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宮一次對話,揭開了康熙真面貌,學者:康熙也有晉惠帝的荒唐!

清宮一次對話,揭開了康熙真面貌,學者:康熙也有晉惠帝的荒唐!

《晉書·惠帝紀》記載,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無以裹腹,甚至不得不吃觀音土,這一消息被晉惠帝知道了,表現的非常驚訝,非常荒唐的說「百姓無粟米充饑,何不食肉糜?」

1300餘年之後,在中國的清朝,卻又出現了類似荒唐的一幕。讓人驚訝的是,說出類似之語的不是別人,而是史上名聲顯著的康熙。

大家都知道,康熙是一個節儉的皇帝,所以備受後世文人墨客稱讚,即便今天一些清史專家談及此事,依然津津樂道。

康熙三十九年,他對大臣說,「自朕聽政以來,一應服食,俱從節儉」。四十七年秋,他斥責皇太子胤礽時又說:「朕即位以來,諸事節儉,身御敝褥,足用布襪。」史書《大清會典》記載,康熙年間,最昂貴的宮廷筵席,欽定每桌價銀8兩。

(康熙帝)御極六十餘年,時時以愛惜物力,崇尚儉素……御前陳設之氈,歷三十餘年,尚潔凈完整,崇儉惜物,實從古未有。

《清稗類鈔·飲食類》中記載的內容,更讓人肅然起敬,康熙說:「朕一日兩餐,當年出師塞外,日食一餐,今十四阿哥領兵在外亦然。」

總之,翻開關於康熙的史書,可以看到一大堆康熙節儉的言論。所以,後世史學家高度讚譽康熙,認為這才是「聖人」、千古好皇帝的形象。

然而,康熙的這一節儉「習慣」,卻在一次清宮君臣對話中,暴露了他對天下黎民百姓疾苦的無知,猶如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一樣,讓人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康熙形象。

有一年大旱,張鵬翮等人上疏,請求康熙出面祈雨。康熙看過奏章之後,沒有談祈雨之事,而是和張鵬翮談起了飲食習慣的問題。康熙認為,天下大旱,百姓無糧,主要問題是漢人百姓吃的太多了,太費糧食。

爾漢人,一日三餐,夜又飲酒。朕一日兩餐,當年出師塞外,日食一餐。今十四阿哥領兵在外亦然。爾漢人若能如此,則一日之食,可足兩食,奈何其不然也?

清朝大臣的習慣,就是不會也不敢反駁皇帝,張鵬翮只能委婉的回答,「小民不知蓄積,一歲所收,隨便耗盡,習慣使然。」

朕每食僅一味,如食雞則雞,食羊則羊,不食兼味,余以賞人。七十老人,不可食鹽、醬、咸物,夜不可食飯,遇晚則寢,燈下不可看書,朕行之久而有益也。

讓人無語的是,康熙的對答很有意思,把「一天兩頓」和養生聯繫了起來。彷彿現在歐洲人對非洲人說:「大家吃的清淡一些,天天吃素菜最好,一頓吃一小碗飯就可以了,別整天大魚大肉,那樣對身體不好,耗費糧食,也不環保」。

言而總之,不僅是康熙,還有乾隆等,都對漢人百姓一天吃三頓不滿,認為浪費糧食,對江蘇百姓更不滿,因為此地百姓一天吃五頓,讓康熙乾隆忍無可忍,漢人太能吃了。

按照清朝宮廷制度,皇帝每天只吃兩頓正餐,分別在上午八九點和下午一兩點鐘。不過,雖然是兩頓,但卻極為豐富,早前規定是120道菜,後來削減到了64道,到了太平天國期間又減少到32道。當然,至少在慈禧期間,又恢復了原制。

但要注意的是,以上說的是「正餐」,清宮規定皇帝還有兩頓小吃,分別安排在兩次正餐後。說是「小吃」,但肯定不是一碗稀飯、幾塊餅乾之類,而是有酒有菜有野味。「小吃」和「正餐」最大的不同在於,正餐是定製,小吃是皇帝親自點菜,並且現做現吃。

在王學泰的《中國飲食文化史》中,就有對清朝皇帝小吃的介紹,甚至僅「粥」這一項,備選的就有一二十種之多。毫無疑問,包括康熙在內的清朝皇帝,浪費也極為嚴重。

「正餐」和「小吃」就是清朝皇帝全部飲食嗎?非也,還有「點心」,就比如現在人的「零食」。康熙家裡會缺點心嗎?

一天吃了這麼多,吃了那麼豐富(有油水,不易餓),康熙的「一天兩頓」或「一天一頓」,還會感覺到餓嗎?

但對於整天勞動的百姓而言,可能別說一天三頓,就是一天五頓,都吃不飽。原因很簡單,吃的多沒用呀,肚子里油水不足,加上大勞動量,一會兒就餓了。

康熙以自己的標準看待百姓,所以自然就覺得漢人百姓「一天三頓」是浪費。但從絕大多數老百姓角度來說,一天三頓可能連飽腹都做不到。

所以,有學者評價,自詡一代明君的康熙,卻真不知民間疾苦,甚至就猶如晉惠帝,有「何不食肉糜」的荒唐,這顯然顛覆了康熙英明神武的形象。

其實,更為可怕的是,清朝皇帝治國,不是追求「倉廩實」,而是號召百姓學皇家「一天兩頓」。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康乾盛世或許值得重新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雜評 的精彩文章:

項羽有沒有後代?項氏宗譜揭開了真相,不僅有且如今遍布全國!
古代皇帝最重要的技能,越強成就越大,如今商界牛人皆懂此道!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