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雜文:草根皇帝劉邦與朱元璋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雜文:草根皇帝劉邦與朱元璋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文/山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雜文:草根皇帝劉邦與朱元璋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看到這個題目,也許有朋友會覺得詫異,相距一千多年,八竿子都打不著,怎麼會聯繫在一起?但我要說中國歷史上兩個最著名的草根皇帝的話,那麼相信有不少的朋友就會不覺得奇怪了。因為中國歷史自始皇帝嬴政以來大大小小皇帝259位,其中也有一些靠自己打拚出來的皇帝,但終究沒有這兩個著名。而且這兩個草根皇帝開創的都是大一統王朝,前後長達數百年,所以一提到草根皇帝就會自然而然想到這兩位,太出名了,沒有辦法,要不然有關這二位的書籍、影視總是不缺少讀者和觀眾的。

說到這兩位草根皇帝,相似的地方的確太多,以至於有人說後者就是一千多年以後的翻版。因為有太多的相似之處,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也不值得大驚小怪。

還有絕大多數皇帝,尤其是開國皇帝總與前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就是前朝的重臣,比如李唐王朝的開創者李淵,趙宋王朝的開創者趙匡胤等。兩位草根皇帝卻不然,純粹是自己真正意義打下的江山,而且還開創了長達幾百年的大一統王朝,較之那些草莽英雄,雖然也是靠自己打下江山的割據政權的皇帝顯然是高出一籌,這或許就是現在人們愛讀有關這兩位皇帝的書籍、愛看這兩位皇帝的影視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現在人們對成功的追求有增無減,雖然這兩位草根皇帝早已是昨日黃花,一些經驗早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但對人生的啟迪還是有一定借鑒作用的。如此想來,人們對這兩位草根皇帝的熱衷,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說到這兩位草根皇帝的相同之處,我想首先應當是家庭出身吧!大漢王朝的開創者——劉邦,出身時連正兒八經的名字都沒有,而是直接喊劉季(伯仲叔季,按今天通俗的說法,就是劉老四);而大明王朝的開創者——朱元璋更是如此,朱重八,同樣也是沒有尊姓大名。

由於家境貧寒,自然沒有讀過多少書,自然不能進入主流社會。雖然劉邦年少時當過亭長之類的小官,其實在我看來,不能算是官,按照今天的說法,這個亭長之職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村委會主任、治保主任,職位卑微是不入流的。多半原因是殷實之家的人不屑為之,他的父母看他成天正事不做,多處偷雞摸狗惹事生非,到此求爹爹告奶奶才有了這亭長之職,也才有了押運民工去修長城,也才有了因天降滂沱大雨,延誤時機到也是死,不到也是死被逼起義。

而朱元璋呢,因為生活所迫,家裡人病的病,死的死,沒有辦法只好逃到寺廟裡去苟且偷生,以求一口飯吃,後來連寺廟也待不下去了,四處逃竄,最後只好跟著那些義軍。

如果要說這兩位為生活所迫的草根皇帝,當初有什麼理想之類的話,我想肯定是沒有的,即使史書有載,也不符合實情。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才逐漸發生了變化。不過我個人覺得這兩位草根皇帝還是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

滎陽大戰之後,楚霸王項羽的聲譽可謂如日中天,離最後的成功也只一步之遙。這時的劉邦還是沒有人看好,明知道項羽在排擠他,但還是不得不答應項羽「先入漢中者為王」的條件。雖然他先到漢中但還是不敢自居而退出。項羽入漢中後,又把他封到蜀地,他也只好答應,沒有辦法,實力不及唄!

朱元璋呢,跟著兒時夥伴湯和加入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憑著他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逐漸形成氣候,但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四面受敵,佔有的地盤仍很少。直到佔領應天,採納劉基的「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策略,最後大敗陳友諒、剪滅張士誠、殲滅方國珍進而問鼎皇帝寶座。

元朝睢景臣的《高祖還鄉》「你身須姓劉,你妻須姓呂,把你兩家兒根腳從頭數:你本身做亭長耽幾杯酒,你丈人教村學讀幾卷書。曾在俺庄東住,也曾與我喂牛切草,拽壩扶鋤……」小曲竭盡諷刺之能事,還原了劉邦一個比較真實的無賴形象。

自以為是的朱元璋,在他的老家也流傳《鳳陽花鼓》「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咚咚隆咚鏘/咚咚隆咚鏘/咚咚隆咚鏘咚鏘咚鏘鏘鏘/大戶人家賣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咚咚隆咚鏘/咚咚隆咚鏘/咚咚隆咚鏘咚鏘咚鏘鏘鏘……」雖然這裡隱含了士大夫看不起這些草根皇帝的心理,但也從另一個側面還原了事實真相,遠比史書上那些史學家的評價更為恰當,也更為合理!

雜文:草根皇帝劉邦與朱元璋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說完相同之處,再來說說不同之處。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這兩個人差不多,甚至會認為後者就是前者一千多年的翻版或再現。其實細細比較,二者還是有些不同的,甚至有本質上的差異。

第一個不同之處便是自知之明。劉邦登基之後,在一次大宴群臣後問到他何以成功,群臣說什麼的都有,最後還是他自己總結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可謂一語中的。但我們好像沒有聽到朱元璋說過類似的話,似乎他笑到最後完全是他個人奮鬥的結果。

其次便是心胸。劉邦覺得自己也就是個街頭混混,所以他並不諱言過去那些不光彩的事。當了皇帝之後,仍舊與過去那些出生入死的戰友們好吃好喝,一點也沒有皇帝的威嚴。沒大沒小連儒士叔孫通看不下去了,這才制定起朝規禮儀來。還有劉邦雖然不喜歡這些有文化的知識分子,但「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這些話還是聽到進去的,多少也還有點文化,要不然何以寫出「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風歌》等氣勢高昂的作品?再者不喜歡並不等於就可以任意殺戮。

但是在朱元璋的王朝我們看到了什麼?朱元璋對過去的事諱莫如深,總覺得說過去的事很沒有面子,所以特別忌諱、特別敏感。只要聽到有人說在常人看到根本聯繫不到一起的詩文,哪怕是上古時代的,他都會覺得是在有意諷刺他,於是大開殺戒。

比如杭州府學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則垂憲」,北平府學教授奏章上有「儀則天下」,桂林府學教授蔣質奏章上有「建中作則」,三人皆因奏章中的「則」字與江南方言發音「賊」相同,被朱元璋認為這是在譏諷他當過小偷而處斬;尉氏縣學許元奏章上引用千年前的古文「體乾法坤,藻飾太平」,因法坤與「發髡」「藻飾」與「早失」音近,被朱元璋認為前者是在諷刺他當過和尚,後者要早失太平而處斬;印度高僧釋來複辭行時謝恩詩中有「殊域及自慚,無德頌陶唐」,同樣也被朱元璋認為殊就是歹朱,無德是指責明朝沒有品德處斬……明朝洪武期間,大臣上朝去,家裡人都要不停地禱告,直到大臣回到家裡,這才可以鬆一口氣,因為隨時都有可能龍顏大怒而掉腦袋。

雖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雖說歷史是任何人都可以打扮的小姑娘,雖說「國亡方修史」所謂歷史都是後代的人想盡千方百計抹黑編排前朝的人和事,雖說史書上寫的歷史與事實存在較大差距,甚至截然相反,雖然皇權歷來都是家天下外人不可妄言染指的禁地,但我們還是從這些遺留下來的史料中看到了一些蛛絲馬跡,看到了貌似相同但迥然不同的一面,看到了文字背後的東西,看到了人性的丑與惡,善與美。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正如我多次引用這句話時所說的那樣,這話說得還是不錯。從這些遺留下來的文字還是可以看出高低優劣,兩相比較,還是喜歡匪里匪氣街頭混混劉邦多一點,因為劉邦除了皇權這個禁地外一般不會有多大問題。而朱元璋就不一樣了,一不小心觸怒了他過於敏感的神經就有可能惹來殺身之禍甚至誅滅九族。

最後的成功,除了他們自己的不斷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善於用人,「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我想這點是極為重要的。自以為是的西楚霸王項羽最後敗到自刎烏江,很大程度上在於他不會用人,因為論單打獨鬥,十個劉邦都不是他的對手,而劉邦自己也深知這一點,哪怕項羽再怎麼激將他,他就是不應戰,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也拿他沒有了任何辦法,而讓這個劣跡斑斑的街頭小混混成就了一番事業,並由此開創了大漢王朝四百餘年的基業。

雜文:草根皇帝劉邦與朱元璋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圖片來自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散文:布施恩德,一定會有善果
小說:佔位置的骨灰盒

TAG:作家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