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932年和1937年,兩次淞滬戰役之間的聯繫與區別

1932年和1937年,兩次淞滬戰役之間的聯繫與區別

上世紀30年代,上海爆發過兩次抗日高潮,1932和1937,兩場大戰,都是近代中國有極大影響力的戰役。熟悉歷史的朋友可能會比較了解兩次淞滬戰役,也有的朋友對淞滬戰役雖然耳熟能詳,但是卻對於兩次戰役不好區分。今天我們來講一下這兩次大戰的聯繫和區別。

首先是背景。第一次淞滬戰役一般被稱為「淞滬抗戰」,以和第二次戰役(淞滬會戰)區分開。第一次戰役在1932年1月28日爆發,比二次戰役早5年半。其實1932年中日之間的軍力差距,比1937年還要大。但是一次戰役中國的戰果卻比5年後要好,兩次戰役中國軍隊打得都很英勇,表現出了血性和愛國心。為何中國裝備更差的1932年那次打得更好呢?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日軍在1932年投入的兵力有限,以7萬人打我們5萬部隊。

相對於二次戰役,日軍在1932年還並沒有完成全面戰爭的動員和準備,而進攻上海只是為了轉移入侵我國東北的國際視線,是戰術性和局部性的目的。1937年則不同,日軍是以全面征服我國為目的,發起全面戰爭,進攻上海是繼華北之後開闢的南方戰場。日軍在二次戰役中投入的兵力超過20萬人,遠遠超過1932年的7萬人,是戰略性的入侵。而在軍隊實力方面,其實中國在1932年相當孱弱,軍隊各派系並不比中央軍差多少,而國內混戰多年,無論經濟和武器裝備、士兵素質和人數等各方面條件均不如1937年。

其次,來看下兩次戰役的我軍部隊。眾所周知在1932年淞滬抗戰前4個月,我們剛剛失去東北。當時不抵抗的原委和責任眾說紛紜難以有定論,但是確定無疑的是這種論調當時還在持續,到了1932年的上海,國軍在明知日軍有意進攻之時,還是要求駐軍換防不得抵抗。不過這件事就比較有偶然性,駐守上海的恰好不是中央軍,而是原粵系軍閥的主力「鐵四軍」演變而來的第19路軍。在北伐之時鐵四軍就是和桂系鋼7軍齊名的2支最強北伐部隊之一,戰力強兵員素質出色。

雖然收到了不抵抗的要求,但是19路軍在蔣光鼐、蔡廷鍇二位名將指揮下,根本不理會上峰要求,不管不顧的猛擊日寇,令準備不足的日軍驚慌不已,連連敗退。日軍不得不臨時增兵,而國軍此後也派出精銳第五軍到前線參戰。最終這場戰役打了一個多月,我軍沒有輸,但是卻簽訂了條件不利的停戰協議。而1937年淞滬會戰,則是中日兩國的大規模戰爭,遠遠大於1932年的一次戰役。中國投入中央軍及各地方派系軍隊共計80多萬人,日軍陸海兩軍共20餘萬人進攻上海,雙方擺開了決一死戰的架勢,在上海交戰時間長達3個月,以我軍死傷近20萬人的慘痛結果宣布失敗。當然,二次戰役也表現出了中國軍隊的英勇和抵抗意志,同樣令人稱頌。

最後是這兩次戰役之間的聯繫。一次戰役中國表現出的戰力和最終結果,令日軍重新評估了中國的抵抗力和入侵代價,因此多準備了5年時間才完成其國內動員。通過第一次戰役,中國爭取到了整軍時間,在5年中裝備水平也有了較大提升,為真正的大戰進行了準備,包括德械裝備的引進,在二次戰役中,德械師是戰鬥力最強的中國軍隊。更重要的是,一次戰役激勵了抗戰到底的決心,很大程度上喚醒了國人和軍隊。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三回,發生在諸葛亮北伐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司馬懿和諸葛亮。原文如下:

魏兵奔逃無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齊突出,草房內乾柴都著,刮刮雜雜,火勢衝天。司馬懿驚得手足無措,乃下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於此處矣!」正哭之間,忽然狂風大作,黑氣漫空,一聲霹靂響處,驟雨傾盆。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地雷不震,火器無功。司馬懿大喜曰:「不就此時殺出,更待何時!」即引兵奮力衝殺。張虎、樂綝亦各引兵殺來接應。馬岱軍少,不敢追趕。

司馬懿父子與張虎、樂綝合兵一處,同歸渭南大寨,不想寨柵已被蜀兵奪了。郭淮、孫禮正在浮橋上與蜀兵接戰。司馬懿等引兵殺到,蜀兵退去。懿燒斷浮橋,據住北岸。且說魏兵在祁山攻打蜀寨,聽知司馬懿大敗,失了渭南營寨,軍心慌亂;急退時,四面蜀兵衝殺將來,魏兵大敗,十傷八九,死者無數,餘眾奔過渭北逃生。孔明在山上見魏延誘司馬懿入谷,一霎時火光大起,心中甚喜,以為司馬懿此番必死。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著,哨馬報說司馬懿父子俱逃去了。孔明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諸葛亮發動最後一次北伐,以木牛流馬為誘餌,將司馬懿騙進了上方谷口,山上火箭射下,地下地雷齊出。頃刻之間,上方谷口火光衝天。司馬懿眼看走投無路,抱著司馬昭、司馬師這兩個兒子失聲痛苦。誰知突然之間天空烏雲密布,大雨傾盆而下,火勢迅速熄滅。司馬懿等人順勢逃出重圍。儘管傷亡慘重,但卻逃過一死。諸葛亮得知此事後,扼腕嘆息。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諸葛亮口中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意為自己已經儘力而為,至於能否達到目的,還要看時運如何。這也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小說中提及的此次上方谷口之戰,僅僅是作者虛構出來的故事,並非歷史的真實。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載:「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另據《三國志》相關傳記載,在諸葛亮此次北伐之中,蜀魏雙方除了在陽燧、北原及馬冢山一帶有過激烈戰事之外,並無所謂的上方谷口一戰。

至於說到小說中上方谷口這一戰,其中也有個耐人尋味之處。儘管書中沒有詳細描述諸葛亮在戰前的詳細部署,但從戰鬥的過程來看,諸葛亮的部署是有一定問題的。諸葛亮在戰前說過:「若司馬懿自來,汝等便往劫魏寨,奪了渭南。」這說明諸葛亮已經斷定諸葛亮必將親自率部來到上方谷口,而實際情況也的確如此。但除了火箭、地雷之外,諸葛亮只在該地安排了魏延及五百名士兵作為誘餌,而負責堵住上方谷口出口的馬岱兵力也不足,書中說「岱軍少,不敢追趕」,這才讓司馬懿免於一死。俗話說「擒賊先擒王」,諸葛亮卻以重兵進攻曹軍營寨,這豈不是本末倒置嗎?難怪有網友看完這一情節後戲稱:這是諸葛亮有意放司馬懿一條生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萌寵科研院 的精彩文章:

漢光武帝劉秀平民到皇帝,與妻子陰麗華的愛情感動人
為什麼說「楚漢之爭」實際上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

TAG:萌寵科研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