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山東濟寧為紀念李白而建的太白樓竟然還與乾隆皇帝有關……

山東濟寧為紀念李白而建的太白樓竟然還與乾隆皇帝有關……

天下名樓:千古風流太白樓

李白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位於山東省濟寧市的太白樓就是為了紀念李白而建的。那麼,這座樓與李白究竟有什麼關係?清朝的乾隆皇帝是駕臨濟寧次數最多的皇帝,他為何如此重視濟寧?在乾隆皇帝駐蹕濟寧期間,只要條件允許,他都會登臨濟寧的太白樓,這又是為什麼呢?

公元1765年四月上旬的一天,在山東濟寧南門城樓的東城牆上,一群官員正簇擁著一位年過半百的老人,這個人就是乾隆皇帝。此時,矗立在乾隆皇帝面前的是一座修建在城牆上的樓閣,名叫「太白樓」。

「太白樓」是一座具有典型明清風格的兩層小樓,建築風格並不算特別,但乾隆皇帝卻對這座樓情有獨鍾。因為他剛到濟寧不久,就不顧旅途勞累,決定登樓。那麼,乾隆皇帝此行究竟為何而來呢?

原來,早在這一年的正月十六,54歲的乾隆皇帝就帶著他的母親崇慶皇太后離開紫禁城,踏上了南巡的路。乾隆皇帝一生共有六次南巡,這是第四次,這次南巡歷時126天,也是六次南巡中時間最長的一次。

在春暖花開的季節里,乾隆皇帝陪崇慶皇太后暢遊了風景秀美的蘇州、杭州等江南名城,眼看夏天臨近,這才沿著京杭大運河,依依不捨地踏上了歸途。

而在乾隆皇帝回北京的水路中,濟寧是非常重要的一站。因為自從元朝至元年間,京杭大運河改道東移之後,濟寧這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便一躍成為「南通江淮、北達幽燕」的水上交通樞紐,元明清三代,朝廷都曾在這裡設置最高司運機構,可見歷代統治者對濟寧的重視。

不僅如此,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巡視河工,因此作為「運河之都」的濟寧自然也就成為乾隆皇帝歷次南巡的重點之一。

初夏時節,乾隆皇帝的船隊沿著京杭大運河,浩浩蕩蕩駛進了濟寧城。城中的大小官員早就得知消息,為皇帝的到來做足了準備。為了讓乾隆皇帝住得更舒適,這一年,濟寧城裡甚至還專門建起了一座具有江南園林風格的行宮。

不過,比起新建成的濟寧行宮,乾隆皇帝還是更青睞坐落在運河北岸的太白樓。站在太白樓上,他不但可以欣賞運河兩岸的風景,體會京杭大運河這一偉大工程帶來的震撼,更重要的是,太白樓是他懷念詩仙李白最好的場所。而每次登樓,他都會忍不住詩興大發。

這一次,乾隆皇帝在太白樓上揮筆寫下了一首名為《登太白樓作》的詩:「苕嶢高閣俯城闉,名字猶傳太白真。善釀者汪信知己,舉觴惟賀是佳賓。良辰漫惜方春餞,勝跡初探返蹕巡。禹戒常遵惡旨酒,醉歌無事取斯人。」

乾隆皇帝在這首詩中描述了他登太白樓時的心情,他想起李白和善於釀酒的汪倫之間的深厚情誼,想起李白和大詩人賀知章舉杯痛飲、把酒言歡的風流往事。然而,在詩的末尾,他卻筆鋒一轉,站在一國之君的角度,表達了他對李白醉酒的不贊同。

在今天的太白樓前,人們依然能看到這座碑刻。雖然兩百多年的時光已經讓石碑上的字跡變得模糊,但它卻讓無數人感受到乾隆皇帝登太白樓時的感懷之情。

乾隆皇帝一生六次沿京杭大運河下江南巡視,其中有五次都曾登臨濟寧的太白樓,留下許多懷念李白的詩句。那麼,太白樓究竟和李白有什麼關係?乾隆皇帝為什麼要一次又一次在太白樓上懷念李白呢?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他雖然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詩人之一,但史書上卻並沒有留下關於他生平的確切記載。因此,李白的一生雖然充滿了傳奇色彩,但他的許多經歷卻難以下定論。

據有的專家考證,李白的祖籍在隴西成紀,也就是今天甘肅省天水市,他的先祖曾遷居中亞。李白本人出生在唐朝的邊陲重鎮碎葉城,5歲時隨父母來到四川,25歲時,生性浪漫的李白懷抱著一腔豪情開始辭親遠遊,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但在今天的湖北安陸,他停下腳步,與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許氏成了親。

公元736年,也就是唐朝開元二十四年,此時李白36歲,他帶著妻子許氏和女兒平陽離開居住多年的安陸,來到了任城,也就是今天的濟寧。在此後的23年里,即使李白依然像從前那樣四處遊歷,可他卻始終把家安置在濟寧。他的女兒在這裡長大,兒子在這裡出生,妻子許氏也是在這裡離世的。

今天的濟寧市區中仍然保存著李白曾經洗筆的浣筆泉,以及他與唐朝另一位大詩人杜甫一同遊覽過的古南池。除此之外,見證過李白在濟寧生活的,就只有太白樓。

相傳,太白樓的前身是唐朝開元年間的一座酒樓。李白在濟寧居住之時,常常在這裡把酒會友,不醉不歸。後來,人們便把這座酒樓稱為「太白酒樓」。太白酒樓建立之初並不在濟寧的城牆上,不過其具體位置已經無法準確考證,據專家說,很可能是在青蓮衚衕附近。

元朝至元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283年,京杭大運河改道東移時,途經濟寧城區的河線,正好位於太白酒樓附近。

當時兼任濟寧監州的中書右丞冀德芳看到酒樓偏僻破敗,便決定將原來的酒樓移建到新開運河的北岸,即濟寧的南城牆上,也就是今天太白樓的所在地。

在這塊鑲嵌在太白樓牆壁上的元代碑刻《重修李白酒樓記》中就記載了這次重建的過程。

到了明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91年,由於濟寧城牆由土牆改為磚牆,因此,位於城牆之上的太白樓在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的主持下,又經歷了一次重建。也正是在這次重建之後,「太白樓」的名字才被正式確定下來。

重建後的太白樓坐北朝南,十間兩層,斗拱飛檐,雄偉壯觀。樓內有李白塑像,周圍碑碣林立,是文人墨客懷古思今的勝地。

而在此後,太白樓又經歷了多次重修,今天大家所看到的太白樓則是1952年重建的。

事實上,除文人墨客之外,明清兩代的官員在濟寧任職或者路過濟寧的時候,也都會登臨太白樓,一邊欣賞樓下河內千帆涌動的風景,一邊抒發對李白的懷古之情。這些感懷的詩篇刻石,留在了太白樓中,成為研究太白樓和濟寧歷史變遷珍貴的史料。

如今,太白樓共有石刻50餘方,它們或鑲嵌在太白樓的牆體里,或散落在庭院中,其中,年代最早的碑刻始於金代。而最珍貴的碑刻則要數李白手書的觀字碑。

李白來到濟寧,被濟寧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所感染,他感覺無法用任何言語來描述對濟寧熱愛眷戀的情懷,所以揮筆寫下了「壯觀」兩個字,來表達對濟寧的熱愛之情。

「壯觀」被石匠刻在石頭上,用作永久的紀念,可惜由於種種原因,「壯」字找不到了,僅存的一個「觀」字也是幾經周折。直到清朝嘉慶年間,濟寧有個巡漕叫作樑上國,他負責治理濟寧大運河的時候,專門組織人尋找,在太白樓的北牆下面,找到了這塊「觀」字碑。

在今天的太白樓中,我們還能看到這塊珍貴的碑刻。它高0.78米,寬0.75米,近似於正方形。碑刻的表面磨光,陰刻著一個楷書的「觀」字。旁邊那些模糊的小字則是樑上國的跋語,講述的正是自己找到這塊石碑的過程。

公元1784年初夏,在最後一次南巡的途中,乾隆皇帝又一次來到了濟寧。此時的乾隆皇帝已經是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了,但他不顧年老體弱,仍然堅持登臨太白樓。

在這座見證了千年歷史的古樓之上,乾隆皇帝提筆寫下了另一首詩,名為《登太白樓四疊》,詩的最後兩句是:「求賢欲以贊實政,此際無資若輩人。」

這兩句詩透露出乾隆皇帝深深的遺憾,他在太白樓上一邊懷念李白,一邊感嘆道,為什麼想找李白、杜甫那樣的賢能之士來讚美自己一生的功績,卻怎麼也找不到呢?

來源:CCTV4《國寶檔案》

END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坑文化藝術 的精彩文章:

《流浪地球》與《瘋狂外星人》的服裝為什麼那麼像,原來與劉德華有關……
原來這些流傳千古的俗語名句出自這裡!

TAG:老坑文化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