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這個中國周邊國家有一個熱點問題,其竟與利比亞有關

這個中國周邊國家有一個熱點問題,其竟與利比亞有關

摩洛人(Moro)是散居在菲律賓南部多個島嶼上的少數族群,內部劃分有13個不同的大族群。其與其他菲律賓人沒有什麼人種上的區別,主要區別在於信奉伊斯蘭教。歷史上,摩洛人曾在菲律賓群島南部建立了多個蘇丹王國,包括蘇祿、馬奎達諾、布亞安等。在16世紀中葉西班牙人到來時,他們看到了這批不肯歸附的穆斯林,由於聯想起曾被穆斯林殖民了700年,西班牙人把對穆斯林的蔑稱「摩爾斯人」(Moors)安到了這批菲律賓南部的穆斯林身上,稱為「摩洛人」(Moro)。久而久之,這個名字也逐步被菲南穆斯林自己接受,變為一個中性名詞。

摩洛人

1578年,西班牙人在菲律賓北部站穩腳跟後就開始攻打南部摩洛人,試圖迫使摩洛人承認西拔牙對菲律賓的主權,但是始終未能如願。而摩洛人的蘇丹王國由於連綿的軍事衝突,也變本加厲地發起對西拔牙海上貿易的海盜行為補充損失,因此,摩洛人的第一個污名,「天生的海盜」就出現了。直到19世紀中葉,摩洛人仍然保有棉蘭老島2/3的控制權,但由於持續的戰爭,摩洛人的經濟、社會網路遭到嚴重破壞,其狀態已經逐步落後於菲律賓北部。

摩洛人與天主教徒的衝突

1898年美西戰爭後,美國接替西班牙成為菲律賓的宗主國。為了應對菲律賓北部開始出現的民族主義浪潮,美國一開始對摩洛人採取了懷柔政策,1899年,美國與摩洛人簽訂了《貝特條約》,美國不干預蘇丹王國內部事務,換取摩洛人對美國宗主權的承認。但是到了1903年,美國鞏固了其在菲律賓中北部的統治後開始向南拓展,設置了軍人管理的摩洛省。這一舉措受到了摩洛人的反對,而後從1903年到1913年,美國同摩洛人之間的戰爭不斷持續,造成了大量摩洛人死亡。1913年,美國民主黨政府改變了政策,推行主權歸還菲律賓的戰略,摩洛省被改用文官領導的棉蘭老島和蘇祿部(Department of Mindanao and Sulu)取代,而後在1920年改為內政部下屬的非基督徒部落局(Bureau of Non-Christian Tribes)管理,其目標則是將蘇祿和棉蘭老整合進入一個統一的菲律賓共和國里。美國的主要政策方針是同化摩洛人,並開始鼓勵菲律賓中北部的非穆斯林進入摩洛地區進行開墾。而摩洛人由於長期的抵抗傳統,拒絕現代化,導致在各類土地政策發展中面臨持續的剝奪,經濟劣勢日益顯著。

摩洛人既有衝突又有合作,圖為摩洛士兵

1935年11月,菲律賓自由邦成立,主要矛盾逐步轉變為摩洛人同菲律賓北部之間關於社會和經濟利益分配的問題上。從美國推行菲律賓主權歸還後,菲律賓政府內部職務菲律賓人化越來越明顯,而摩洛人基本被排除在外。到了二戰後,由於二戰中摩洛人與菲律賓和美國並肩抵抗日本的入侵,摩洛人方才在菲律賓獨立後首次擔任拉瑙省、蘇祿省等三省省長。不過整體上,摩洛人無法進入菲律賓政府的核心圈,只能處於外圍、非實權部門內,摩洛人被邊緣化的地位依然沒有改變。在文化上,菲律賓的敘事也沒有留下摩洛人的痕迹,摩洛人日益為自己文化的弱勢而焦慮。經濟上的弱勢和菲律賓中央推行國家開發計劃則進一步加劇了摩洛人的經濟劣勢,摩洛人無法應對來自中北部菲律賓人的強勢經濟進入。這三種維度的同時邊緣化誘發了菲律賓中央與摩洛人之間的劇烈衝突。

摩洛人的主要衝突地區

1968年3月17日,在菲律賓科雷吉多爾島賈比達鎮(Jabidah, Corregidor Island),大約28-64名菲律賓徵召的穆斯林新兵被告知其將接受叢林戰訓練,用以對馬來西亞沙巴州進行秘密滲透破壞時,他們拒絕接受任務。菲律賓軍方擔心秘密外泄,在一處小型機場的跑道上秘密處決了他們。一名腿部受傷的新兵沒有在當晚參加訓練因此逃過一劫,也讓這個事件被公之於眾。此事件被稱為賈比達鎮屠殺(Jabidah massacre),誘發菲律賓舉國批判。但是當時的馬科斯當局最終在次年悄然將涉事軍官開釋,引發了更大的不滿,並讓本已被邊緣化嚴重的摩洛人開始了正式反抗。後來成為摩洛民族解放陣線的領導人、當時擔任菲律賓大學政治系講師的努爾·米蘇阿里(Nur Misuari)也參加了抗議,而馬來西亞首相東姑則默許了馬來西亞的報復行動,90名摩洛青年進入馬來西亞接受訓練,他們後來成為了摩洛民族解放陣線的軍事骨幹。

摩洛武裝人員

1970年開始,菲律賓南部的衝突變得更為有組織,也更為暴力。天主教徒組織了「伊拉嘉斯」(Ilagas)組織,穆斯林組織了「黑衫軍」(Blackshirt),雙方相互攻擊,衍生出了大量的暴力行為。隨著暴力不斷,1972年9月21日,馬科斯頒布戒嚴令,一個月後的1972年10月24日,摩洛人的武裝就用攻佔馬拉威市作為回應,持續20多年的游擊戰拉開帷幕。

摩洛民族解放陣線武裝

1968年5月後,大量摩洛人的政治組織成立,當然各派各有不同。古達描省拿督烏督成立了「伊斯蘭獨立運動」,後改稱「棉蘭老獨立運動」,不過1972年就投降了菲律賓政府;南拉瑙省前國會參議員阿曼·阿朗多則成立了「伊斯蘭互助會」;原眾議員拉希德·拉赫曼(Rashid Lucman)則成立了「摩洛民族解放組織」(Bangsa Moro Liberation Organization),但這一派出身傳統菲律賓南部家族政治,得不到民眾的普遍擁護,最後在80年代初頁迅速式微。

努爾·米蘇阿里

從「摩洛民族解放組織」下屬出現了由米蘇阿里一派私下組織了「摩洛民族解放陣線」(Moro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這一派由於米蘇阿里出身平民且受到左翼思潮影響,更為平等、反對階級特權,因此頗有革命色彩。而另一些有出身世家貴族的青年領導的派別,比如薩拉曼·哈希姆(Salamat Hashim)組織的「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則是從摩洛民族解放陣線脫離出來的派別,其在80年代收到了利比亞卡扎菲的強力支持,後來又重新加入摩洛民族解放陣線。類似的還有本達多(Dimas Pundato)組織的「摩洛民族解放陣線-革新派」(Moro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 Reformist Group),其不尋求摩洛地區獨立,而是爭取更大的自治權。其中,摩洛民族解放陣線仍然是最強有力的一個,據菲律賓國防部曾經估計其支持者至少有40萬,但是他們並沒有真正對抗菲律賓中央政府的能力。摩洛人組織鬆散,這始終是一個致命弱點。

摩洛民族解放陣線武裝

摩洛人的獨立或自治運動也得到了外國支援。其中,馬來西亞作為菲律賓鄰國,提供了大量的援助。由於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存在北婆羅洲(沙巴州)的主權爭議,因此兩者之間相互有所對抗也是正常。馬來西亞不僅訓練了摩洛人的首批軍事骨幹,而且沙巴一直也是摩洛武裝的後勤基地和訓練中心。另外一方面則是卡扎菲的利比亞,他對摩洛人提供了最有力的資金和物資支持,當然也協調菲律賓政府同摩洛人之間的關係,比如1976年菲律賓政府與摩洛人達成了1976年《的黎波里和平協議》。此外,沙特、埃及、伊朗、阿富汗乃至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都有對摩洛人進行過支持。不過印尼沒有參與支持行動,因為印尼自己內部也面臨類似的問題。

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就沙巴州主權有爭議

1976年,菲律賓政府與摩洛民族解放陣線簽署了《的黎波里和平協議》,但是雙方就程序、自治權利、自治範圍等的分歧仍然存在,摩洛民族解放陣線拒絕了這項協議。不過到了1980年代,摩洛民族解放陣線也開始轉型,逐步放棄了獨立的主張而選擇接受自治。1986年,摩洛民族解放組織開始與菲律賓總統阿基諾夫人接觸,但最終到拉莫斯總統時期,摩洛民族解放陣線才最終達成協議。1996年,菲律賓政府同摩洛民族解放陣線最終簽訂了和平協議。

但是摩洛民族解放陣線本身是個鬆散的同盟,米蘇阿里即便有較高的權威也不能完全控制住內部各派。在摩洛民族解放陣線簽署1996年和平協議後,其仍然有諸多內部派系在活動。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阿布沙耶夫武裝。由於菲律賓南部仍然依託著傳統的庇護網路和家族政治,菲律賓政府在南部的控制能力依然薄弱。菲律賓南部將仍是東南亞的熱點地區,其牽動多國、多文化神經。

摩洛民族解放陣線武裝人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怪蜀黍老曾 的精彩文章:

這個領域平時沒有被人注意,但可能關乎中國未來發展的動力
中國與俄羅斯軍貿眾所周知,但誰知道具體有多少?瑞典人給了答案

TAG:怪蜀黍老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