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厲害!陽江這三個地方即將聞名全國,你都去過嗎?

厲害!陽江這三個地方即將聞名全國,你都去過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國家文物局關於開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遴選工作的通知》要求,省文化和旅遊廳大力做好全省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評審工作,在完成了第一次評審、專家現場評估、第二次評審、第三次評審、廳黨組會議審定等程序後,近日將全省第八批109個古遺址、古建築、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等類別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擬推薦名單予以公示。

位於陽春市石望鎮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鐵屎逕鑄錢遺址、位於陽春市春灣鎮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通真岩摩崖石刻和位於陽春市河西街道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崆峒岩摩崖石刻榜上有名。

鐵屎逕鑄錢遺址位於陽春市石望鎮建設村委會鐵屎逕自然村,面積9080多平方米,年代為五代南漢。

鐵屎逕鑄錢遺址的堆積層中發現有紅燒土塊、炭塊及爐渣和爐壁碎片。1982年陽春縣進行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一共採集到28件殘缺不全的石質「錢範」,3件鉛錠,1件鉛礦石。廣東省博物館得知情況後,即派員前往調查和試掘。調查人員在村莊附近試掘了3條探溝,共15平方米。出土遺物有石錢範、鉛錠、鉛礦石和青瓷碗、罐、瓜形執壺等。石錢範均殘,板岩製作,背面保留石塊粗糙面,其餘部分砥磨並加以刻鑿,有「乾亨重寶」四字。青瓷器施半釉,釉色青黃,有冰裂紋,因胎釉結合不迷,部分釉已剝落。2011年,在距離遺址400米處的魚塘出土了1900多枚鉛錢。

鐵屎逕鑄錢遺址的發現和南漢「乾亨重寶」錢範及鉛錢的出土是一次重大發現,鐵屎逕遺址是目前所知唯一一處十國南漢時期鑄造鉛錢的工業遺址,對研究中國的錢幣史、南漢幣制和南漢劉龑王朝經濟狀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通真岩摩崖石刻位於陽春市春灣鎮前進村委會大銅石自然村背後通真岩半壁,1989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通真岩原名銅石岩,北宋咸平元年(998)真宗賜名通真岩。岩內德慧寺始建於隋大業年間,明代重修,20世紀90年代重修門樓。門樓向東,鑲嵌有清宣統元年款大理石門額「通真岩」、對聯「通靈古石仙遺迹,真賞名岩御賜書」。現存有宋、明至民國石刻18題,其中宋代3題,明代5題,清代5題,民國2題,年代不詳3題。題刻者中有宋代廣東刑獄轉運使祖無擇,著名理學家《愛蓮說》作者周惇頤,廣東轉運副使許彥先等名人。石刻內容有題詩、題字、題句。書法有行草、楷書、隸書。通真岩摩崖石刻內容豐富,書法藝術精湛,是陽春地區保留歷史年代較早的石刻群,為研究陽春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提供了珍貴史料。

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在通真岩發現了達摩岩畫,這種以古代摩崖岩畫形式出現的達摩像十分罕見,它的發現為廣東地區增添了新的文物種類,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被列為廣東省十大新發現之一。

崆峒岩摩崖石刻位於陽春市河西街道辦事處崆峒村委會馬安屯自然村崆峒山,在古代番禺至海南島古驛道旁,與古陽春縣城距離5公里,崆峒發跡於明代萬曆丁丑年(公元1577年),建有「玉皇閣」、「觀音閣」等,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由縣令姜山辟其洞門,改山門向東,增建「山門」、「禪房」等。陽春崆峒岩是全國四大崆峒名山之一,又名「四崆峒山」,為古代名山。

崆峒岩保留的明、清至民國時期摩崖石刻、碑刻,有詩、詞、字、句,字體有行書、隸書、楷書、篆書等,楷書穩重端莊,行草書飄逸飛動;隸書古樸端莊;篆書大方沉著。有的精品如鐵劃銀鉤,龍飛鳳舞,蒼勁有力,集明、清、民國時期名人書法藝術於一體,百花齊放,各具特色。

崆峒禪寺,建置在城西崆峒岩的山洞口,具有明代特色的古建築,也是一座有殿有閣,有塔有亭,合符宗教模式的寺廟。這座廟於明萬曆始建,歷時400多年,現存古建築10座,雖數度重修,但古貌猶存。(圖/文 植蘭裕 湛敏華 林炯雷)

來源:中共陽春市委新聞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陽江微友會 的精彩文章:

TAG:陽江微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