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道可道,非常道」,這個「道」是什麼「道」?

「道可道,非常道」,這個「道」是什麼「道」?

「道可道,非常道」,這個「道」是什麼「道」?

《老子》五千言,洋洋洒洒,信手拈來,道的真相,答案自在其中。第一章一開頭便直截了當地說:「道可道,非常道」。頗有撥雲見日之勢,一筆掃開所有相對名言的障礙。

——《老子他說》

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出老子《道德經》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也是連串貫通全書八十一章脈絡的線索。而且也是千古以來,研究老子學術的爭端之所在。

現在我們也來湊熱鬧,講《老子》,首先要不怕老子笑掉他的長眉,更要向研究老子的學者們,道歉萬分,以外行人妄說內行話,濫竿充數,不足為憑。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把傳統文化中的「道」字與「天」字先講清楚,才好開始。

讀中國書,認中國字,不管時代怎樣演變,對於中國文字的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不能不留意。至少,讀古代文字章法所寫成的古書,必須具備有《說文》六書的常識。

在古書中,「道」與「天」字,到處可以看到。但因上古文字以簡化為原則,一個方塊的中文字,便包涵人們意識思想中的一個整體觀念;有時只用一個中文字,但透過假借、轉注的作用,又另外包涵了好幾個觀念。不像外文或現代語文,用好幾個,甚至一二十個字,才表達出一個觀念。因此,以現代人來讀古書,難免會增加不少思索和考據上的麻煩。同樣的,我們用現代語體寫出的文字,自以為很明白,恐怕將來也要增加後世人的許多麻煩。不過,人如不做這些瑣碎的事,自找麻煩,那就也太無聊,會覺得活著沒事可做似的。

例如「道」字。在傳統的古書中,大約便有三種意義與用法。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間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猶如元人馬致遠在《秋思曲》中所寫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個「古道西風瘦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說文》意義的注釋就是:「道者,徑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如子產在《左傳》中所說的:「天道遠,人道邇。」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所說:「兵者,詭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傳》所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又如道書所說:「離有離無之謂道。」這便同於佛經上所說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測了!

有人解釋《老子》第一章首句的第二個「道」字,便是一般所謂「常言道」的意思。那麼,這個「道」字,也便是說話的意義。其實,這是不很恰當的。因為把說話或話說用「道」字來代表,那是唐宋才較為普遍的口頭語。如客家話、粵語中便保留得有。至於唐宋間的著作,在語錄中經常出現有:「道來!道來!」「速道!速道!」等句子。明人小說上,更多「某某道」或「某人說道」等用語。如果上溯到春秋戰國時代,時隔幾千年,口語完全與後世不同。那個時候表示說話的用字,都用「曰」字。如「子曰」、「孟子曰」等等,如此,《老子》原文「道可道」的第二個「道」字是否可作「說」字解釋,諸位應可觸類旁通,不待細說了。……

首先了解了這些用字,那麼,當我們看到古書的「道」與「天」,甚至,在同一句中,有時把它當動詞或形容詞用,有時又把它當名詞用,就不會混淆不清了。

假定我們要問,《老子》本書第一章首句中兩個「道」字,應當作哪種解釋才恰當?我只能說:只有親見老子,來問個清楚。不然都是他說老子,或我說老子,姑且備此一格,別成一家一言,能說到理事通達,也就差不多了,何必固執成見,追究不休呢!你千萬不要忘記老子自說的「道常無為」、「道常無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觀念。

《老子他說》

我常說,講中國文化有兩個問題最難解釋:一個是「天」字,一個是「道」字。中國文字是從六書來的。譬如這個道字,有時候講形而上,有時候講形而下,形而上的道是不可說、不可說的,所以說「神無方而易無體」。

有時候形而下的法則也叫道,甚至我們走的路也叫做道。所以一個道字、一個天字,有好多種定義。研究上古的文化,譬如我們讀《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一個道字用了三四次,有時候用作名詞,有時候用作動詞。動詞與名詞的意義就不同了。所以我們讀古書時,對某些特定的文字,不能呆板地看。......

「形而上者謂之道。」我們中國文化裡頭所謂的道,是代表了本體。讀古書尤其看到這個「道」字、「天」字,特別要小心,這兩個字錯用的地方非常多。這句話是說形而上的這個代號叫做道,在宗教方面講就是上帝、菩薩、佛呀等等。有時候這個道是代表宇宙間的法則或原理,有時候這個道就是我們行走的道路,有時候我們講到人文的道德規律,也叫做道……都是同一個道字,意義卻有如此的不同。我們看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應該如何去解釋?這就要命啦!這三個字要怎麼道呢?「道可道」,有人就解釋第一「道」字為形而上「道」的道,可道的「道」字就是可以說,是說話的道字。我說你錯啦,他說沒有錯呀,我們看中國古代的書,說什麼人「道」,就是什麼人說,某某人講話,就是某某人道。我說你注意啊!我們中國古書講自豪感,把「說」稱為「道」是唐朝以後的文化。某人講自豪感,說某人「道」,小說上說某某人「說道」,都是唐朝以後才通用的,唐朝以前少有這種說法。春秋戰國時候是「曰」,孔子曰、孟子曰,現在國語我們念曰(月),春秋戰國時候不念「月」,念「呀」,就叫「呀」,閩南音廣東話就對啦!用我們現在的國語,不能讀中國書的!倒是真正讀中國書,要用閩南話,或者廣東話,比較接近古音。現在苗栗、新竹講的話為什麼要叫做客家話?就是因為過去換了朝 ,那些人不奉新朝的正朔,不用新朝的年號,就一路向南方撤退,到了廣東、到了福建,當地人因為他們是中原一的客人,就叫他們客家人。如果用我們客家語研究唐宋時候的文化,就有用處了。這類例子很多。

「道可道」這個道字,就是代表形而上的「道」,形而下就是指這個器世界,物理世界。

《易經系傳別講》

我們前面稍微提過,研究上古時代的「道」字與「天」字,都有幾個意思。同樣是個道字,用處不同,有時「道」是代表形而上的所謂本體,就是先有雞、先有蛋的問題;也是指人生宇宙萬有最初的那個本體。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第一個道是指那個本體。「可道」說可以用一個方法、一個原則把它假設說明。「非常道」,但畢竟不是平常的假設可以表達得出。就在這兩句話中,三個同樣的道字,意義都不同。中國文字有假借用的,碰到這些問題就很討厭。例如「道」有時表示形而上的本體,有時候表示形而下的法則、原則、守則,如治道。又如《孫子兵法》說:「兵者,詭道也。」因為軍事思想是活動的,用兵是不厭其詐的,一切為了打勝仗,這個「道」與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又完全是兩回事。還有時候是道路的道,一條路叫做道。有時候又是指心性而言,是心性的本體,也就是理性、理念的最高境界叫做道。

《論語別裁》

歡迎訂閱【傳承網】微信號:iccwcn,傳承中華文化,分享南師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為什麼要熟讀沉冤莫白的「四書」?
蕅益大師:惡因緣是好因緣,莫謂囹圄非自利利他地也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