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別的縣令級別為七品,而浮梁縣令卻為五品?

為何別的縣令級別為七品,而浮梁縣令卻為五品?

為何別的縣令級別為七品,而浮梁縣令卻為五品?

為何別的縣令級別為七品,而浮梁縣令卻為五品?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浮梁古縣城素有「江南第一衙」之稱,古縣城衙門是清道光年間建的。現保留有頭門、儀門、衙院、大堂、二堂,布局錯落有致,相連渾然一體。衙門外的一株千年古樹,雖年代久遠,仍枝繁葉茂。

縣城內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建於南唐(公元961年),有「江西第一塔」之稱的千年古紅塔。該塔為七層樓閣式建築,塔體實屬青磚結構,因建塔時是用石灰、糯米、紅泥混合作漿,所以年代一久,紅泥被風吹雨淋分化流出,將青磚染成了紅磚,故而稱「紅塔」。紅塔由一對石獅鎮守,遠遠望去,顯得格外巍峨。

浮梁古城建於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歷經唐、宋、元、明、清諸朝,是歷代浮梁縣治所在。在1949年以前,景德鎮歸浮梁縣管轄。

眾所周知,縣令級別為七品,而浮梁縣令卻官居五品。這是因為此地是唐代全國最大的茶葉集散地之一,是國家的重要稅收來源地,因此縣官的級別就自然不同於別處。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道:「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說的就是這個浮梁縣。

從宋代開始,景德鎮瓷稅數額巨大,元、明、清三代又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所以,浮梁縣令一直官居五品。

為何別的縣令級別為七品,而浮梁縣令卻為五品?

流淌在東埠村前的是昌河的一條支流-東河,這裡曾是景德鎮瓷業的輸血管道。千百年來,東河水不停地為瓷都運送著制瓷的必須原料-高嶺土和松柴。

高嶺,原來曾是景德鎮制瓷原料-瓷土的產地。因而,此地的瓷土又稱為高嶺土。

二百一十六年前,由英王喬治三世派來給乾隆祝壽的特使馬嘎爾尼代表英王向乾隆提出請求:請清朝政府援助英國建一座瓷器廠並保障制瓷原料(粘土、高嶺土和釉料)的供應。但其請求未能如願。馬嘎爾尼回國時,放棄走從東海出洋的原路,而是改經大運河,溯贛江,走廣州出海這樣一條充滿艱辛的路,目的就是一探景德鎮的外銷瓷路。他在日記中寫道:「景德鎮-這是大清帝國最著名的主要瓷器產地,距我們的旅程並沒有很大距離。我們最好去拜訪這個世界著名的城鎮,這是最稱心如意的,但是,我們不能如願。」與其同行的化學家吉蘭在報告中寫道:「我是沒有能夠及時而幸運地去觀察中國的瓷器生產,它們以前在歐洲是如此享有盛譽,以致直到現在,中國瓷器製造還是最優秀的。它卓越而優秀的技藝關鍵是瓷土和高嶺土的高純度,還有繪畫在瓷器上藍色顏料的良好質量……」

景德鎮瓷業的興隆與宋室的南遷,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有關,但更與當地盛產優質的制瓷原料-高嶺土分不開。在高嶺土被發現使用之前,景德鎮制瓷一直用單一的瓷石為原料。南宋以後,隨著上層瓷石的逐漸枯竭,景德鎮瓷業面臨原料危機。元代,景德鎮瓷工在高嶺發現了一種新的,後來被稱為「高嶺土」的優質制瓷原料。高嶺土的被發現,使景德鎮瓷業出現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為何別的縣令級別為七品,而浮梁縣令卻為五品?

不過,以上這些都是過去的事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高嶺,已成了被封山的高嶺土遺址。往日里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盛況早已離我們遠去了。

(本篇完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新唐書》將宦官定性為小人,這也是千古以來的歷史結論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