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的密折,如何保密?國家機密全藏在一個皮匣子里

清朝的密折,如何保密?國家機密全藏在一個皮匣子里

文 | 武雲溥

清朝的密折,如何保密?國家機密全藏在一個皮匣子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雍正特別喜歡批奏摺,這件事佔據了他日常工作的大部分時間。奏摺這東西早就有,明朝時候的奏摺是公開的,由通政司呈給皇帝,皇帝看之前已經有相關的官員先看過,所以相當於明信片,沒有秘密可言。到了清朝,順治帝開始發現其中弊端:官員不敢在奏摺里把事情寫得太明白,尤其涉及具體利益矛盾,寫進奏摺就等於泄密。

於是「密折」出現了,經順治、康熙到雍正,密折制度得以發展完善。雍正元年,雍正告訴各省督撫,有事可以寫密摺奏上。後來有權寫密折的官員範圍逐步擴大,提督、布政使、按察使,甚至一些職位不高但深得雍正信賴的中級官員,也可以寫密折。僅《雍正硃批諭旨》所收錄的奏摺撰寫人就有二百多個,實際奏摺人數高達上千。

既是密折,如何保密?雍正命工匠打造密折專用信箱,就是個帶鎖的皮匣子,每個皮匣配兩把鑰匙,奏摺人一把,皇帝一把。遍布朝野的密折作者,寫了摺子都放進皮匣,由專使送到皇帝手中,不裝匣的摺子皇帝不收。廣州巡撫常賚的匣子被賊偷去,只好借用廣東將軍石禮哈的匣子。

清朝的密折,如何保密?國家機密全藏在一個皮匣子里

雍正堅持親自看奏摺、寫硃批,嬉笑怒罵,樂此不疲。他說:「各省文武官員之奏摺,一日之間,嘗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親自覽閱批發,從無留滯。」有時一個摺子上的硃批,比奏摺正文還多。雍正用奏摺和臣下交流,討論國事,還令官員互相監視,鼓勵告密。比如他讓湖南布政使朱綱觀察頂頭上司、湖南巡撫王朝恩的舉動:「看其居心行事,倘少有不妥處,密奏以聞。」轉過頭來,雍正又在另一封密折里讓王朝恩監視朱綱:「朱綱行止,輿論不一。據實奏來,密之!」

雍正有時令人口傳諭旨,觀察別人反應,再用硃批諭旨加以調整,也就是「說一套、寫一套」。福建按察使劉藩長奉命向布政使潘體豐傳達雍正口諭,說:「潘體豐人草率,亦魯莽,因他在那裡搖搖不定,朕也拿不住他。」潘體豐嚇壞了,慌忙寫摺子問皇帝什麼意思。雍正說是劉藩長傳錯了,在奏摺上改批:「潘體豐系朕物色之人,但涉於草率,因他主見尚在搖搖未定,朕亦未之確許,命他堅定志向,以精詳和平自勉。」

藉助密折的廣泛使用,雍正建立了龐大而嚴密的監控體系,他自己評價:「朕勵精圖治,耳目甚廣。」有個官員入京覲見,專門買了頂新帽子,第二天見到皇帝時免冠謝恩。雍正笑著說,當心,別弄髒你的新帽子——一個官員買頂帽子,皇帝已經知道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汽水地理: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款從小喝到大的專屬飲料
翁同龢並無子嗣,久負盛名的翁氏藏書去了哪裡?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