中寫道:「但虜既能殺賊,即是為我復仇。予以義名,因其順勢,先國讎之大,而特宥前辜;借兵力之強,而盡殲醜類」,在史可法看來,清朝只要能夠殺「賊」(即指李自成),那麼就是為明朝復仇,只要明朝不計前嫌,就可以藉助清朝的兵力來殲滅李自成。

史可法

其實,史可法不明白的是,首先,主動權並不在明朝手上,而是在清朝手上;其次,唇亡齒寒,此時的李自成或者南明都不是清朝的對手,要想在三方的博弈中取得勝利,南明必須放棄之前的恩怨,與李自成攜手抗清,才能三分鼎立。正如三國時期一樣,清朝就是強大的魏國,而南明和李自成則是相對較弱的吳國和蜀國,只有吳蜀聯盟才能與魏國抗衡。

三國形勢圖

但是,當時能夠看清這樣形勢的弘光朝高官並不多,首輔馬士英與史可法意見相同,是堅定的「聯虜平寇」政策的支持者和執行者,左都御史、東林黨人劉宗周也持同樣意見。相反,反而是一些中下級的官員對形勢有著正確的判斷,他們與史可法、馬士英等高官的意見恰恰相反。

吏科都給事中(正七品)章正宸上疏道:「今日江左形勢視之晉、宋更為艱難,肩背腹心,三面受敵。」他認為,南明此時的形勢比當年的東晉和南宋還要艱難,南明三面受敵(清朝、李自成和張獻忠),一旦處置不當,將遭受滅頂之災。章正宸指出,「失今不治,轉弭秋高,虜必控弦南指,飲馬長、淮」,如果現在採取「聯虜平寇」的政策,等到清軍平定了李自成,待到秋高氣爽時,清軍必定揮師南下,入侵江淮地區,到時候恐怕江南都不可守。

章正宸

章正宸認為:「斷宜以進取為第一義。進取不銳,則守御必不堅。」可以說,這個觀點是相當先進了,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一句話——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在章正宸看來,與其被動地防禦,還不如主動出擊,沒有進取之心,只知道一味防守,最終也是守不住的。

而最終事實也正如章正宸所預料,第二年正月,清軍在擊潰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後,便揮師南下,數月之間就渡過長江,消滅了南明弘光政權,史可法主張的「聯虜平寇」政策破產,自己也在揚州城命喪清軍之手。

參考文獻:《南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談南明 的精彩文章:

明朝有幾人被追封為皇帝?朱元璋追尊四代,崇禎太子最特殊

TAG:漫談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