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是醫學新發現,還是不實新謠言?一文帶你修鍊出「火眼金睛」

是醫學新發現,還是不實新謠言?一文帶你修鍊出「火眼金睛」

文| 天荒地腦

  

生物學博士  

本文首發在「科普不燒腦」。

癌症又雙叒已經可以治癒了?疫苗又雙叒被發現其實弊大於利?……2019年才過去了不到兩月,我的朋友圈就被這類謠言刷了好幾次屏,督促著我在新的一年再次開始了「闢謠跑斷腿」的美好生活。




作為一隻很懶的人類,就算我每天的主要活動是紮根在電腦前生長,我也還是希望自己的小短腿保持完好。所以今天,我決定做件一勞永逸的事情:講講

該怎麼判斷新聞里的醫學健康類「科學新發現」可信不可信。

判斷的方法並不複雜,其實就是

提出並查證幾個關鍵問題

先上一張簡圖:





Q1:該研究是發表在可靠的學術期刊上嗎?



一項研究在學術期刊上的發表,意味著它通過了學界同行的評審,其結論是有嚴謹靠譜的實驗證據支持的。

當然,並非所有發表了的研究都絕對靠譜(不然也不會有各種學術造假風波了),但發表論文的同行評審制度是科學界最基本的研究質量保障。但

如果一項研究沒有發表,那麼它一定沒有經過嚴格的同行評審,因此其可信度不好保證。

正規的報道中通常會提及研究團隊和論文發表的出處,便於讀者判斷研究的可靠性。但如果沒有提及呢?

如何判斷新聞里的研究是否發表在學術期刊上了呢?



以下操作比較高階,供參考:




找到這項研究里某個關鍵詞的英文,然後去一個叫PubMed的網站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上搜一搜,看看有沒有來自該科研團隊的論文。

PubMed其實是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開發的一個生物醫學類文獻資料庫。因為它的文獻收錄很全面,所以是生物醫學領域最常用的文獻檢索資料庫。



因此,

如果在PubMed上查不到相關研究的論文,那麼基本可以認為這項研究的結論不能完全相信了。

當然,

一項研究沒有發表也可能有多種情況。

如果這項研究是在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醫院、藥廠研發部門等正規科研機構進行的,其涉及的臨床試驗(如果有的話)也經過了正規的註冊,那麼沒有發表,有可能是因為科研尚在進行中。這種情況下,建議

持觀望態度——這個研究的結論到底是啥,還要等到研究完成論文發表了才能確定。



國內的臨床試驗登記信息可以在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的網站上查詢:http://www.chictr.org.cn/index.aspx 

國際臨床試驗登記信息可以在這裡查詢:https://www.clinicaltrials.gov

但是,

如果這項研究壓根兒不是在正規科研機構進行的,或者涉及到臨床試驗卻沒有進行正規的註冊,這就非常值得玩味了。

畢竟,現代生物醫學科研通常相當燒錢,沒有正規科研機構提供的專業場所和儀器設備,自己搗鼓出來成果的可能性相當低。

而臨床試驗不註冊這種事情,往往意味著缺乏關鍵的臨床前數據,或者試驗設計不合理,甚至有可能是憑空編造。

因此,

若是發現新聞里的「醫學新發現」壓根兒不是來自正規科研機構,或者臨床試驗沒有正規註冊,那麼極有可能是忽悠,最好別信。



若新聞里的發現確實來自已經發表的論文,那麼就可以關注下一個問題:

Q2:研究數據是來自人體試驗嗎?


對於生物醫學科研來說,其研究數據來源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是來自人體,或者說臨床研究;二是來自動物或體外實驗。

關於臨床研究,我們放到後面細說,先說

動物或體外實驗。這類研究雖然非常重要,但其結論並不一定能直接應用於人體。

為啥呢?


打個比方,人體就像一台商用伺服器,功能強大、結構複雜。我們想研究這種伺服器是怎麼工作的,但又不能把它給拆了。怎麼辦?

於是科學家們就退而求其次,去研究其它哺乳動物,比如猴子、貓、老鼠等。它們就像是個人電腦,沒有商用伺服器那麼強大複雜,但基本原理差不太多,拆幾台看看也是可以的。

可是個人電腦還是挺複雜的,裡面有些布線、原理等等不好研究。於是科學家們又去研究青蛙、魚類等——它們不屬於哺乳動物,但和哺乳動物一樣同屬於脊椎動物。如果哺乳動物是個人電腦的話,青蛙和魚類就像是智能手機——基本原理和電腦類似,但是更簡單,也更好研究。

還有的科學家會去研究果蠅、線蟲等無脊椎動物——它們可能也就是一個可編程的智能計算器,比起智能手機、個人電腦和伺服器,簡直簡單得不值一提,但有些基本原理卻是共通的。

此外還有在培養基里進行的體外實驗——這就好像一塊自己布線的電路板,可以用來試驗各種在整機里不方便嘗試的操作。

在動物和體外實驗里獲得的結論,就好像在電路板、智能計算器、智能手機和個人電腦里研究出來的程序。這些程序可以直接在商用伺服器上使用嗎?有的可能可以,有的可能需要經過很多的修改,而

更多的可能其實並不適用

事實上,在動物和體外實驗中做出的生物學發現幾乎天天都有,但其中有應用價值能夠被選擇進入臨床試驗的寥寥無幾。即便進入了臨床試驗,也有可能因為有副作用、效果不明顯等一系列其它原因最終無法應用於人類。

因此,

如果大新聞里的「科學新發現」是在動物或體外實驗中得出的,即便是已經發表的優質科研,我們最好也不要高興得太早,而是多觀望一下

——且不說它很可能沒法在人類里應用,即便可以,等到一系列臨床前和臨床試驗完成,估計至少也是十年以後了。因此,眼下把它當成一個生物知識來了解一下即可,至於是否真的是醫學突破,且等十年後再說。

Q3:若是臨床試驗,是否尚處早期階段?

如果一項研究已經發表在靠譜的學術期刊上,又是正規的臨床研究,那麼我們就可以放心相信其結論了嗎?不一定。

臨床研究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一期、二期、三期和四期,其試驗目的各不相同。其中一到三期是在新葯上市前必須完成的,而四期則是上市後才會進行的。

一期:

通常在

少數健康人

中進行,主要是為了

確定安全性和毒副作用

二期:

少數患者中

進行,目的在於

評估藥物或療法的有效性,同時也會評估長期的毒副作用;

三期:

較多患者中

進行,時間也比二期更長,主要用於評估藥物或療法在較大人群中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有時也會和已上市的同類藥物進行比較;

四期:

藥物上市之後才

會申請的,主要用於跟蹤監測藥物廣泛應用的效果,或者進行進一步的應用性研究(比如改進療法、劑量等等)。

因此,

一期臨床試驗的成功並不能說明藥物或者療法有效,二期臨床試驗的成功也只能說明該藥物或療法可能有效,但並不一定對大多數人管用。

一期成功二期失敗,或者一期二期結果都很好但倒在了三期,這樣的藥物並不少見。

基於這一事實,我們看待臨床研究類的「醫學突破」新聞,也要根據其臨床試驗分期來區別對待:

若是

一期

,其實說明不了有效性,

暫時可以不用理會



若是

二期

,說明可能有效,

保持觀望坐等三期



期四期

的結果,樣本量大,跟蹤時間長,

通常比較可靠,可以相信

結語


一個「醫學健康新發現」類的新聞,只有在

同時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的時候,才有可能真的是醫學新發現:


1. 其研究結果已經在靠譜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能在文獻資料庫里查到;


2. 屬於正規的臨床研究;


3. 處於臨床研究的三期或四期。

如果你看到的「新發現」不符合以上任意一條,那麼還是保持觀望態度吧

,暫且別真把它當成醫學新希望。

當然,

如果這個「新發現」壓根就不是正規的研究

——比如研究單位不是正經科研機構,或者是臨床研究卻沒有正規註冊,那基本上就可以

直接否決

了。

畢竟,指望謠言和不實新聞自行銷聲匿跡是不現實的。但如果我們都會鑒別這些新聞的可信度,那謠言自然不攻而破。等到那時候,我大概也就再也不用到處闢謠,終於可以保住我的小短腿啦~

最後,下面這張圖供收藏~(點擊可放大)


 


致謝:感謝@biji提供的醫學專業意見

_________


上期文章


節後都說要瘦身,脂肪還能不能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菠蘿因子 的精彩文章:

抗癌勇士們,該如何吃好團圓宴?

TAG:菠蘿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