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想知道孩子在幼兒園過得好不好?這個遊戲一定要在家玩起來!

想知道孩子在幼兒園過得好不好?這個遊戲一定要在家玩起來!

源於CC爸媽

周末帶CC回姥姥家,自然是跟小表弟又一輪相愛相殺。

周日的早晨,兩個人都跑去姥爺房間賴著不起床,CC手裡拿著兩個玩具,弟弟想要一個,姐姐不給,姥爺從中說和,CC一直不退步,弟弟等了又等,還沒等到想要的結果,沒哭沒鬧,出溜下了床,說我去找媽媽。

姥爺自以為他是忘了這件事,便也沒再繼續說教CC,沒想到,小表弟原來是跑到媽媽房間去「告狀」了:「CC手裡有玩具,不給我玩……姥爺也不管我……」

哈哈哈,眾人被逗的捧腹大笑,我跟CC小姨說:「行,出師了,送幼兒園沒問題了哈~」

馬上3月1號,又一波崽子們要上幼兒園或者要返校了。

記得CC剛上幼兒園的時候,班上的媽媽們最發愁的一個問題就是沒有辦法從寶寶的口中打聽到幼兒園的任何情況。

不知道過的是好是壞,不知道當天是受了表揚還是挨了批評。

那時候CC被送外號「百事通」,哪個小朋友發生了啥「特別」的事情,她都能轉述,每天幼兒園放學後家長們聚在小花園,都要先問詢一翻各家娃每日狀況。

CC跟小表弟比較善於表達,要歸功於他們從小就在家常玩的一個遊戲——過家家(角色扮演)。

想知道孩子在幼兒園過得好不好?這個遊戲一定要在家玩起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其實最開始我直接問她「今天幼兒園發生了什麼」的時候,CC通常也回答不上什麼。

但是在玩角色扮演的時候,她便能全部展示出來,尤其是讓她記憶深刻一些經歷。

入園大概1周之後,我就發現她在玩角色扮演的時候,已經開始加入了幼兒園的元素,並主動承擔起了老師的角色。比如:

  • 讓所有的小動物們排隊拉小火車;
  • 告訴玩具娃娃先小便後洗手;
  • 還會指點某隻猴子或兔子:小板凳要坐好,小腳要並齊,小手放膝蓋。
  • 當然也會對不遵守秩序的「動物朋友」給予警告和懲罰。

某天,我就聽到她對小猴子說「如果你再插隊,下一輪滑梯你就不能玩啦。

這些情景,家長其實是不需要干預的,孩子只是在遊戲中鞏固行為準則,但剛開始我比較好奇,就忍不住混進遊戲里多問兩句。比如:

  • 我:為什麼不能插隊呀?
  • CC:因為插隊會撞倒其他小朋友。
  • 我:哦,所以今天哪個小朋友插隊了?撞倒了誰?
  • CC:今天Judy插隊了,撞到了莉莉。
  • 我:啊?那莉莉有沒有哭,老師該怎麼辦呢?
  • CC:哭了,老師讓Judy說對不起,然後抱抱(兩個小朋友抱抱以示和好)。

這樣,就輕鬆Get到了幼兒園中的情況以及老師處理問題的方式,而這些信息的獲取方式是孩子在遊戲中的自然回應和流露,就沒有被詢問甚至逼問的反感。

想知道孩子在幼兒園過得好不好?這個遊戲一定要在家玩起來!

平時多一些這樣的「扮家家」遊戲,對孩子的好處簡直不要太多。

教會孩子敘述事件的能力

很多孩子可能很會說話, 但是細聽,說不到重點,總的來說,還是歸納思路的欠缺。

但是角色扮演的遊戲,孩子是主導,他就必須對自己的遊戲思路明確。

更直白點說,他就是導演,那最起碼接下來的人物、時間、地點、事件四要素總得心裡有數吧?

比如,今天玩動物們睡覺,那麼睡前程序自然是遊戲重點,其中的誰先誰後的順序就要明白。

再比如,今天玩喝茶遊戲,「裝茶、泡茶、倒茶、假裝喝」這等因果關係得門清兒吧!

想知道孩子在幼兒園過得好不好?這個遊戲一定要在家玩起來!

這都是很難用語言解釋清楚的邏輯關係,但是在遊戲中,孩子便能輕而易舉的搞明白。

更重要的是,這項能力用在對某件事的敘述表達上,如虎添翼。

寶寶可以明明白白的告訴你,我們睡了午覺、醒了之後先上廁所,洗過手的才能吃加餐,吃完之後排成小火車去外面做操;或者小A不讓小B玩滑梯,小B推了小A,他們就打起來了,不過我們班老師在聊天沒看見,是其他班老師先來攔架,我們班老師才過來的。(那啥,這段是我編的,可不是我們CC說的,哈哈)

總之,經常當導演的娃,還用發愁他說不清楚某段劇情嗎?

不存在的!

撫慰孩子的情感創傷

成長的道路上有那麼多不如意,即便是最為親近的父母,我們也無法感同身受、幫孩子逐一排解,但是角色扮演卻可以辦到。

CC每次看牙都怕,我們告訴她不要害怕、這沒什麼好怕的,或者是媽媽知道你很害怕但這很快會過去...

但很多時候,這些語言上的安慰並起不到什麼作用,她最後還是無法克服心中的恐懼。

但回到家在自己的遊戲里,她會對著「兔小綠」說:

  • 就是有點點麻,就是水有點涼(漱口水),就是你有點很害怕….
  • 別哭別哭,我會把你牙齒里的小細菌都抓出來,你就可以吃很多好吃的啦,還可以吃冰淇淋….
  • 所以你要堅持一下哦....

我相信她在安撫玩偶的時候,也是重新的安撫了一遍自己。

孩子需要同理心,當他知道別人(玩偶)經歷同樣的事(補牙)也會有同樣的反應(大哭)時,他就會找回很多信心,覺得原來大家都一樣,自己並不是很沒用。

同樣的例子,還有打預防針、被小朋友欺負、被大人懲罰……

雖然這一切都只是想像出來的,但是也足夠治癒了。

映射家庭教育中的問題

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

「孩子的知識是從經驗中獲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遊戲。

角色扮演的遊戲絕非簡單兒戲,它是孩子認識成人世界的一面鏡子。」

這面鏡子同時驗證著你教育孩子的所有成功和失敗。

你說過的話,或是做過的事,可能在他的遊戲過程中被一次次重演。

看孩子對待小玩偶們的方式、語氣、態度,我們大概就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如果孩子對玩偶也能做到共情、溫柔的堅定,那父母大多在堅持著正面管教;

如果孩子沖玩偶大喊大叫非打即罰,那就反思自己是不是經常出現類似的行為。

孩子的現狀如何,還有比這個遊戲更直接的反饋方式嗎?

所謂養孩子,其實不是你教他聽,而是你做他學。

想知道孩子在幼兒園過得好不好?這個遊戲一定要在家玩起來!

角色扮演其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就是把主動權交給孩子,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急於指責和干預孩子在遊戲中出現的「問題」。

有媽媽見孩子過家家的時候扮演的老師對「小朋友非打即罵」,甚至扮演暴力分子,要打人甚至要殺死小動物,就忍不住上前批評教育。

這便是不正確的干預,遊戲只是鏡子,幫助我們去發現問題,緣由必然不是遊戲本身,而是源自於生活。

如果父母強行干預,孩子便會壓抑自己,不敢自如的表達,我們甚至連這面展現問題的鏡子都打破了。

每一個願意表達的孩子,一定有一對願意接納的父母,不要不分狀況的急著「論是非」。

就拿剛開始小表弟的例子,他感覺受傷,跟媽媽告狀,再沒有能力把所有的事件複述下來的階段,接納孩子的感受並認同才是重點。

如果小姨急著辯解:姐姐沒有故意不給你啦,或者姥爺也沒有不管你,別冤枉姥爺……

那麼,感受不被接納,心情不被理解,小表弟久而久之就不會繼續願意跟媽媽「吐露心扉」。

當孩子想要說的時候,你只管聽。

當他的情緒被接納了,甚至情緒已經排解了,再幫他去還願事實也不晚。

所以啊,跟寶寶玩好這場看上去極不起眼的「扮家家」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發現孩子」偷」東西,如何引導很關鍵!
預防寶寶反反覆復感冒,呼吸道感染,增強呼吸道抵抗力能行嗎?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