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道德經解讀:第一章

道德經解讀:第一章

道德經解讀:第一章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兩者同出異名

同謂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解析:

可以語言交流的道

非真正意義上的道

可以明確定義的名

非真正意義上的名

天地在開始時並無名稱

名只是為了萬物的歸屬

因此常用無意識以發現其奧妙

常用有意識以歸屬其範圍

兩種思維模式同出自一個地方但概念卻不相同

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關竅

它是打開一切奧妙的不二法門

道德經解讀:第一章

引語: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它的涵義博大精深,可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也可從文學的方面去理解,還可從美學原理去探求,更應從哲學體系的辯證法去思維……

哲學家們在解釋「道」這一範疇時並不完全一致,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物質性的東西,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元素;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同時也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泉源。不過在「道」的解釋中,學者們也有大致相同的認識,即認為它是運動變化的,而非僵化靜止的;而且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一切運動,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變化。總之,在這一章里,老子說「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說明,而是非常深邃奧妙的,並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領會,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評析:

在這一章里,老子重點介紹了他的哲學範疇——「道」。道的屬性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這是早已存在的一個問題,自古及今,它引起許多學者的濃厚興趣。在歷史上,韓非子生活的時代距離老子比較近,而且他是第一個為《道德經》作注的學者。關於什麼是道,在《解老》中,韓非子這樣說:「道者,萬物之所(以)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這表明,韓非子是從唯物的方面來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記》中,司馬遷把老子與韓非子列入同傳(還附有莊子、申不害),即認為韓、庄、申「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漢代的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同樣認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論的。但是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時代,情形有了變化。一些學者體會老子哲學所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妙義,肯定宇宙的本體只有一個「無」,號稱玄學。隨後佛學傳入中國並漸漸興盛起來,玄與佛合流,因而對「道」的解釋,便倒向唯心論方面。宋明時期的理學家同樣吸取了佛學與玄學思想,對老子的「道」,仍舊作了唯心主義解釋。總之,「道」是唯物還是唯心論,學者們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道德經解讀:第一章

感悟: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秒;恆有,欲也,以觀其所繳。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都有它的原理和規律。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表述,解說的意思,就是能夠說的出,描述的出來。常,就是普遍,一般的意思。第一個名是名詞,是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士動詞,是命名,表示說明的意思。母,事物的根本。繳指廣大,沒有邊界。玄,就是妙,深遠之意。

我們在生活中離不開道,首先,天有天的道,做人,有人道 ;從政有從政之道;經商有商海之道;在我們家庭里有夫妻道.婆媳道。在世界萬物之中,都得遵循事物的本質和自然規律。一但違背這些,我們就脫離了自己的道。可以用言語表述出來的道理是永恆不變的道理;可以用文字描述出來的概念,不是永恆不變的概念。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未開的狀況,有,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根本的命名。因此,我們要從無中去觀察和領悟道的奧妙之處,從有中去觀察和體會道的邊界(端倪)。無與有兩者來其源是相同的,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有與無實際上是一回事,其意境超遠,也是古聖先賢(老子)等教導我們後人的觀點。

老子提出了道,而且道包含了「無」和「有」。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繳。就是老子告訴我們認知道的兩種方法。『觀』就是認知。「其」是指「道」。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繳。說明了從下至上的一種認知方法。從道中的「有」進入認知世界,就可以得到道的「繳」(廣大無邊)。貼切的說,就是用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教會我們去認知這個世界的萬物。從道中的「無」來看世界,就如說古代的社會物質的匱乏,人們的精神世界卻很富足。那時的科學並不發達,從而產生了很多的哲學家,這難道說是我們比古人們笨,跟準確的說是我們的無知,一點也不過分。現在的社會是個物質社會,在無奇不有的物質的誘惑下,很多的人很難從「無」的覺度去認知世界,所以,現在的社會亂象叢生。人類過著無知而無為的生活,無時無刻都在消耗社會的資源。不能真正的為國家的建設出一份力。

老子教導我們認知世界的方法是「恆無」,切不否定「恆有」的方法來認知世界。認知世界不止是要至上而下,也要至下而上的認知。我們的同胞們太重視「恆無」的方法,忽視「恆有」的方法。都沒有認知和領悟到老子的真正意思。老子給炎黃之孫留下了世代永傳的葵花寶典《道德經》,教會我們做人和做事的原則,鞭策我們時刻都要去認知事物的陰陽兩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