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亞各國為何有很多朝鮮族人?

中亞各國為何有很多朝鮮族人?

前蘇聯有一百五十多個民族,差不多都有成員住在中亞,這是是世界上民族最複雜的地區之一,可以稱得上「歐亞人種博覽會」。土著民族有烏茲別克,卡爾卡洛 阿克(聚居在烏茲別克),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和土庫曼(土爾克明尼亞),都信仰伊斯蘭教。烏茲別人群體最大,文明程度較高,中亞文明古城布哈拉、撒馬爾干、安集延、塔什干都在烏茲別克。其他幾個民族都形成得晚,文明程度不如烏茲別克。哈薩克人和吉爾吉斯人原來是游牧民族,名義上是穆斯林,宗教信仰卻不深。這卻是件 大好事,政治遠離宗教,也少了許多民族內部的紛爭,民性也就淳樸了很多。這麼些民族,在文化上,可以說都給俄羅斯同化了。在中亞各國獨立前,唯一在中亞通用的語言也是俄語。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中亞各國定居著大約35萬朝鮮族人,其中烏茲別克約23萬人,哈薩克10萬人,吉爾吉斯2萬人,土庫曼5千人,塔吉克有1-2千人。

這些朝鮮族人雖然認同自己是朝鮮族,但不會說朝鮮語,對朝鮮族文化更是知之甚少。那麼他們為什麼要在中亞定居下來? 他們與中亞各國又有什麼歷史淵源呢?

這些朝鮮族人最早是進入俄羅斯的遠東地區謀生,那麼中亞這幾十萬的朝鮮族人是怎麼來的呢,他們的生活如何呢。

最早一批越過邊境進入前蘇聯定居的朝鮮族人可以追溯到19世紀60年代,他們主要來自朝鮮一些貧窮的農民,為了生計,不斷湧入前蘇聯的遠東地區。

1860年,第一對朝鮮族夫婦私自越過邊境進入沙俄境內。此後,朝鮮族人開始不斷侵入沙俄的遠東地區。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後,日本佔領了朝鮮,朝鮮國內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而那時的遠東地區人口稀少,土地肥沃,所以吸引了大批朝鮮族人舉家遷移。因此十月革命前後,大批朝鮮族人進入鄰國找到了安身之處。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生活在蘇聯遠東和濱海邊疆區的朝鮮族人的命運開始發生變化。由於當時蘇聯正在與德國、日本等國進行戰爭,而朝鮮人是日本國民,日本收買了一些朝鮮族人在遠東地區進行間諜活動。這些情況引起了當時蘇聯政府的注意,並感到危險。

由於朝鮮族人善於耕作,而當時的中亞地區地廣人稀,有大片尚未開墾的土地。基於上述原因,1937年,斯大林簽署命令,將生活在遠東和濱海邊疆區的20萬朝鮮族人強制性「遷移」到中亞地區進行墾荒。

當時,除少數朝鮮族人到了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外,大部分朝鮮族人都被送往了哈薩克。他們先坐20公里的汽車,然後又坐4000多公里的火車,幾乎是從蘇聯的一端遷到了另一端。

當列車接近哈薩克加盟共和國阿爾馬林州的烏什托別時,列車開始「播撒」朝鮮族人:每隔一段距離,就放逐一兩千人。當時,安置了朝鮮族人的地區被稱為居民點。後來朝鮮族人把這些居民點戲稱為「朝鮮族的女兒」,因為在俄語中「點」和「女兒」是諧音。

對蘇聯來說,斯大林這麼做是為了蘇聯的國家安全,然而對於朝鮮族人來說,這是一部辛酸的流亡史。到達中亞的朝鮮族人生存艱難,並且遭到當地人的歧視,大部分耕地由於氣候原因,並不適合耕種,產量極少,相當一部分朝鮮族人被餓死。

而現在,中亞朝鮮族人先後建立了朝鮮族人聯合會,中亞的朝鮮族成為中亞國家的少數民族。

20世紀50年代末,俄語已經成為中亞朝鮮族青少年的母語,在很多朝鮮族村落里,朝鮮語只作為外語來教授,而且範圍很小。

朝鮮族與其他民族通婚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到1991年蘇聯解體前夕已達40%。到20世紀80年代,許多朝鮮族人已不會說朝鮮語, 俄語成為哈薩克等絕大多數中亞朝鮮族人的母語。

中亞的朝鮮族人比其他族人更加重視教育,一項統計表明,前蘇聯朝鮮族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

因此受過良好教育的朝鮮族人也逐漸從偏僻的農村轉向各大城市。現在大多數朝鮮族人都選擇生活在城市, 並從事各種行業,有的擅長經商,已成為中亞地區的商界精英。

近年來,在中亞各國的朝鮮族的民族意識開始復興,大批中亞朝鮮族人開始學習朝鮮語言,了解先輩的傳統習俗和禮儀,開始文化和民族的尋根活動。在哈薩克還成立了「朝鮮文化中心協會」,旨在復興民族語言,弘揚民族文化。

滿族文化網綜合有關資料而成,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關於網上存在的一些假新聞
老罕王努爾哈赤原本姓覺羅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