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德國打破「世界秩序」的教訓:朋友太少敵人太多

德國打破「世界秩序」的教訓:朋友太少敵人太多

上兩篇文章「「俾斯麥真認為殖民地是累贅嗎?即使真的也必須服從階層意志」和「俾斯麥統一德國的方略,必然導致與英國的殖民競爭」我們談到俾斯麥對於殖民地態度的巨大轉變。

由此,我們破除了一種對俾斯麥的過度推崇,即俾斯麥不主張「殖民」,如果不是威廉二世把他趕下台,德國肯定會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其實,不管你走哪條路,德國和英國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兩國的衝突是對「國際秩序」誰居主體的衝突。

(1)俾斯麥初始主張是對的,但無法擋得住資本階層的意志

俾斯麥所走的路其實就是「悶聲發大財、暗中積蓄力量,時機一到,厚積薄發」的戰略。按照我國的古代案例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然而,作為統治階層的一員,俾斯麥的個人意志要符合整個階層的意志,特別是最高統治者皇帝的意志。而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和本國的經濟危機,逼迫俾斯麥必須改變自己對殖民地的觀點。也就是,德國需要殖民地,必須要做兩個改變:

第一:迎合本國資本家對外擴充地區,打破「英法美主導的國際秩序」;

第二:迎合本國底層通過對外殖民擴張——掠奪財富。

再加上「德國殖民協會」的遊說,俾斯麥已經改變了自己一二十年前的想法。

德國不具備英國和美國走向「金融帝國主義」的條件,它必須要有廣闊的殖民地,獲取資源和勞動力。德國太小了,走殖民的路是沒有辦法的。

但問題是,德國的資本家系統過於著急,世間許多事情不是「一次機會沒了就不會再有」,否則,也不會有歷史上的各個國家的崛起。

為了提醒國人某個時間段很重要,而經常說的,千年大變局、機會失去不再反的觀點,除了製造焦慮外,好處是沒有的。

(2)廣交朋友、拓展自我一方的「集團勢力」,德國做得很不夠

俾斯麥在國內資本家集團地鼓噪下,在1884年短短一年的時間就在非洲殖民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即今天的坦尚尼亞、盧安達、蒲隆地、喀麥隆、多哥、納米比亞等。很顯然,這種做法使得英國對德國的戒心開始提高了,從而造成了非常不好的結果。

本來,俾斯麥和威廉二世還可以繼續挽回這種態勢。但威廉二世對法國復仇的警惕與俾斯麥並不同,俾斯麥將目光一直聚焦在歐洲大陸特別是法國上,威廉二世則更躍進,他希望在全世界有所動作。

由此,德國在亞洲、美國的後院拉美地區頻頻出擊,雖然有人說,德國並沒有擴張多少殖民地,例如太平洋地區的德屬薩摩亞、德屬新幾內亞、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

但問題是,亞洲、拉美已經整合完畢,德國能插手的地方几乎沒有。如果插手那麼就是實打實地鬥爭了。

雖然沒有更多的殖民地,但德國在世界勢力擴張上確實有了成果。例如在中國,德系武器就逐漸佔有較大比重,打破了英國系的統治地位;在拉美地區進展幅度較大,通過經濟和軍事援助和拉美各國關係較好,在政治上拉美的一些國家比較親德,即使「二戰」後這種氛圍仍然保持著。

但在中國,仍然是英美日有巨大影響力,兩次世界大戰中國都是德國的反對者,特別是「二戰」更是敵人;在拉美只能是拉拉隊;在非洲,協助力量太小了。

在大本營歐洲地區,德國仍然如此!

挑戰「國際秩序」很正常,德國挑動兩次世界大戰很錯誤

俾斯麥真認為殖民地是累贅嗎?即使真的也必須服從階層意志

俾斯麥統一德國的方略,必然導致與英國的殖民競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俾斯麥真認為殖民地是累贅嗎?即使真的也必須服從階層意志
俾斯麥真認為殖民地是累贅,反對殖民戰爭嗎?並非如此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