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大智度初品中住王舍城釋論第五——《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度初品中住王舍城釋論第五——《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度初品中住王舍城釋論第五——《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度初品中婆伽婆釋論第四——《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度初品中住王舍城釋論第五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經】

住王舍城。

【論】

今當說。

問曰:

何以不直說般若波羅蜜法,而說「佛住王舍城」?

答曰:

說方、時、人,令人心生信故。

云何名「住」?四種身儀:坐、卧、行、住,是名住。

又以怖魔軍眾、自令弟子歡喜入種種諸禪定故,在是中住。

複次,三種住:天住、梵住、聖住。六種欲天住法,是為天住。梵天等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住法,是名梵住。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住法,是名聖住。於是三住法中,住聖住法;憐愍眾生故,住王舍城。

複次,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故名天住。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故名梵住。空、無相、無作,是三三昧名聖住。聖住法,佛於中住。

複次,四種住:天住、梵住、聖住、佛住。三住,如前說。佛住者,首楞嚴等諸佛無量三昧、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等種種諸慧,及八萬四千法藏度人門。如是等種種諸佛功德是佛所住處,佛於中住。

略說「住」竟。

「王舍城」者。

問曰:

如舍婆提、迦毗羅婆、波羅?大城皆有諸王舍,何以故獨名此城為王舍?

答曰:

有人言:「是摩伽陀國王有子,一頭,兩面,四臂。時人以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棄之曠野。羅剎女鬼名梨羅,還合其身而乳養之。後大成人,力能併兼諸國,王有天下,取諸國王萬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勢治閻浮提,閻浮提人因名此山為王舍城。」

複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燒一作,如是至七。國人疲役,王大憂怖,集諸智人問其意故。有言:『宜應易處。』王即更求住處,見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宮殿於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

複次,往古世時,此國有王名婆藪(sǒu),心厭世法,出家作仙人。

是時居家婆羅門與諸出家仙人共論議。

居家婆羅門言:「經書云:『天祀中,應殺生啖肉。』」

諸出家仙人言:「不應天祀中殺生啖肉。」共諍云云。

諸出家婆羅門言:「此有大王出家作仙人,汝等信不?」

諸居家婆羅門言:「信。」

諸出家仙人言:「我以此人為證,後日當問。」

諸居家婆羅門即以其夜先到婆藪仙人所,種種問已,語婆藪仙人:「明日論議,汝當助我。」

如是明旦論時,諸出家仙人問婆藪仙人:「天祀中應殺生啖肉不?」

婆藪仙人言:「婆羅門法,天祀中應殺生啖肉。」

諸出家仙人言:「於汝實心云何?應殺生啖肉不?」

婆藪仙人言:「為天祀故,應殺生啖肉。此生在天祀中死故,得生天上。」

諸出家仙人言:「汝大不是!汝大妄語!」即唾之言:「罪人滅去。」是時,婆藪仙人尋陷入地沒踝,是初開大罪門故。

諸出家仙人言:「汝應實語,若故妄語者,汝身當陷入地中。」

婆藪仙人言:「我知為天故殺羊、啖肉無罪。」即復陷入地至膝,如是漸漸稍沒至腰,至頸。

諸出家仙人言:「汝今妄語得現世報,更以實語者,雖入地下,我能出汝,令得免罪。」

爾時,婆藪仙人自思惟言:「我貴重人,不應兩種語。又婆羅門四圍陀法中,種種因緣贊祀天法,我一人死,當何足計!」一心言:「應天祀中殺生、啖肉無罪。」

諸出家仙人言:「汝重罪人!催去!不用見汝!」於是舉身沒地中。從是以來乃至今日,常用婆藪仙人王法,於天祀中殺羊,當下刀時言:「婆藪殺汝。」

婆藪之子,名曰廣車,嗣位為王,後亦厭世法,而復不能出家。如是思惟:「我父先王出家,生入地中,若治天下,復作大罪,我今當何以自處?」如是思惟時,聞空中聲言:「汝若行見難值希有處,汝應是中作舍住。」作是語已,便不復聞聲。未經幾時,王出田獵,見有一鹿走疾如風,王便逐之,而不可及,遂逐不止,百官侍從無能及者。轉前見有五山,周匝峻固,其地平正,生草細軟,好華遍地,種種林木、華果茂盛,溫泉、涼池皆悉清凈。其地莊嚴,處處有散天華、天香,聞天伎樂。

爾時,乾闥婆伎適見王來,各自還去。「是處希有,未曾所見,今我正當在是中作舍住。」如是思惟已,群臣百官尋跡而到。

王告諸臣:「我前所聞空中聲言:『汝行若見希有難值之處,汝應是中作舍住。』我今見此希有之處,我應是中作舍住。」即舍本城,於此山中住。是王初始在是中住,從是已後次第止住。是王元起造立宮舍,故名王舍城。

略說王舍城本起竟。

【經】

耆闍崛山中。

【論】

「耆闍」名鷲,「崛」名頭。

問曰:

何以名鷲頭山?

答曰:

是山頂似鷲,王舍城人見其似鷲故,共傳言鷲頭山,因名之為鷲頭山。

複次,王舍城南屍陀林中,多諸死人,諸鷲常來啖之,還在山頭,時人遂名鷲頭山。

是山於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水,聖人住處。

問曰:

已知耆闍崛山義,佛何以故住王舍城?

諸佛法普慈一切,如日照萬物,無不蒙明。

如漚祇尼大城、富樓那跋檀大城、阿藍車多羅大城、弗迦羅婆多大城,如是等大城,多人豐樂而不住;何故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大城?

波羅柰、迦毗羅婆、瞻婆、婆翅多、拘睒鞞、鳩樓城等,雖有住時,而多住王舍城、舍婆提。云何知多住二處?見佛諸經多在二城說,少在余城。

答曰:

佛雖大慈等及,以漚祇尼等諸大城是邊國故不住。

又彌離車弊惡人多,善根未熟故。如偈說:

「如日光等照, 華熟則時開;

若華未應敷, 則亦不強開。

佛亦復如是, 等心而說法,

善根熟則敷, 未熟則不開。

以是故世尊, 住三種人中,

利智善根熟, 結使煩惱薄。」

複次,知恩故,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城。

問曰:

云何知恩故多住二城?

答曰:

憍薩羅國是佛所生地。如佛答頻婆娑羅王偈說:

「有好妙國土, 在於雪山邊,

豐樂多異寶, 名曰憍薩羅。

日種諸釋子, 我在是中生,

心厭老病死, 出家求佛道。」

又是憍薩羅國主波斯匿王,住舍婆提大城中;佛為法王,亦住此城,二主應住一處故。

複次,是憍薩羅國,佛生身地,知恩故,多住舍婆提。

問曰:

若知恩故多住舍婆提者,迦毗羅婆城近佛生處,何不多住?

答曰:

佛諸結盡無復余習,近諸親屬亦無異想;然釋種弟子多未離欲,若近親屬則染著心生。

問曰:

何以不護舍婆提弟子,而多住舍婆提?

答曰:

迦毗羅婆弟子多。佛初還國,迦葉兄弟千比丘,本修婆羅門法,苦行山間,形容憔悴。父王見之,以此諸比丘不足光飾世尊,即選諸釋貴人子弟,兼人、少壯,戶遣一人,強令出家。其中有善心樂道,有不樂者,此諸釋比丘不應令還本生處。舍婆提弟子輩不爾,以是故佛多住舍婆提,不多住迦毗羅婆。

複次,出家法應不近親屬,親屬心著,如火、如蛇。居家婆羅門子為學問故,尚不應在生處,何況出家沙門!

複次,如舍婆提城大,迦毗羅婆不爾。舍婆提城九億家,是中若少時住者,不得度多人,以是故多住。

複次,迦毗羅婆城中佛生處,是中人已久習行,善根熟,利智慧,是中佛少時住說法,不須久住,度已而去。

舍婆提人,或初習行,或久習行;或善根熟,或善根未熟;或利根,或不利根。多學種種經書故,研心令利,入種種邪見網中,事種種師,屬種種天。雜行人多,以是故佛住此久。

如治癰師,知癰已熟,破出膿,與葯而去;若癰未熟,是則久住塗慰。佛亦如是,若弟子善根熟,教化已,更至余處;若可度弟子善根未熟,則須久住。

佛出世間,正為欲度眾生,著涅槃境界安隱樂處故,是故多住舍婆提,不多住迦毗羅婆。

佛於摩伽陀國尼連禪河側漚樓頻螺聚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法身故,多住王舍城。

問曰:

已知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因緣,於此二城,何以多住王舍城?

答曰:

以報生地恩故,多住舍婆提,一切眾生皆念生地。如偈說:

「一切論議師, 自愛所知法;

如人念生地, 雖出家猶諍。」

以報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諸佛皆愛法身故。如偈說:

「過去、未來, 現在諸佛,

供養法身, 師敬尊重。」

法身於生身勝故,二城中多住王舍城。

複次,以坐禪精舍多故,余處無有。如竹園、鞞婆羅跋恕、薩多般那求呵、因陀世羅求阿、薩簸恕魂直迦缽婆羅。王舍城有五精舍,竹園在平地;余國無此多精舍。

舍婆提一處,祇洹精舍;更有一處,摩伽羅母堂,更無第三處。

婆羅奈斯國一處,鹿林中精舍,名梨師槃陀那。

毗耶離二處:一名摩呵槃,二名彌猴池岸精舍。

鳩睒彌一處,名劬師羅園。

如是諸國,或一處有精舍,或空樹林。

以王舍城多精舍,坐禪人所宜,其處安隱,故多住此。

複次,是中有富那羅等六師,自言我是一切智人,與佛為對;及長爪梵志,婆蹉姓、拘迦那大等,皆外道大論議師;及長者尸利崛多,提婆達多、阿闍貰等,是謀欲害佛,不信佛法,各懷嫉妒!有是人輩故,佛多住此。譬如毒草生處,近邊必有良藥。

如偈說:

「譬如師子, 百獸之王;

為小蟲吼, 為眾所笑。

若在虎狼, 猛獸之中,

奮迅大吼, 智人所可。」

「諸論議師如猛虎, 在此眾中無所畏;

大智慧人多見聞, 在此眾中最第一。」

以是大智多聞人皆在王舍城故,佛多住王舍城。

複次,頻婆娑羅王到伽耶祀舍中迎佛,及余結髮千阿羅漢。是時佛為王說法,得須陀洹道,即請佛言:「願佛及僧就我王舍城,盡形壽受我衣被、飲食、卧具、醫藥,給所當得。」佛即受請,是故多住王舍城。

複次,閻浮提四方中,東方為始,日初出故;次第南方、西方、北方。東方中,摩伽陀國最勝。摩伽陀國中,王舍城最勝,是中有十二億家。

佛涅槃後,阿闍貰王以人民轉少故,舍王舍大城,其邊更作一小城,廣長一由旬,名波羅利弗多羅,猶尚於諸城中最大,何況本王舍城!

複次,是中人多聰明,皆廣學多識,余國無此。

複次,有人應得道者,待時、待處、待人。佛豫知釋提桓因及八萬諸天,應在摩伽陀國石室中得道,是故佛多住王舍城。

複次,其國豐樂,乞食易得,余國不如。又以三因緣故:

一者、頻婆娑羅王約敕宮中常作千比丘食。

二者、樹提伽雖人中生,常受天富樂;又多富貴諸優婆塞。

三者、阿波羅邏龍王善心受化,作佛弟子,除世饑饉故,常降好雨,是故國豐。

如佛涅槃後,長老摩呵迦葉欲集法,思惟:「何國豐樂,乞食易得,疾得集法?」如是思已,憶王舍城中,頻婆娑羅王約敕常設千比丘食。頻婆娑羅王雖死,此法不斷,是中食易得,易可集法,余處無如是常供。若行乞食時,諸外道來共論議,若共論議,集法事廢;若不共論,便言諸沙門不如我。如是思惟,擇取最上千阿羅漢,將就耆闍崛山,集結經藏。

以是三因緣,故知摩伽陀國乞食易得。

如《阿含》及《毗尼》中說,言毗耶離國時時有飢餓。如《降難陀婆難陀龍王兄弟經》中說,舍婆提國飢餓,余諸國亦時時有飢餓;摩伽陀國中無是事,以是故知摩伽陀國豐樂,乞食易得。

複次,王舍城在山中閑靜;余國精舍平地故,多雜人入出,來往易故不閑靜。

又此山中多精舍,諸坐禪人、諸聖人皆樂閑靜,多得住中;佛是聖人、坐禪人主,是故多住王舍城。如是等種種因緣,故多住王舍城。

問曰:

若住王舍城,可爾。何以不多住竹園,而多住耆闍崛山?

答曰:

我已答,聖人、坐禪人樂閑靜處。

問曰:

余更有四山,鞞婆羅跋恕等,何以不多住,而多住耆闍崛山?

答曰:

耆闍崛山於五山中最勝故。云何勝?耆闍崛山精舍近城,而山難上,以是故雜人不來;近城故,乞食不疲。以是故,佛多在耆闍崛山中,不在余處。

複次,長老摩訶迦葉於耆闍崛山集三法藏,可度眾生度竟,欲隨佛入涅槃;清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已,上耆闍崛山,語諸弟子:「我今日入無餘涅槃。」如是語已,入房結加趺坐,諸無漏禪定自熏身。

摩訶迦葉諸弟子入王舍城,語諸貴人:「知不?尊者摩訶迦葉今日入無餘涅槃。」

諸貴人聞是語,皆大愁憂言:「佛已滅度,摩訶迦葉持護佛法,今日復欲入無餘涅槃!」諸貴人、諸比丘晡時皆共集耆闍崛山。

長老摩訶迦葉晡時從禪定起,入眾中坐,贊說無常:「諸一切有為法,因緣生故無常;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故無常。因緣生故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有智者不應著我我所;若著我我所,得無量憂愁苦惱。一切世間中,心應厭求離欲。」

如是種種說世界中苦,開導其心,令入涅槃。說此語竟,著從佛所得僧伽梨,持衣缽捉杖,如金翅鳥現,上升虛空,四種身儀:坐、卧、行、住,一身現無量身,滿東方世界,於無量身還為一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南、西、北方亦如是。

眾心厭世,皆歡喜已,於耆闍崛山頭,與衣缽俱,作是願言:「令我身不壞,彌勒成佛,我是骨身還出,以此因緣度眾生。」如是思惟已,直入山頭石內,如入軟泥;入已,山還合。

後人壽八萬四千歲,身長八十尺時,彌勒佛出;佛身長百六十尺,佛面二十四尺,圓光十里。是時,眾生聞彌勒佛出世,無量人隨佛出家。

佛在大眾中,初說法時,九十九億人得阿羅漢道,六通具足;第二大會,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道;第三大會,九十三億人得阿羅漢道。自是已後,度無數人。

爾時,人民久後懈厭。彌勒佛見眾人如是,以足指扣開耆闍崛山。是時,長老摩訶迦葉骨身,著僧伽梨而出,禮彌勒足;上升虛空,現變如前,即於空中滅身而般涅槃。

爾時,彌勒佛諸弟子怪而問言:「此是何人?似人而小,身著法衣,能作變化!」彌勒佛言:「此人是過去釋迦文尼佛弟子,名摩訶迦葉,行阿蘭若,少欲知足,行頭陀,比丘中第一,得六神通、共解脫大阿羅漢。彼時人壽百年,少出多減,以是小身能辦如是大事。汝等大身利根,云何不作如是功德?」

是時諸弟子皆慚愧,發大厭心;彌勒佛隨眾心,為說種種法。有人得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有種辟支佛善根;有得無生法忍,不退菩薩;有得生天人中受種種福樂。

以是故,知是耆闍崛山福德吉處,諸聖人喜住處。佛為諸聖人主,是故佛多住耆闍崛山。

複次,耆闍崛山,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住處;如《富樓那彌帝隸耶尼子經》中說:「佛語富樓那:『若使三千大千世界劫燒若更生,我常在此山中住。一切眾生以結使纏縛,不作見佛功德,以是故不見我。』」

複次,耆闍崛山清凈鮮潔,受三世佛及諸菩薩,更無如是處,是故多住耆闍崛山。

複次,諸摩訶衍經多在耆闍崛山中說,余處說少。何以故?是中凈潔有福德閑靜故;一切三世諸佛住處,十方諸菩薩,亦讚歎恭敬此處;諸天、龍、夜叉、阿修羅、伽留羅、乾闥婆、甄陀羅、摩睺羅伽等大力眾神,守護供養恭敬是處。如偈說:

「是耆闍崛山, 諸佛所住處,

聖人所止息, 覆蔭一切故。

眾苦得解脫, 唯有真法存。」

複次,是中十方無量智慧福德大力菩薩,常來見釋迦牟尼佛,禮拜恭敬聽法故,佛說諸摩訶衍〔大乘〕經,多在耆闍崛山。諸摩訶衍經,《般若》為最大,今欲說故,云何不住耆闍崛山?

略說住耆闍崛山因緣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持戒修福,是成佛基本條件—— 《金剛經》研習(79)
既能受持修慧又能法施修福故能勝彼—— 《金剛經》研習(91)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