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多雲與混合雲賽道的「角逐」,IBM如何爭當NO.1?

多雲與混合雲賽道的「角逐」,IBM如何爭當NO.1?

Think 2019已經過去一周,大會傳達的各種信息、發出的各種信號、提出的各種趨勢、預測和倡議,預計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有些甚至可能成為貫穿科技界2019一整年的熱點話題,比如數字化重塑2.0階段、AI時代的信任問題、多雲管理、食品安全等等。本文希望從二個維度分析:多雲與混合雲賽道的「角逐」,IBM如何爭當NO.1;以及IBM如何致力於通過技術落地助中國企業「蛙跳」式邁向數字化。

2013年,IBM商業價值研究院在一項同名調研中提出了「數字化重塑」(Digital Reinvention)的概念,調研中指出,如今的市場已經由原來「以企業為中心」轉變為「以個人為中心」的階段,即越來越佔主導地位的消費者要求獲得由洞察推動的個性化體驗。對此,IBM認為,企業必須進行基於認知計算等技術的數字化重塑。

圍繞這一概念,IBM認為企業的變革目標是數字化,並在這個過程中將利用AI、雲遷移等技術,構建眾多面向客戶的應用,進行眾多的嘗試。而在上周的Think 2019大會上,IBM公司董事長、總裁及首席執行官Ginni Rometty(羅睿蘭)再次提及數字化重塑,並表示當前企業已經開始進入數字化重塑2.0階段。與1.0階段不同,數字化重塑2.0階段具有幾大特徵——數字化和AI的規模進一步擴展、混合雲成為重要趨勢、關鍵任務應用逐步雲化,同時,信任也成為技術發展的重要前提。

多雲與混合雲賽道的「角逐」,IBM如何爭當NO.1?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IBM公司董事長、總裁及首席執行官Ginni Rometty(羅睿蘭)

那麼,數字化重塑到底與現下我們老生常談的數字化轉型概念有何不同?IBM認為,細化來說,數字化轉型更多指的是企業內外部業務從PC走向移動化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企業移動端與後台系統是沒有連接的,甚至很多移動端的業務數據還需要手動輸入到計算機上。而進入數字化重塑階段,藉助雲計算、大數據以及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企業前後台數據將被打通,業務與流程逐步自動化,同時,通過AI的方法還可以幫助企業實現洞察、預測及決策。總的來看,其特點主要是智能化。

Ginni強調,數字化重塑2.0是1.0的延續與深化,企業進入數字化重塑2.0階段可以有五大途徑:自外而內(Outside In)、自內而外(Inside Out)、商業平台、AI平台、信息架構(IA)。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經過第一階段的變革,已經有20%的企業應用遷移到雲環境中,但主要還是以面向客戶的應用和新應用為主,其餘80%的企業關鍵業務應用的雲化還有待在第二階段完成。而這則需要企業擁有一個更好的混合雲環境。她總結說,在數字化重塑2.0階段,雲計算的特點將是混合、多雲、開放、安全和統一管理。

「喜提」多雲與混合雲戰略,IBM要做NO.1

混合雲與多雲是IBM在今年Think大會上反覆提及的重要關鍵詞。雖然自Ginni上任以來,就明確將雲計算作為戰略轉型目標的基本前提和基礎,但是IBM在這一領域可以說屬於後來者,存在感一直稍弱於AWS、微軟和谷歌。而如今,多雲趨勢的出現卻給了IBM雲一個大展拳腳的機會。

根據IBM商業價值研究院調研報告顯示,全球85%的受訪企業已經在多雲環境中運營,而98%的企業計劃在3年內使用混合、多雲的服務。不過,已經擁抱多雲的企業中,目前僅有41%制定了多雲管理策略,只有38%擁有運行多雲環境的工具。由於絕大多數流程需手動操作,存在重大安全隱患,並且缺乏統一的管理和集成工具,這讓當下的流程面臨嚴峻挑戰。

在這方面,IBM的眼光是「超前」的。早在十年前雲計算剛剛起步時,IBM就提出了跨平台管理的理念,認為IT基礎架構的未來發展方向不是純粹的私有雲,也不是純粹的公有雲,而是混合雲。據此,在過去五年的轉型過程中,IBM在混合雲上更是投入了數百億美金,除了去年花費340億美金收購紅帽之外,還包括以20億美金收購SoftLayer、投入12億美金構建新的數據中心等。

尤其是對紅帽的收購,這於IBM雲來說確實是一次重要的里程碑。雖然很多人稱這是一場豪賭,但是從整體布局到種種場合的聲明來看,IBM自己卻是心中有數的。在收購紅帽的官方聲明中,Ginni就明確指出,IBM要成為全球第一大的混合雲提供商。這基本上是IBM向雲計算轉型以來,官方喊出的第一個「爭當NO.1」的口號。

對此,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在接受包括至頂網在內的媒體採訪中表示:「340億美元確實是一次巨額的投入,但這一定是IBM通過綜合評估,認為物有所值的結果。」「具體來說,這是一次非常互補的業務收購,多雲管理一直是IBM的強項,而紅帽的加入對於IBM在雲計算領域更是極大的強化,可以推動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一系列產品和服務的深入發展。」

多雲與混合雲賽道的「角逐」,IBM如何爭當NO.1?

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

發布多款產品及服務,繼續加碼多雲戰略

IBM大中華區雲計算業務總經理張永健先生去年就在IBM雲計算論壇上表示:「當前,雲計算已經成為企業數字化和業務轉型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IBM作為混合雲市場的領導者,憑藉獨特的雲技術以及跨行業的實踐經驗,為客戶提供了從雲戰略規劃、雲應用構建、雲遷移、雲管理及合規安全的端到端解決方案,以創新、定製化的服務為企業的上雲之旅保駕護航。」

具體來看,IBM一直憑藉自己在行業方面的能力、方法和技術,從雲規劃、雲構建、雲遷移、雲管理、治理和優化等方面,推動企業上雲。比如:推出針對混合雲環境的企業級公有雲(在全球六大洲19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擁有超過60個數據中心),在私有雲方面推出了ICP平台(IBM Cloud Private),同時還在去年以IBM Cloud Private為執行平台,推出了多雲管理工具(Multicloud Manager),讓企業能夠利用統一運維控制台連接公有雲及本地環境。

而在Think大會上,IBM又宣布推出了一款新的雲集成平台IBM Cloud Integration Platform以及多個全新的雲服務。

IBM Cloud Integration Platform是IBM新混合雲戰略的主要基礎,可以跨公有雲、私有雲以及本地系統連接應用、軟體和服務。平台在同一個開發環境下彙集了一套全面的集成工具,讓開發人員只需一次性編寫、測試和保護代碼,就可以將其部署到最合適的雲上,供重複使用。這將幫助企業在滿足安全性和合規性需求的前提下,大幅提高開發人員的工作效率,更迅速地將自己新的能力推向市場 。

搭配全新的產品,IBM還推出了全新的IBM雲戰略與設計服務(IBM Services for Cloud Strategy and Design),以及全新的多雲管理服務(IBM Services for Multicloud Management),分別幫企業從設計、遷移、集成、路線圖到架構服務構建雲戰略,並簡化在不同雲服務提供商、本地環境和私有雲上的IT資源管理。

IBM表示,全新的服務將利用IBM的Cloud Innovate、自動決策加速器和IBM Cloud Garage等,在應用開發、遷移、現代化及管理方面支持客戶進行聯合創新和擴展創新。

聯合創新也是Ginni在演講中多次強調的,她認為這是企業數字化重塑2.0階段要實現核心業務遷移的核心。對此IBM所提供的IBM車庫(IBM Garage)和IBM車庫方法論,正是要與客戶一起通過設計思維、敏捷工程、原型開發和DevOps等共同完成遷移,幫助企業採用最新技術,用更快、更敏捷的方式構建應用、迭代產品、創新業務流程,快速實現數字化及創新的價值。往小了說,它能夠解決實實在在的場景問題,往大了說足以幫助企業業務「改頭換面」,並且這樣的改變在幾周內就可以完成。

IBM大中華區企業與商業業務部總裁鄭小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強調:「服務與諮詢對於企業部署新技術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技術只是工具,而不是目標。只有結合具體的場景,與企業在邊交流、邊設計、邊實施的過程中,通過敏捷迭代的方法論,把技術落商業應用場景中,真正解決企業痛點,這才是完整的閉環。」「一手技術、一手諮詢和服務,這也是IBM作為產品和服務提供商多年來的優勢之一。」

多雲與混合雲賽道的「角逐」,IBM如何爭當NO.1?

IBM大中華區企業與商業業務部總裁鄭小聰

突破雲提供商限制,Watson Anywhere的前提也是多雲

再回過頭來說雲計算,在IBM看來,它不過是一個基礎平台,只有在雲之上部署好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等一系列技術工具,並構建相關應用,服務於業務與流程,才算是真正的數字化重塑。而這,也與IBM第四次轉型戰略相呼應——即以雲計算為平台,認知計算為解決方案,專註於行業。

談及認知計算,Watson一直是IBM在認知計算(或者說人工智慧)領域的最大籌碼,而今年Think大會上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也圍繞於此。在大會第一天,Ginni就宣布,IBM Watson人工智慧服務將可應用到任意雲平台,從而使企業能夠突破雲提供商的限制,在數據存儲的任何地方靈活地部署AI。

IBM數據和人工智慧業務總經理Rob Thomas表示:「數據如此分散,如果你必須通過移動數據來運行每個分析項目的話,那就太浪費了。我們的觀點是要將AI帶到數據所在的任何位置。」

據了解,企業只需在目標環境和Watson上安裝IBM Cloud Private for Data容器管理平台,只要持有Watson許可,就可以將實例移動到他們喜歡的任何雲端,解決自己的商業問題。

可以看到,Watson Anywhere的前提也是多雲。而IBM Cloud Private for Data也是IBM多雲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核心是為客戶提供選擇雲平台的透明性,通過將Kubernetes容器編排管理器與私有映像註冊表、管理控制台和監視框架結合到一起。

對此,IBM大中華區硬體系統部總經理侯淼與IBM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硬體系統實驗室副總裁謝東都紛紛表示, 雲計算的到來讓許多人對底層的基礎架構產生了『誤解』,認為在雲時代企業將不再需要硬體。事實恰恰相反,尤其是進入AI時代,企業將更需要硬體設備。也就是說AI需要很好的IA(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來作為性能支撐,才能實現更好的並發性。

多雲與混合雲賽道的「角逐」,IBM如何爭當NO.1?

IBM大中華區硬體系統部總經理侯淼

他們把如今這樣的信息化基礎架構稱為Modern Infrastructure(現代基礎架構),主要是針對混合雲和多雲環境,其特點有三——以更多的負載為重、能夠敏捷部署、安全性保障。

多雲與混合雲賽道的「角逐」,IBM如何爭當NO.1?

IBM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硬體系統實驗室副總裁謝東

助中國企業「蛙跳」式邁向數字化,IBM技術落地問題如何解決

新產品與新技術的發布從來不缺驚喜,但落地問題才是企業用戶關心的重中之重。關於大會上發布的最新技術何時能帶回中國市場的問題, IBM大中華區戰略業務總裁姜錫岫表示:「從技術角度來說,中國與其它國家已經沒有『時差』,很多IBM在總部推出的解決方案都是第一時間推向中國,這次發布的Watson Anywhere等產品也不例外,基本上只要做好員工培訓就可以為全球的的企業提供服務。」

多雲與混合雲賽道的「角逐」,IBM如何爭當NO.1?

IBM大中華區戰略業務總裁姜錫岫

但是,必須要承認的是,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市場的情況不盡相同,具體到政策環境、轉型進程以及對技術的需求和使用程度也有所區別。比如,由於先發優勢,很多發達國家的企業已經紮實完成了數字化重塑的第一階段,並開始邁向第二階段。而在中國,由於信息化進程和水平參差不齊,甚至有很多大型企業都還沒有實現數字化。陳黎明表示,面對這樣的情況,中國企業可能要用「蛙跳」的方式,從信息化、數字化再到智能化,幾個步驟同時進行。

「這時候如果企業每個模塊之間都是獨立的,就很難拼湊出一個藍圖,企業需要一個更有針對性的設計方案,才能實現最終的轉型。」陳黎明說。這也是他在上任之初就提出針對中國市場的「3+3戰略」,並強調「Made for China「的重要原因。

具體談到雲計算,陳黎明透露:對於私有雲,IBM ICP平台在中國發布不到一年以來,已經被不少企業採用。比如福耀玻璃採用ICP打通了生產設計等流程,將設計到研發生產周期從24個月縮短到6個月;基於ICP,某汽車廠商構建了車聯網智慧出行雲平台,提供高效的用戶出行服務,顯著提升了用戶出行體驗和品牌滿意度。而對於公有雲,雖然在中國市場的落地過程略顯坎坷,但IBM仍然會堅定地推進,並且矢志不渝。

「就像我們看到天鵝在水面輕鬆浮動,實際上腳在水下不斷撲騰。我們希望能夠繼續加快速度,實現落地。」陳黎明表示。

換句話說,2019年將是IBM通過技術落地助中國企業「蛙跳」式邁向數字化的重要一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至頂網 的精彩文章:

「面」授機宜 之 柔合之道 麵包之旅——與IBM一起探索海量數據的存儲之道
希捷科技發布2019財年Q2財報,營收27億美元

TAG:至頂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