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的人口大爆炸,竟然是因為這個外國人?

中國古代的人口大爆炸,竟然是因為這個外國人?

文/壇主

玉米、紅薯和土豆是現代中國人十分熟悉的三類食物,不過讀者朋友們可能不知道,中國的人口之所以達到現在的規模,這三類作物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而這三類作物,還與哥倫布有著密切的關係。

圖/新航路的開闢

01 中國古代人口的增長模式

葛劍雄先生在《中國人口史》中曾總結了中國人口增長的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自商、周、秦到公元初的西漢末年, 人口增長至6000萬左右。第二階段是自東漢至八世紀中葉的盛唐,人口增加到約8000餘萬。第三階段是從中唐經過五代,到北宋時候的十二世紀初,人口終於突破1億大關。第四階段是經過宋末元初和元明之際的動亂,明初人口僅約7000 萬,但至十七世紀初又增加到接近2億。第五階段是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十七世紀初得到恢復,至十九世紀中葉達到4.3億的高峰。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無疑是在第五階段中國人口以令人驚異的速度迅猛增長,乾隆六年至道光十五年,一百年中我國人口連破四道大關。在乾隆六年突破一億,在乾隆二十七年突破2億,在乾隆五十五年年突破3億,在道光四年突破4億,平均的年增長率幾乎超過百分之二十五。

圖/清朝疆域

02 人口增長的條件

吳松弟先生曾指出,中國古代人口增長受制於三個主要條件,也就是資源、環境及生產力水平。

其中環境不僅包括區域內部的生態環境,同時也包括周邊環境和區域內部的社會環境。生態環境比較好理解,社會環境主要指當時的政治局,包括是否戰亂和國家的政策等。

葛劍雄先生進一步指出,各種自然和社會的因素在控制人口方面起很重要的作用,但人口的增加卻完全取決於人們賴以生存的食物和最基本的物資的數量,而且其中最重要的還是食物。

這也可以從中國人口的增長模式中找到例證,宋代以前,不管技術如何發展,疆域如何轉換,中國的巔峰人口大致都維持在六千萬左右,到宋代中期達到一億大關,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引進了優良的水稻品種——占城稻。正是占城稻引進後大範圍推廣,使得中國人口有了比較明顯的增長,南方也正是從那時開始普遍吃米。


03 哥倫布與中國人口

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一些先前只存在於美洲的作物經過新航路的開闢傳播到了世界,有學者將這次物種的遷移稱為「哥倫布大交換」。其中就包括玉米、番薯、馬鈴薯、南瓜等美洲高產糧食作物。

圖/哥倫布

其中的番薯,也就是紅薯,是一種相當高產的作物,薯塊中含有大量的澱粉,適應性很強,抗旱,耐鹼,是一種易於保收的作物。其產量之高,一般家庭,只要能栽種一畝,如收穫正常。甚至就足夠一年食用。後來民間有諺語,「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可見其重要性。而玉米與馬鈴薯,同樣是相當高產的經濟作物,而且適合在一些環境比較惡劣的地區栽種。比如山區丘陵等。

這些作物大部分在明朝末年傳入中國,經過明末清初的戰亂,在清朝中前期開始流行全國,可以說,中國在清朝的人口爆炸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參考資料

《中國人口史》

《哥倫布大交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西部形勢告急,康熙與準噶爾部的較量誰佔了上風?
歷史上,日本人征服朝鮮半島為何竟花了1500年之久?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