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冷研說歷史:北宋奪不回燕雲十六州竟是因為太愛打野戰?

冷研說歷史:北宋奪不回燕雲十六州竟是因為太愛打野戰?

雖然大眾對於宋代的印象是軍隊贏弱、武力不行,只能守城,不敢跟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打野戰。但曾瑞龍先生卻在《經略幽燕》中認為,宋軍偏好野戰是導致宋初一系列軍事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他所言並不詳盡,並且評論的焦點主要放在了宋遼戰爭之。

其實,這種野戰傾向也同樣存在於宋初的其他戰爭之中,且與之並行的往往還有軍事上的冒險主義。尤其在宋太祖時期針對北漢的數次軍事行動之中,這種野戰傾向與冒險主義是導致了宋軍在征伐太原之時遭遇失敗的主要原因。

宋太祖畫像

就在乾德元年末至乾德二年初,趙匡胤曾發動河東周圍的藩鎮兵馬執行了一場針對北漢的軍事行動,但在其後因為契丹的大規模軍事干預而失敗。在乾德二年至開寶元年(968)七月,宋朝與漢、遼都保持著相對的和平。

然而,與傳統所謂「先南後北」的戰略不同,趙匡胤是個機會主義者。如建隆三年九月,武平統治者周行逢病逝,他立即策划了針對武平以及南平的軍事行動,最終收復了荊湖舊地。這種機會直到開寶元年再次出現。

當年七月,北漢主劉鈞病歿。劉鈞無子,但有二養子劉繼恩與劉繼元。劉繼恩雖「非濟世才,恐不能了我家(北漢)事」(《新五代史·卷70》),但卻備受劉鈞恩寵,被立為太原尹,成為儲君,並在劉鈞病逝以後即北漢帝位。

曾瑞龍著《經略幽燕》

劉鈞之死,使得趙匡胤心中再次燃起征伐北漢的慾望。當年八月,他先命客省使盧懷忠等二十二人發各州兵馬屯於潞州,其後以昭義軍節度使李繼勛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以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党進為副都部署,同時發動棣州防禦使何繼筠、懷州防禦使康延沼、建雄節度使趙贊、絳州防禦使司超、隰州刺史李謙溥等地方藩鎮長官參與到這一次軍事行動之中。

東路大軍從潞州自南關—團柏谷一線進逼太原,西路大軍由霍邑方向進軍,其後攻汾州再進圍太原。在戰役中,東路軍迅速擊敗了駐守於團柏谷的北漢劉繼業所部,進圍太原。然而圍城一月有餘久攻不下,此時遼國在邊境的常備隊迅速趕來增援北漢,李繼勛見狀立即退兵。

而開寶二年(969)二月,趙匡胤便再次發動了針對北漢的軍事行動,而這一次的規模遠勝於乾德年間與開寶元年的那兩次。就在正月二十八日,趙匡胤遣使四十九人前往諸州調集兵力,屯於潞、晉、磁等州等待命令(《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0》)。二月初八,便命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党進等人領兵前往太原,三日後甚至詔令親征,同時也發動了李繼勛等藩鎮長官參與這一次軍事行動。除了與之前相似的幾路部署外,趙匡胤還在石嶺關(即遼人所稱的「白馬關」)與定州分別布置了一道防線,阻截由山前、山後南下增援北漢的契丹兵馬。

宋代倒鉤槍頭

三月之時,宋軍成功圍困太原城,並且先後在石嶺關及定州嘉山阻截了兩撥契丹援軍。當趙匡胤到達太原前線之時,並沒有下令急攻城,而是讓軍隊築起堤壩、建造船隻,引汾水灌城,甚至多次前往督造船隻與堤壩。到了五月之時,北漢的汾、石、嵐等州先後淪陷,太原城幾乎成為宋軍包圍之下的孤島。至五月初八日,工事基本完成,趙匡胤命引汾水入新堤,灌太原城。但從五月初八至閏五月初七一個月的時間裡,攻城之時竟然毫無進展。

直到此時,趙匡胤料定契丹主力應已大致集結完畢,隨時有大規模南下增援北漢的可能,為了避免戰爭規模的上升,此時的趙匡胤依然選擇了由北漢撤兵。這一次北伐戰爭的失敗,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宋軍野戰傾向的弊端。由於戰爭準備周期不足,趙匡胤無法調集大量的攻城器械,乃至於灌城及造船所需的各種材料皆是就地取材。這使得攻城出現了極大的困難。

北漢所在河東地區,長城以上為遼國領土(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另一方面,宋太祖時期的軍隊來自於不同的系統之中,各藩鎮的兵馬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服從於一個強大的中央權威,但若涉及生死攸關的戰役,這些軍隊很可能忤逆中央的指揮,而這一點在乾德年間的宋漢戰爭中得到了非常明顯的體現。野戰傾嚮導致宋軍未能迅速攻破太原,未能在遼朝援軍到來之前造成太原淪陷的既定事實,如果宋軍繼續逗留在北漢境內,宋遼雙方之間的衝突規模極可能由局部戰爭發展成全面戰爭。

而在南方割據勢力尚未完全收復的情況下,在削藩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宋朝並沒有與遼朝發動全面戰爭的底氣。正如曾瑞龍先生所說的,宋軍在面對相對強大且同樣擅長野戰的遼軍之時,並沒有過多的優勢。

攻城所用巢車,圖源自網路

所以在宋太祖時期,宋遼雙方都儘可能地降低衝突規模,將戰場限制在北漢所處的河東地區而避開較為敏感的河北地區,甚至於形成了一種默契。這種默契在事實上降低了雙方的戰爭風險,減少了軍事災難發生的可能性。觀宋太祖時期針對北漢的軍事行動,都是試圖在契丹大規模軍事介入之前,造成北漢淪陷的既定事實;但若未能成功,那麼在契丹主力軍到來之前,宋軍便會放棄本次軍事行動撤出北漢境。北漢君主似乎也明白這一道理,因此在大部分時候都會投放大量兵力用以固守太原以不至於淪陷,等待遼朝的援軍到來。但宋軍的野戰傾向與機會主義,使得在面對城防堅固的太原城之時劣跡斑斑,從乾德元年至開寶元年的三次北伐戰爭皆因未能迅速攻陷太原而終告失敗。

宋太宗時期淳化元寶

直到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針對北漢的軍事行動之中,野戰傾向終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糾正,其戰爭準備周期甚至達兩年之久,最終才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攻下太原城。然而覆滅北漢以後,這種野戰傾向與機會主義再度抬頭,當宋軍面臨比北漢更加強大的契丹王朝之時,不免經歷一系列的軍事失敗。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樂小魚,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一套重達25公斤,能讓妹子靈活爬雲梯的歐洲板甲需要多少錢?
入關後的八旗子弟到底有多腐化?竟逼得乾隆大搞「國語騎射」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