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面涅將軍」狄青崛起之路:從災荒饑民到北宋一代名將

「面涅將軍」狄青崛起之路:從災荒饑民到北宋一代名將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爽朗的晴空萬里無雲,天上的太陽播撒下萬道金光,然而在大地之上卻是一派殺氣。

兩支大軍迎面而立,陣勢嚴整,軍容肅然。千百隻旌旗獵獵作響,對壘的兩支大軍正是大宋西軍和西夏鐵騎,宋朝的西軍一向承擔著對西夏的作戰任務,大戰一觸即發。

而在宋軍之中,一將單槍匹馬立於陣前,面上戴著一隻銅面具,西夏軍見到銅面具議論紛紛,驚懼不已。為什麼這隻銅面具有著如此巨大的魔力?原因就在於銅面具背後之人...

嶄露頭角的面涅將軍

宋朝重文輕武,眾所周知,可是重文輕武也是有根源的。

讓我們首先來看宋朝兵役制度,宋朝主要實行募兵制,招募對象多為災荒饑民,或者以罪犯充軍。狄青便屬於後者,不過倒不是說狄青犯了罪,而是狄青的兄長與鄉人鬥毆,狄青因此代兄受過。

狄青畫像

坑爹屢見不鮮,坑弟的倒是少見。

正因為軍隊成分多為「賤民」,因此文人大多瞧不起。狄青被「逮罪入京,竄名赤籍」,面上刺字,成為了一名禁軍。

而這時恰好西夏李元昊起兵造反,朝廷徵召衛士戍守邊疆,狄青正是其中一員。西夏軍勇猛善戰,宋軍大多怯懦不前,而狄青卻是勇猛無畏,親自充當先鋒。四年之間經歷大小二十五戰,因為沖的太猛,被西夏兵的亂箭射中八次,可見其勇猛。

狄青長相俊美,擔心無法威懾敵軍,因此效仿前輩美男子,如同蘭陵王一般帶上了一枚銅面具,作戰之時披頭散髮,手持利刃殺入敵軍之中,西夏軍望風披靡,無人敢當。

「面涅將軍」狄青在西夏戰場上嶄露頭角,成為了大宋軍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大宋的平民偶像

此時對西夏作戰成為了宋朝的主要任務,朝廷精英紛紛來到西北督軍,最出名者莫過於韓琦與范仲淹。

范仲淹聽說了狄青的勇名之後,於是乎親自接見狄青,待遇十分優厚。范仲淹從懷裡掏出一本《左氏春秋》,將帥不通兵法,難以成事,這本兵法你收下,好好研讀。

范仲淹

范仲淹教狄青讀書無疑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在宋朝的翻版,狄青折節讀書,通曉兵法,成為了勇謀兼備的名將,甚至入了當朝天子的眼界。

宋仁宗聽說狄青戰功赫赫,因此向他詢問軍國大計,狄青對答如流,有理有據,讓仁宗大為欣賞。不過此時的狄青雖然從一名小卒成為了大將軍,臉上卻依舊有著當初充軍時的黑疤,仁宗越看越不順眼,開口道:「愛卿啊,朕命太醫給你敷藥去掉疤痕怎麼樣?」

宋仁宗是為了狄青著想,然而狄青接下來的話卻讓仁宗感慨萬千。

「狄青若無此兩行字,何有致身於此?斷不敢去,要使天下健兒知國家有此名位待之也。」

我狄青若是沒被刺字,能有今日么?之所以不去掉疤痕,是要讓天下的男兒漢知道,國家有這樣尊貴的位置虛位以待!

狄青出身卑賤,但是他並不以此為恥,反而決心把自己當做例子,讓天下「賤民」努力奮鬥。

宋仁宗

忠臣啊!宋仁宗心中五味雜陳,感動得一塌糊塗,當場便將狄青提拔至樞密副使,此時的狄青絕對稱得上是大宋朝的平民偶像。

主動請纓、平定南方

隨著宋朝在西北不斷投入軍事力量,李元昊撐不住了,果斷向宋朝稱臣,西北戰事告一段落。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廣西的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造反了。

宋朝北方連年大戰,自然兵精將勇,可是兩廣地帶承平數百年,從來都沒有打過仗。地方廂軍弱不禁風,與叛軍剛一交手,丟盔卸甲便跑,儂智高一路勢如破竹,連下九州,圍困廣州城。

宋軍大敗,狄青主動入宮面見仁宗:「臣行伍出身,非征戰無以報國,請帶數百藩落鐵騎,斬殺叛賊首級獻於闕下!」

仁宗欣慰之下,當場答允,任命狄青全權處理兩廣叛亂,狄青走馬上任。

注意!沒有監軍,狄青就是主帥,一切事宜獨斷專行,經濟、軍事大權一手掌握,自從太祖以來,頭一次有武將這麼受到信任。

陛下,我狄青決不辜負這份信任。

狄青插畫

狄青到任之前,地方官員擔心狄青搶攻,擅自出擊結果大敗,折損士氣。狄青到任之後,二話沒說,將敗軍之將三十餘人抓了起來,全部斬首,以正軍法!

您開玩笑吧?臨陣斬將,這幅畫面似乎上一次出現是在太祖時期了。但是狄青的面容嚴肅,一點也不像開玩笑。

推出轅門,斬首!諸將無不膽戰心驚,再也無人敢不聽狄青的號令,大家都服了。

整頓完內部,下一步就該出擊了。狄青趁夜殺過崑崙關,在歸仁鋪集結兵馬,眼看著叛軍士氣高漲,宋軍節節敗退,狄青絲毫不亂,揮動了手中的白旗。

宋軍作戰圖

數百鐵騎左右衝出,如同黃牛犁地一般,在叛軍陣中來回衝殺,儂智高大敗。仁宗擔心狄青遭到敵軍突襲,派遣使者馳報,結果使者還沒趕到,前線的捷報已經傳到京師。

宋仁宗急忙對宰相道:「快快商議如何賞賜,慢了可就起不到勉勵的作用了。」

什麼叫兵貴神速?這就叫兵貴神速。

盛極而衰

狄青是樞密副使,怎麼賞?自然是再升一級,那就是樞密使了。

狄青當了樞密使,這是宋朝的最高軍職,他開了先河,因為自從開國以來擔任樞密使的無不是文臣,以武將而任樞密使,狄青是第一人。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狄青陞官,焉知非禍?

狄青做了四年樞密使,受到了四年的猜忌。士卒以他為榮耀,文官則多次發難。

狄青家的狗頭上生角,家裡放光!京師發大水,狄青搬到相國寺避水,穿著黃袍——他要篡位?

狄青塑像

儘管狄青並無過失,但是朝廷卻因此而免去了他的樞密使之職,出判陳州。離職的第二年,1057年3月,狄青鬱鬱而終。

可笑的是,等到銳意改革,決心變法強國的神宗朝,神宗想要對西夏開戰,卻苦於沒有良將,只好把狄青的畫像掛在宮中,感嘆不已。

從狄青的遭遇中可以看出,宋朝對武將的打壓到了一個什麼地步。誠然是出於五代時期對武將掌權的恐怖記憶,可是有功之臣卻被逼死,這或許已經為宋朝的滅亡埋下了根基。

參考書籍:《如果這是宋朝》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傳第四十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評史 的精彩文章:

一組40年代的美國抗日宣傳畫:充滿諷刺和趣味性,你看的懂嗎?

TAG: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