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晚清最牛氣的六品小官,一封奏摺讓兩位一品大員落馬,還連升四級

晚清最牛氣的六品小官,一封奏摺讓兩位一品大員落馬,還連升四級

文/格瓦拉同志

戊戌變法期間,光緒帝銳意改革,在百餘天時間裡,曾密集地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其中的「重頭戲」,便是鼓勵官員、百姓上書言事。按照這項規定,百姓若想上書言事,需要由都察院代為呈遞,而官員們的奏摺,則要由所屬部門的長官代為呈遞。與此同時,皇帝還特別叮囑都察院和各衙門的長官,不得擅自扣押奏摺,否則將面臨嚴懲。

皇帝求取天下直言的消息一出,舉國為之歡騰,奏摺很快便像雪片似的飛上光緒帝的御案前,讓他忙得不亦樂乎。要說光緒帝也真是夠認真、勤奮,對於所有的奏摺都會仔細閱覽,生怕會漏過任何有價值的提議,即使奏疏中的建議荒誕不經,他都不以為意。正是在此期間,「王照咆哮禮部堂署案」發酵,並引發一場政壇大地震。

晚清最牛氣的六品小官,一封奏摺讓兩位一品大員落馬,還連升四級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王照畫像

王照字小航,直隸寧河縣人,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考取進士,同年五月成為翰林院庶吉士,一年後被任命為禮部主事,為官期間熱心於教育事業。等到光緒帝下詔鼓勵官民上書言事,王照受此鼓舞,便洋洋洒洒地寫了一篇奏摺,並請求尚書懷塔布、許應騤代為呈遞。

由於有皇帝的叮囑在前,兩位尚書本不該拒絕呈遞王照的奏摺,但當他們打開下屬的奏摺一看,頓時間便傻了眼。原來,王照的奏摺內容雖多,但歸結起來大致有三大要點,其中第一、三點都沒有多大的問題,唯獨第二點(請求光緒帝奉太后之命「巡幸中外」)讓兩位尚書感到恐懼。

晚清最牛氣的六品小官,一封奏摺讓兩位一品大員落馬,還連升四級

清朝官員議事圖

在懷塔布、許應騤看來,讓皇帝「巡幸中外」的建議過於荒誕、狂妄,非但不切實際,而且還有陷君父於險境之中的危險,一旦惹惱光緒帝,王照性命難保是小事,他們二人受牽連卻是大事,鬧不好也會把性命搭進去。所以為了自身的官途、性命考慮,懷塔布、許應騤便拒絕幫王照呈遞奏章。

按照當時的官員品級,尚書是從一品大員,主事則不過是正六品小官,中間還差著N級,若放在平時或常人身上,王照斷不敢對長官的做法提出非議。然而王照卻是個「愣頭青」,加上有皇帝的旨意「加持」,竟然在禮部大堂上跟兩位長官頂起了牛,聲稱若他們拒絕為其呈遞奏摺,他便會上書彈劾二人,並把奏摺直接交由都察院代為呈遞。

晚清最牛氣的六品小官,一封奏摺讓兩位一品大員落馬,還連升四級

許應騤因不願給王照代遞奏摺,捅下大簍子

懷塔布、許應騤見王照不肯就範,害怕把事情搞大,無奈之下便只能幫他呈遞奏摺。然而兩位尚書畢竟氣不過,便在呈遞奏摺的同時,又向皇帝遞上一封彈章,指責王照「咆哮堂署,藉端挾制」,請求皇帝對其進行重罰。沒想到王照的奏摺沒有引起光緒帝的不悅,反倒是懷塔布、許應騤的彈章讓他大怒,認為兩人意在阻撓言路、反對變法。

所以,為了以懲效尤,光緒帝下詔將懷塔布、許應騤罷職,不僅如此,還連帶著把四位禮部侍郎(侍郎是正二品官,相當於副尚書)一併罷官,一時間令朝野震動。與此同時,光緒帝為獎勵王照的「直言敢諫」,下令賞賜他三品頂戴,並以四品京堂候補,相當於連升四級。消息一出,朝野又是為之震驚。

晚清最牛氣的六品小官,一封奏摺讓兩位一品大員落馬,還連升四級

光緒帝將禮部兩位尚書、四位侍郎全部罷免

然而王照並沒有風光多久,很快便因「戊戌變法」的失敗遭到通緝,被迫流亡到日本,而懷塔布、許應騤及四位侍郎全部官復原職。王照留日期間曾與康有為、梁啟超多有來往,起初加入「維新黨」並與之通力合作,但不久便認清楚他們大言誤國的真面目,憤而退出。

王照在日本避難兩年後,於1900年初秘密潛回國內,在天津研究、創製「官話字母」,並寫成專著《官話合聲字母》,而此書也是我國第一套漢字筆畫式的拼音文字方案。次年,清廷有旨開復王照的原銜,但他卻並未做官,而是留在家鄉經營拼音官話報。宣統帝即位後,因報社觸犯攝政王載灃的忌諱,被清廷下令查封,而王照也被迫逃往江蘇避難。

晚清最牛氣的六品小官,一封奏摺讓兩位一品大員落馬,還連升四級

王照創製的「官話字母」(部分)

民國肇建後,王照曾擔任讀音統一會副會長之職,不久便辭職。晚年的王照醉心於經學研究,主張教育救國,並一度加入過日本人組織的「東方文化協會」,並在其中擔任顧問職務。「九一八事變」後,王照憤而辭去顧問職務,再不肯跟日本人合作。兩年後(1933年),王照病逝於北平,終年75歲。

史料來源:《清史稿》、《清德宗實錄》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磚家 的精彩文章:

大臣陞官後接母親享福,其母剛返鄉便為他準備墓地,很快派上用場
史上最窩囊皇帝,皇后被殺前向他求援,皇帝卻說:我恐怕也活不長

TAG:文史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