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2月15日,北京衛視推出了一檔音樂服務類節目《聲音的抉擇》,節目每兩期邀請一位音樂製作人來到現場,為其創作的最新單曲找一個合適的聲音來演繹。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音樂製作人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出現的一個新興職業,工作範圍包括作曲、編曲、錄製、後期製作等一系列工作。節目設置了聲音委託人、聲音品鑒官及聲音獵人3個角色,「聲音委託人」即音樂製作人,「聲音獵人」每期會推薦6位試唱者登台,通過兩輪比拼爭取新作的演繹權。「聲音品鑒官」則會協助製作人給出歌手表現的相關評價。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內容架構上,兩期為一個創作單元,前兩期音樂製作人邀請到了李泉,並分別挑選了張天、劉美麟作為自己新作的音樂合伙人,而最終的演唱者會在節目最後的音樂盛宴上揭曉。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舞美視效上,聲音委託人、聲音品鑒官、聲音獵人面對舞台同排就坐,主舞台被設計成菱形,兩側有觀眾圍坐,舞台後方對稱設有LED屏,燈光隨歌手表演實時變換。整體表現中規中矩,並沒有太亮眼的部分。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總體來看,《聲音的抉擇》創作初衷是好的,具有服務屬性,音樂製作人帶著新作品尋找演唱者,完成新歌首發,歌手憑藉自身能力爭取作品演繹機會,節目訴求是清晰且明確的。但兩期看下來,製作中的邏輯硬傷也十分明顯,冷眼君就詳細分析一下。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問題1:缺乏對新歌的關聯描述

應該說,這是一檔音樂製作人帶著新作品找演唱合伙人的節目,新歌是聯繫起聲音委託人、聲音獵手、聲音品鑒官的重要紐帶。但兩期節目下來,李泉的新歌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旋律和風格觀眾不得而知。

節目目前的開篇操作是,剪輯了多位音樂製作人的採訪畫面,旨在說明製作人對聲音的敏感度,以及一首金曲創作背後製作人職能的重要性。比如畢曉世說《輕輕的告訴你》完美詮釋了楊鈺瑩的甜歌風格,崔恕說《愛如空氣》選用孫儷的聲音最合適。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而後以音樂廣播的形式引出了首期「聲音委託人」李泉的職業背景介紹,但在相關描述中並沒有新作的內容信息。新歌曲是怎樣的風格定位,李泉自己有著怎樣的創作理念,期待找到怎樣的音色,以及創作期間預設的演唱人選等,都沒有詳細描述。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隨即剪輯的演播室內表演舞台,也是過往作品,沒有對新作的具象呈現。雖然主持人在歌手正式表演前,以聲音委託函形式交代了李泉的選人規則,但「基礎、想法、魅力」的抽象表述,會讓觀眾有些摸不著頭緒。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目前觀眾只能透過試唱者的隻言片語了解到李泉正在嘗試電子音樂,但新作究竟是怎樣的概念與內容交代得十分模糊。每期登場的6位試唱者由聲音獵人推薦,這些試唱者不聽歌曲小樣,單憑對李泉音樂名氣的信任就貿然參加比賽,邏輯動機是否有些牽強?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應該說,這是節目目前呈現的最大硬傷問題,如果是以製作人為新歌選演唱者為架構邏輯,卻對新歌描述「隻字不提」,難免有些本末倒置。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問題2:環節編排有所重疊,評選缺乏針對性

環節編排方面,整體分為兩輪,第一輪為「聞聲識人」,6位試唱者逐一登台演唱自備歌曲,每人在登台前都有一段獨白短片介紹。演唱時,舞台正前方立有一塊遮擋屏,觀眾可在兩側直接觀看錶演,三位嘉賓則以「盲聽」形式欣賞演唱,拉起屏幕的選擇權只在聲音委託人自己手裡。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每位試唱者表演後,「聲音獵人」會說明自己的推薦理由,「聲音品鑒官」會相應表述舞台觀感,「聲音委託人」則當即做出判斷,是否讓該歌手進入第二輪。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登場的試唱者採取搶位制,第二輪有三個空虛席位,考題由「聲音委託人」獨自設立,比如首期李泉命題為「寂寞心聲」,第二期定為「改變自己」,演唱的歌曲則由歌手自行準備。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在兩輪的篩選中,聲音委託人缺乏對演唱者結合新歌的針對性點評,普遍都是演唱者交流自己的「悲慘」故事,比如超女冠軍段林希的彷徨,快男劉心對年齡的顧慮,李泉則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予建議。但客觀來看,這些故事又與新作有多少關聯呢?所以節目剪輯了太多情感話題,模糊了本身的音樂屬性和創作目的。關鍵是這些歌手的故事和他們將要演唱李泉的新作這件事,也沒有什麼關係。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應該說,節目目前的兩輪篩選過程,第一階段考察音色,第二階段完成聲音委託人的命題作業,兩輪效果趨同,沒有讓節目產生遞進感。第二輪缺乏歌手展現與新歌有關的針對性測試,讓整個選人變得哪怕摘去原有的內容邏輯也依然成立。

同時,節目組設計兩期為一個單元,目前選出的兩位單期獲勝者仍然為競爭關係,李泉新歌的演唱者仍然是個未知數,答案要在最終的音樂盛宴上揭曉。這個懸念埋得實在有點過深,過長,觀眾很有可能失去期待。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問題3:「聆聽之牆」的設置有些雞肋

「聆聽之牆」的設置讓冷眼君想到了《中國正在聽》,節目中也採取了聽審制度。挑戰者在演唱時處於寬18米、高5米的巨大弧形屏幕前,看不見聽審和觀眾,只能看到「巨牆」上的支持進度與觀眾頭像,當挑戰者支持率達到一定比例時熒幕就會升起。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而在韓國的《Vocal Play》中也有相應設置,表演者歌曲進入第二小節時,主持人會提示100位評價團點亮桌前三角,只有人數達到70位支持時,才能順利拉開熒幕進入到反選階段,否則將會留局。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但在《聲音的抉擇》里,屏幕並不嚴實,規格很小,觀眾也可在兩側觀看到歌手,丟失了揭曉時的震撼感。且目前播出兩期12位試唱者,雖然第一輪都有選手淘汰,但屏幕依然完成了12次升起,設計十分雞肋。反正都會升起來,何必讓李泉一次一次的摁開關呢?

懸念埋這麼深,這檔節目對觀眾是多有自信?

更重要的是,選擇權只在聲音委託人一人手裡,觀眾沒有實時互動性和參與感,丟失了觀眾視角導致整個選擇過程淪為了製作人的私人化行徑,屏幕內外觀眾都很難產生代入感。

冷眼君認為,寫詞人、製作人與歌手的惺惺相惜是創作中一個很好的故事點,行業中有林憶蓮之於李宗盛,劉若英之於陳升,陳奕迅之於林夕。節目組讓音樂製作人擔任主角,帶著新歌作品尋找合適的演唱者。應該說這一內容架構是訴求清晰且服務目的強烈的,但就目前呈現來看,雖然整體概念很好,製作中的硬傷實在有點明顯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