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隊一敗塗地,該反思了!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隊一敗塗地,該反思了!

原創: 補刀客 補壹刀 今天

文/花叨叨、叨炸天

2019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昨天閉幕了。

美國代表隊獲得了3塊金牌,俄羅斯代表隊獲得了兩塊金牌,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以及波蘭代表隊各獲得一塊金牌。

中國選手的最好成績為第15名,沒有一塊金牌。

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中國在奧數項目競爭上的又一次慘敗。

話雖然說得誇張,但這種憂慮卻是有充分理由的。

在分量極重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比賽中,過去拿冠軍拿到手軟的中國隊,已經有連續4年沒有拿到冠軍了。

在這4年里,有3年的冠軍屬於美國。

這件事很重要嗎?

是的,它很重要。

奧數往昔

中國曾是奧數比賽當之無愧的霸主。特別是在進入新世紀之後,中國隊成績大放異彩,更被稱為「夢之隊」。

如果以最享有盛名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為例,應該是有說服力的。從1978年以來,贏得數學奧林匹克金獎的學生,佔了菲爾茲獎的得獎人的1/3——菲爾茲獎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隊在該項競賽中的成績絕對亮瞎眼。

在這11次比賽中,中國隊9次拿到冠軍,只有兩次屈居第二。參賽66人次,成績是61金5銀。換句話說,即便是中國隊里最弱的選手,也有3/4的概率拿金牌。

有數學愛好者通過對中俄美三國選手得分情況的計算,得出這樣的結論:

「中國隊超出(標準分)的成績平均值不但遠高於俄羅斯和美國,標準差也小。以正態分布模型來計算,中國輸給俄羅斯的概率也就是百分之六、七,輸給美國的概率不超過3%,至於其它國家?那都是小概率事件。」

反觀美國。

2015年,美國隊贏得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冠軍,這次是美國自1994年奪得冠軍後,時隔21年再度奪冠。

整整20來年沒有拿過冠軍的美國很激動。

白宮在賽後專門發布推特慶祝這次的「大勝仗」,《華盛頓郵報》說,這是「一次驚人的逆襲,一次歷史性的回歸」。報道甚至追憶起1980年那次美國隊扳倒蘇聯隊的難忘勝利,而這次美國隊終於戰勝了「中國大腦」。

很多人以為美國人當時只是偶然奪冠,中國隊一時失誤。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中國都無緣冠軍,而美國奪冠三次。

「不苦不行」

「美國歡迎這些姓林姓黃姓辛格的移民,他們致力學習和研究最艱巨的學科例如數學、解答物理學最難的問題以及編寫最困難的電腦代碼……美國才有蘋果電腦、谷歌和千千萬萬的小微科技公司,他們一起為美國創造了全世界最具動力的經濟。」

《華盛頓郵報》在去年8月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

那時,美國4年來第三次贏得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獎冠軍,而這個奪冠團隊幾乎全部是華裔。

這篇文章還反問,如果中國和俄羅斯以及其他國家傾盡一切資源去跟美國競逐這個比賽,也打不垮美國,他們又怎能在創意競爭上打垮資金充裕的美國公司?

個中邏輯顯而易見——那些在數學等理工科嶄露頭角的新生力量,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後備軍。

這並不難理解,因為中國就是最好的例子。近年來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突飛猛進,很大程度上因為中國出現了一批數量驚人的工程師。

對人才和科技極為重視的美國深感中國「威脅」,奧巴馬就曾警告:別以為美國的科技優勢多厲害,去看看印度和中國的奧數成績吧,他們未來培養的人說不定就會趕上美國。

美國近年於是也開始效仿中國層層選拔,集中訓練的奧數比賽選拔機制。與中國相比,美國在選拔階段的試題難度並不大,但進入國家集訓隊後,美國選手的訓練時間更長,強度更大。

有人說,中國的尖子選手苦,但是美國人更苦,因為不苦不行。

瘋狂奧數

「關燈,快關燈!別出聲,別讓人發現……」

這一幕不是發生在某次掃黃打非現場,而是在北京海淀的一個奧數補習班上。

該區區領導帶隊「突襲」檢查校外教育機構集中的某處寫字樓,「偷摸」學奧數的孩子們屏息凝神,而等候的家長更是急得團團轉。

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已不止一次,那些校外的奧數學習班,也在檢查中一次次地轉移地點。

這種局面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是對前些年「瘋狂奧數」的反彈。

儘管國家教委早在1994年就首次要求停辦課外奧數班,此後二十多年,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不斷下達禁奧令,但效果並不明顯,奧數學習一時間成為全民運動,更成為升學的必備敲門磚。

時至今日,公眾對奧數學習的態度依然高度分裂。

支持者的觀點:

1、這是理工科最尖端科學人才的重要培養途徑,中國正處於崛起的關鍵階段,科技崛起是重中之重,而科技根本在於人。

2、打著「快樂學習」的幌子,扼殺的是整個民族工業創新能力。其中一個例子是,二戰後日本出現了一批理工科精英,它的科技騰飛了,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寬鬆教育」盛行,如今年輕人進取心不再,日本的科技競爭能力正在日漸衰落。

3、有一些潛能,從小開發很重要,比如圍棋的世界冠軍都是年輕人,奧數也一樣,等成年了再培養沒有意義。再比如,愛因斯坦寫出《相對論》是23歲,牛頓22歲發明微積分,高斯18歲發明了正十七邊形尺規作圖法,如果說文科知識需要閱歷去消化,那麼理工科則更需要發掘少年天才。

反對者的觀點:

1、中國的奧數能力依然很強大,只要能拿到前三,就依然是奧數強國,我們就不需要再給選手加壓了。

2、中國過去在奧林匹克競賽上有很優秀的表現,但那是強化訓練的結果,這和國外學生自由選擇、依照自己興趣去學習獲得的優秀表現,有本質性的不同。雖然我們過去獲獎很多,但是學生的興趣和整體的素養並沒有提高。

3、奧數本身沒有過錯,過錯在於功利的人生哲學。拿金牌也好,升學也罷,「全民奧數」最可怕的結果,就是從小灌輸給孩子的不是興趣,而是功利性邏輯。

罪魁禍首

實際上,這兩種觀點在根本上並不矛盾,任何一個社會都既需要精英,也需要平凡人。

近年在國際奧數比賽中成績不俗的韓國,設立了專門的科學英才高中,專門培養在理工科有天賦的學生,而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非科學英才高中的其他廣大學生,有59%甚至根本都不學數學。

在美國,如果高中生在某一科目上有優於常人的表現——比如在高一就把高三的數學都學完了,那麼他可以申請提前預修大學數學課程,而高中的其他課程則可以選擇放棄。

中國近年來在綜合素質教育上進步神速。坊間有個段子說,中國的農民工都會看工程圖,他們放在西方都是工程師。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基礎教育的標準之高,只要初中畢業,都學過幾何和三角。

但這種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全能型培養理念逐漸出現弊端,社會在教育問題上也陷入兩難。一方面社會普遍希望孩子的天性得以充分開發,通過興趣選擇人生,另一方面,中國正處於崛起關鍵時期,對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強烈。

罪魁禍首是「一刀切」式的管理方式,如今,為了避免熱過頭的奧數學習,義務教育階段的傳統奧數競賽在全國範圍內幾乎統統叫停的命運。

要改變它,卻是知易行難。

中國目前缺乏多元的評估體系,即便是競賽也難以分辨哪些孩子是真的愛奧數,哪些孩子是真的有天賦,管理者如何才能在宏觀管理層面避免「一刀切」?

而在政策的來回搖擺間,數學的重要性被再一次推向邊緣。然而眾所周知,數學是自然科學之母,數學的發展與培養不僅在學科內部影響巨大,任何一項科技的運用和實踐都與數學有關。

國家建設初期,大學和社會中需要的是能馬上轉化並應用的成果。到了當下這個階段,當所有可以轉化的資源慢慢轉化殆盡的時候,薄弱的基礎科學就可能成為創新的瓶頸。

中國要發展,必須培養一批甘坐基礎科學冷板凳的人,而奧數應當成為培養孩子對基礎科學興趣的陣地。以往學奧數有很強功利性,這種功利性應該被擠掉,但調整並不意味著,從「全民奧數」那個極端,走向全民把奧數當「洪水猛獸」這個極端。

本文特别致謝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拼娃》作者張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時報評論 的精彩文章:

委內瑞拉迎來關鍵一天
現在看到美國那邊說自己「慫了」,小心別上當!

TAG:環球時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