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新一輪地方機構改革近尾聲 特色機構折射這些信號

新一輪地方機構改革近尾聲 特色機構折射這些信號

新一輪機構改革即將塵埃落定。根據去年3月印發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地方機構改革將在今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去年底,一二線城市已密集啟動新機構掛牌。

在此輪地方機構改革中,除了對表中央的「規定動作」,頗受關注的是省市在此輪機構改革中的「自選動作」,即因地制宜設置的地方「特色機構」。

「過去機構改革大都著眼於精簡機構、裁剪人員,這次不是以精簡為主,而強調高效,根據本地實際情況來合理的設置機構,該多就多、該少就少。」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說。

「特色機構」背後,不僅凸顯出不同地方的特色優勢和發展重點,也成為觀察新一輪區域和城市競爭趨勢的重要窗口。

2018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地方機構改革有關問題的指導意見》,提出賦予省級及以下機構更多自主權,允許地方因地制宜設置機構和配置職能。

在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汪玉凱看來,相比於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和2013年的機構改革,此輪改革更注重「內涵」,不只是國務院機構改革單兵突進,而是個整體全方位推進,在頂層設計上就把黨、政、軍、群四大體系整體來考慮改革體系框架。

新華門

除了改革範圍的「全方位」,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對紅星新聞記者表示,此輪改革靈活性更強。「以往大都是按照中央的部署,上下對口進行。這次地方有更大的自主權,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行設置一些機構。」

紅星新聞記者梳理髮現,在地方機構改革中,推進跨區域協調合作成為一個重點。例如,在省級層面,廣東組建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廣西組建了自治區北部灣經濟區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重慶組建了中新示範項目管理局。在市級層面,深圳也組建市委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

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和智慧城市建設,雖然名稱各不相同,但多個地方的機構改革都凸顯出了對加強大數據管理和整合運用的重視。例如浙江組建了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深圳市專門組建了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成都市設立了市政務服務管理和網路理政辦公室,杭州設立了市數據資源管理局等。

中歐班列(成都)綜合競爭力在中歐班列中處於領先地位

改革往往是由試點積累經驗隨後複製推廣,此輪機構改革中,先行者的經驗也被更多地方複製。例如,2009年北京市成立金融工作局,監管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機構等地方金融機構和金融中介機構。隨後,山東、深圳等地先後成立了地方金融監管局。在此次的機構改革中,上海、福建、海南、四川多地紛紛成立地方金融監管局,加強金融機構分層監管。再比如,2015年,成都開全國先河單獨組建口岸與物流辦,與之相對應,中歐班列(成都)綜合競爭力在中歐班列中處於領先地位。在這一輪機構改革中,同樣地處中西部的重慶、長沙也紛紛單獨設立物流和口岸辦公室,長沙媒體解讀稱「充分體現了對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高度重視以及對物流與口岸工作的殷切期望。」

相比省級機構改革,市一級機構改革中,「特色機構」的「城市特徵」更加突出,涉及範圍也更廣。特別值得關注的一個城市是地處西部的成都,在此輪機構改革後,成都共設置黨政機構55個,其中「特色機構」就達到了11個,在副省級城市中做到最大化。這11個「特色機構」,從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市東部新城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市新經濟發展委員會,到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涵蓋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例如,「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是2017年成都在全國首創設立的,其整合了分散在多部門的社區治理職能,目標是 「推動城鄉社區治理從傳統管理向現代治理轉變」。橫向對比而言,北京市在此輪機構改革將原市委社會工委與市民政局合署辦公,加強黨對社會建設和民政民生工作的領導。

天府綠道

成都市自2018年初提出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戰略目標,並大力推進世界上最長的綠道體系「天府綠道」和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園「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的建設。此次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的設立,整合了原市林業和園林管理局、國土、建委、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的部分職能,從部門建制上進一步理清職責,突出城市發展目標。除此之外,東部新城發展委員會辦公室、新經濟發展委員會,折射的也是成都在近兩年打破城市格局和新經濟發展上的著力重點。

但也有人提出,類似成都這樣大幅度的「特色機構」設置,是否造成新的機構繁複臃腫和不穩定性?

汪玉凱對此表示,「我認為不會。此次地方機構改革雖然擴大了地方的自主權,但必須要總量控制,各省市縣根據不同類型,比如經濟總量、人口、地域限定了機構總數。除了必須規定要設置的,其他都是地方自主,這樣做改變了上下一般粗,不是上面什麼機構下面就一定要什麼機構來對應,更符合本地實際。」

龍泉山森林公園獅子堡風景秀麗

「各個地方根據自己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來設置機構,也根據當地重點發展領域來設置,這都是當地的特色工作。」竹立家也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經濟社會的複雜性程度提高,人民群眾的需求和願望也在增加,政府需要服務和治理的領域也在擴大,這種情況下,地方機構出現了小而精的新現象。「這些特色機構是各地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的適合本地實際的機構改革,是合理和客觀的。」

「城市發展到不同階段,城市規劃、經濟產業都不同,『特色機構』更加契合一座城市的實際。而且,『特色機構』往往體現了一座城市的優點和趨勢,也是機遇。」成都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童晶表示。

設置特色機構,除了地方特色工作的體現,背後也是各地對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順應。

機構設置成為突破原有行政體制限制、推動經濟發展和治理體系改進的鑰匙,也是國際先進國家和城市的經驗。

2017年,新加坡政府宣布將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IE Singapore)和標新局(Spring)合併為新加坡企業發展局。新機構提供一站式服務,企業再也不用分頭向兩家機構尋求協助。

以色列經濟部是以負責商業、工業和勞動的政府部門,起初名為商業與工業部,後經歷了多次合併和改名,最終形成了目前的結構,隨著經濟部發展,這些年來,以色列逐步被稱作「創業的國度」、「智慧的國度」,創新經濟享譽全球。

2015年,在經過3年的推動後,香港創新及科技局成立,統籌及推動香港的創科產業發展工作,成為創新和科技領域的「超級聯繫人」,緊密聯繫香港、內地及全球頂尖的創科研發機構。

香港

事實上,無論是機構的分合和特色機構的設立,優化配置、權責統一、提高效率都是機構改革的目的。「首先是大的關係要理順,要實現職能優化配置,這樣才能夠實現權責統一,提高治理效率。」汪玉凱表示,從這個意義上講,不管是大市場監管格局的形成,加強金融監管,還是大的應急管理部這樣的整合體的出現,說到底就是能夠使政府治理在某個領域形成合力,不要分散、職能交叉、職能重疊。

竹立家也表示,機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權責一致,把以前邊界、職能比較模糊的劃分清楚,有針對性的設置機構,便於分清責任便於管理。

在竹立家看來,此輪機構改革有兩個重要目的,要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適應,要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適應。所以各地制定機構要按照現代化的職能機構來設置,不單要符合當下需求還要有長遠的眼光,還要對本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趨勢要有所把握。「成都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水平居於全國前列,它的機構設置一方面按照中央的部署,另一方面就很好體現其著眼於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紅星新聞記者丨 葉燕 藍婧

編輯丨劉宇鵬

對於此事,你怎麼看?

本文為紅星新聞(微信號:cdsbnc)原創

如果您發現本新聞有虛假不實等問題

歡迎向我們後台留言舉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星新聞 的精彩文章:

AI辯手大戰人類辯論賽冠軍,人贏了卻也輸了
18歲少年被銬著關禁閉兩天死亡,戒網癮學校5人獲刑

TAG:紅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