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關照宇 劉典:一帶一路推動形成開放新格局

關照宇 劉典:一帶一路推動形成開放新格局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出訪哈薩克,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自此,「一帶一路」倡議走進世界視野,引發全球共鳴,共建「一帶一路」成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創舉。與零和博弈思維不同,「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鑒,同沿線國家謀求合作最大公約數,推動各國加強政治互信、經濟互融、人文互通。「一帶一路」由中國首倡,改寫了國際關係演變的慣有軌跡,書寫了國家互動的新邏輯與合作藍圖。

世界呼喚新的全球治理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國際形勢正發生前所未有之大變局」。近年來,中東戰亂、英國「脫歐」、特朗普政府以「美國優先」為圭臬等國際發展新形勢,使我們隱約看到自二戰以來建立的世界秩序面臨崩塌的風險,這背後則體現了全球治理失靈。

20世紀80年代末,世界銀行首次提出「治理危機」概念,全球治理問題開始引起世界各國重視和關注。冷戰期間,全球治理因為美蘇兩大陣營對峙而「分而治之」。冷戰後,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治理才開始成形,由於二戰後建立的國際秩序和治理機制系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大國主導,冷戰又因蘇聯垮台而告終結,全球治理「真空」隨之由七國集團(G7)填補。而2008年金融危機大爆發,又使G7退後,G20登上了歷史舞台。

冷戰後的世界發生了深刻變化,各國開始思考如何合力應對共同的安全威脅問題,如何共同維護和改善全球公地問題。無論一個國家多麼強大,單憑自己的實力都無法化解和應對安全威脅,美國的「反恐戰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全球治理需要根據這些變化,有效應對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如果治理思路陷入已有的治理模式之中,就無法解決當今面對的重大問題,結果只能導致治理赤字,使得正在經歷重大變化的世界因治理失靈而成為失敗世界。現在世界出現了「規則滯後」現象。也就是說,全球性治理理念、原則和方式不能適應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和全球性問題的大量湧現,規則的供應在質量上和數量上落後於實際需求。

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本著「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和理念,積極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和創新,提升發展中國家的全球話語權,努力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和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同時,中國也致力於參與全球治理實踐,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力量。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各類措施的落實執行,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領域的引領作用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當今世界,各國聯繫越來越緊密,「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日益成為中國外交的高頻辭彙。隨著中國「走出去」步伐的加速,全球治理也會有更多的中國印記。

「一帶一路」事關眾多國家的利益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關乎世界的未來。因此,「共同」兩字始終貫穿其中,共同商量、共同建設、共同享用發展成果,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原則。隨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一帶一路」建設將進一步廣泛深入鋪開,給各國人民帶來更多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這方面,中國幫助非洲發展的思路值得重視。五年多來的實踐凸顯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前瞻性、普惠性、包容性和創新性,許多對全球化充滿困惑的國家從中國的發展和倡議中得到啟迪、看到希望。因為「一帶一路」不僅將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還將推動全球化進程及時調整方向,向更加公正、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

「一帶一路」所體現的全球治理新思想,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在自身經濟發展和國內治理成功經驗基礎上提出的創新、務實之舉,既有中國發展道路的理論基礎,又有中國發展模式的實踐根基,因而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豐碩

「一帶一路」建設是從無到有、從理念到行動、從高層倡議到分層落實、從雙邊合作到全球峰會、從一國倡議到進入聯合國文件循序漸進的過程。經過五年多時間,「一帶一路」在國內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基本制度構建工作已完成,為下一步更紮實地推進打下堅實基礎。

五年多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不斷加強合作,積極利用現有機制,並不斷創新,有力推動了區域內和跨區域合作,形成從官方到民間的多層次合作網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已有103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118份「一帶一路」方面的合作協議,「一帶一路」幾乎已成為所有中外雙邊會談、多邊合作場合必談的話題,也成為中國外交理念與政策闡釋中必談的內容。

十九大報告將「一帶一路」倡議升級為「國際合作」,表明了中國持續推進「一帶一路」的決心與耐心。「一帶一路」首次寫入黨章,將國家意志上升為黨的意志,更表明了中國對「一帶一路」的重視程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具有堅實的社會基礎、強大的物質基礎和全面的能力基礎。「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經貿合作水平、擴大產能與投資合作、拓展金融合作空間、加強生態環保合作、有序推進海上合作、深化人文社會及其他領域交流合作。

構築「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首先是以國家高層互訪為引領,形成深化合作的第一推動力,進而廣泛開展包括部門合作、地方合作在內的多層次、多渠道政府間合作。「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多來,中央、各部委和地方的三層互動式國內政策體系日趨完善。

從中央的角度來看,通過高層引領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得到了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回應,形成了包括凝聚合作共識、簽署合作協議、推動重大項目建設、擴大各領域交流合作等一系列豐碩成果。2017年,中央高層出訪了瑞士、芬蘭、美國、哈薩克等國家和地區,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七次會議等國際會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18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訪華,中國與相關國家簽署270多項經貿等多領域合作文件。高峰論壇催化訂單落地,促進相關企業業績快速提升。2017年3月以來,中國企業連續新簽一批大額海外訂單,未來相關企業將進入業績釋放階段,盈利空間繼續拓寬。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該倡議。從最初的中亞、東南亞等周邊國家,擴展到澳洲、歐洲、非洲、美洲等各個大洲,初步形成了覆蓋亞、歐、非、拉四大洲的國際產能合作格局,形成了新的區域經濟貿易格局。

反映廣大發展中國家願望

長久以來,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許多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成為「被遺忘的角落」。二戰後,廣大亞非拉國家先後擺脫西方發達國家殖民統治,實現政治上的獨立自主,然而在經濟上卻仍長期受制和依附於西方發達國家,處於國際生產體系外圍、全球產業鏈底端。究其原因,全球性資本主義生產體系所帶來的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國際分工和交換體系難辭其咎。

欠發達國家貧窮落後的局面,一方面是由於經濟體內部缺乏實現現代化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在受西方文明影響開啟現代轉型的過程中,外來資本主義的滲透使欠發達國家的生產剩餘受到了中心國家的擠占和攫取,外來的破壞性競爭也摧毀了欠發達國家處於萌芽狀態的民族工業,在全球經濟版圖中呈現出「富者愈富、貧者恆貧」的圖景。

世界體系所揭示的「中心—邊緣」模式其實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曾經在全球版圖中占面積很小的大西洋兩岸區域,充當著全球經濟網路中唯一的「伺服器」,世界其他地區都需要先與之發生經濟聯繫,才能「接入」到全球。現如今,這一格局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傳統的經濟協調體系朝著多元層級架構方向發展,逐漸打破西方壟斷規則制定權的局面。

在當下國際經濟秩序轉型期,中國的快速發展成為全球經濟發展中的最大變數。世界將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東方,中國聲音得到了世界市場越來越多的重視。中國在現代經濟體系演進中的角色轉變,也由此成為了當代國際經貿體系轉型的一個縮影。中國正在充分發揮自身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技術與資金優勢,由點及面,不斷擴大合作機制與合作平台,帶動沿線國家經濟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實踐,不僅體現了中國在世界體系內已與中心地區國家實現「並跑」,並且用實際行動表示了在貿易保護主義的嚴峻考驗下中國對多邊貿易體制建設的積極支持,以及與各國一道突破舊有體系下「支配—依附」關係對廣大新興國家束縛的決心。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與新興國家,中國已經以自身的發展證明了「中心—邊緣」的世界體系理論中,中心國家與邊緣國家之間的距離並非是不可跨越的鴻溝。而正因為中國既經歷過被這一體系侵略、排斥的歷史,又經歷過融入這一體系並實現自身發展的歷程,作為當下推動「新全球化」和政治經濟秩序合理化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才深知前進的方嚮應在何方,又將指向何處。

目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80多個,為當地增加了24.4萬個就業崗位。可以說,「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擴大了市場、創造了就業,促進了世界發展,是對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強有力的支持。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拓展了佔世界總人口80%以上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肯亞執政黨總書記圖朱感慨地說:「中國的成就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它給非洲人民帶來希望,讓他們感到光明就在隧道的盡頭。」

將進一步給世界帶來改變

正如前文所講,「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多來,為世界打開了新的窗口,而實際上這僅僅是個開始。根據習近平主席在「高峰論壇」上的講話,未來將有多項舉措助力「一帶一路」建設,這些舉措將給世界帶來哪些變化?

更加便利的世界。根據世界銀行估算,目前全球有12億人口生活在沒有通電的地區,24億人口缺乏基本的衛生服務。經合組織也曾估算過,全球基礎設施投資明顯不足。這說明,目前的世界還不是很便利。而通過「一帶一路」務實合作,包括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能源等硬體聯通項目,能為這些國家解決很多剛需問題。而中國又是基礎設施修建能力最好的國家,有改革開放積累的40年經驗。2019年,從昆明乘高鐵7小時就可直達曼谷,這種便利而舒適的出行體驗將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出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

更加暢通的世界。未來中國絲路基金、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亞投行等金融機構用於支持「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產能、金融合作的基金會越來越多,也會與更多國家協商自由貿易協定。大多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缺乏資金支持,通過四年多的努力,我們可以看到從緬甸到馬來西亞,從巴基斯坦到俄羅斯,中國的投資給這些地區的發展注入了活力,推動了經濟發展。未來,隨著相關金融機構對沿線國家項目的支持,輻射面積也會繼續擴大。同時,中國已於2018年舉辦了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隨著中國與相關國家互聯互通進程加快,商品流通速度也會提高,以後中國人不必走出國門,在家門口即可選購、代理世界各國商品,貿易往來更加便利。

誤解更少的世界。西方主導世界已經接近500年時間,然而國家與國家、文明與文明之間仍然充滿不信任。因此,如何增加彼此間的信任,一直是國際社會熱點話題。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今,民心相通一直備受關注,習近平主席在「高峰論壇」上強調,將在未來5年內安排2500人次青年科學家來華從事短期科研工作,培訓5000人次科學技術和管理人員,投入運行50家聯合實驗室;在沿線國家實施100個「幸福家園」、100個「愛心助困」、100個「康復助醫」等項目。將建設絲綢之路沿線民間組織合作網路,打造新聞合作聯盟、音樂教育聯盟以及其他人文合作新平台。隨著這些項目的推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會越來越多,誤解將越來越少,相信在20年或者30年後,等我們的下一代走出國門時,將要面對的是一個與今天不同的世界。

努力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今天的中國趕上了一個「最好的時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沒有哪個時代比我們更接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我們也面臨著困難與挑戰。如何實現「一帶一路」從「大寫意」向「工筆畫」轉型?

政府應該更加支持。目前,各部委、各省市間的統籌協調機制建設仍需不斷加強。因此,要重視頂層設計,探索建立高效有力的全國統籌協調機制,全面統籌協調「一帶一路」建設。一方面,可以推出「一帶一路」 建設「正面清單」,引導各方認清「一帶一路」建設方向,推動各級政府形成更為理性的政策預期。另一方面,還要推出「一帶一路」建設「負面清單」,明確「一帶一路」建設不可為的領域,充分激發各主體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社會應該更加配合。完善商務支撐體系,實現全面有效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缺乏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與國際化經營戰略,不能很好利用國際國內金融市場,也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與應對能力,迫切需要綜合性的商務服務支撐體系。因此,需要強化對投行、信託、企業管理、法律、審計、諮詢與調查等商務服務業領域中國企業的支持,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形成對中國企業「走出去」建設「一帶一路」的強大支撐。

民眾應該更加自信。「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外國人比中國人對「一帶一路」更有信心。今後,無論是走出國門面對國際社會,還是在國內面對國際友人,民眾都要滿懷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中國人民理應攜手世界,共塑改革開放新格局。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淼 排版編輯:劉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汪小洋:世界墓室壁畫的研究體系與學術意義
方世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