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Voice:《綠皮書》獲獎招致爭議,它被指用溫情假象粉飾種族矛盾

#Voice:《綠皮書》獲獎招致爭議,它被指用溫情假象粉飾種族矛盾

#Voice:《綠皮書》獲獎招致爭議,它被指用溫情假象粉飾種族矛盾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在《綠皮書》拿到第 91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時,感到失望的不只是部分觀眾和大多數影評人,還有《黑色黨徒》的導演斯派克·李。在獎項宣布的時刻,他被目擊到憤怒地起立走向觀眾席後部,然後轉身和坐在他後面的喬丹·皮爾進行了一番對談,接著繼續沖向出口。雖然李最終還是決定回來,但是在獲獎者致辭時,他選擇了背對舞台。

李的《黑色黨徒》最終拿到了最佳改編劇本獎,似乎彌補了他 1989 年的經典作品《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落選最佳影片提名的遺憾。他提到那次失利和本屆的結果時說道——

每次某人開車載某人去某個地方,輸的都是我。

斯派克·李

#Voice:《綠皮書》獲獎招致爭議,它被指用溫情假象粉飾種族矛盾

1989 年獲得最佳影片的是《為黛西小姐開車》,講述黑人司機霍克為猶太富孀黛西當司機、種族隔閡日漸消除、最終兩人發展出真摯友情的故事;本屆贏家《綠皮書》,恰巧也是一個 60 年代的載人故事:黑人鋼琴家唐·謝利(馬赫沙拉·阿里)要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個白人托尼(維果·莫特森)做司機,兩人根據綠皮書(專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標註了各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的指南開啟公路冒險、共度難關。

兩部電影的共同點還不止一處。《為黛西小姐開車》用細緻幽默的表達記錄日常點滴,想在銀幕上緩和社會問題和種族矛盾,它被認為是白人的自我滿足,因為現實沒有這麼美好;《綠皮書》像是反向《為黛西小街開車》,它的獲勝被一些媒體評價為「讓這屆多元化的奧斯卡所付出的努力白費」。

《綠皮書》確實是部節奏良好、輕鬆討喜的喜劇片,有個經典的種族和解故事,然而是「白人救世主」視角——雖然鋼琴家是僱傭者,但無論從海報設計還是劇情來看,白人司機都是主導位,最終也是莫特森獲男主提名,阿里獲男配提名。

它的劇情也停留在幾十年前的套路,一個好心的、聖人一樣的黑人,教會驕傲的白人如何接受其他種族。最根深蒂固的種族矛盾被喜劇輕鬆帶過,「將漫長、野蠻、持續性的種族歧視歷史簡化成了一個難題、一種配方、一個戲劇性的等式,可以被輕鬆平衡和解決」、「幫助觀影白人卸下了系統性種族歧視帶來的某種責任」。

謝利這種黑人角色有個專有名詞形容——「魔法黑人」(magical negro,最早由斯派克·李嫌棄性地提出),其存在的唯一功能就是幫助或改變一個白人角色。

它 60 年代的背景和描述矛盾的方法,很容易讓今天的人們為之驕傲,「看,我們已經進步了那麼多」、「我們現在做得多棒啊」,也給人一種種族矛盾屬於過去、它在今天都被解決了的幻想,很能迎合期待被告知自己做得很不錯的白人觀眾。它沒試圖用更宏大的視角討論社會議題,反而把傲慢與偏見聚焦在一對一的關係上,彷彿在說「也許人人都有點種族歧視,但只要做個更好的人就可以了」。

一種一言難盡的偏見也延續到了角色之外。它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然而現實中的唐·謝利家人指控這部電影的劇情和真實事件相去甚遠,是一部「謊言交響曲」。他們說,司機托尼僅僅只是個被僱傭的司機,並非謝利的朋友或導師,更不可能像電影里一樣反過來教他黑人音樂。

需要指出的是,本片導演法雷里只在聽取托尼兒子瓦萊隆加的敘述後撰寫了劇本,而沒有去徵詢謝利家人的意見,理由是「以為謝利沒有什麼在世的親人」。

在更強力的競爭者面前,《綠皮書》的獲勝讓人有點訝異。人們懷疑是偏好投票制導致了這個結果——投票者在選票上按喜好排列候選名單,接下來的計票會先淘汰得票最少的提名者,但為了讓這些選票仍有影響力,列在 2、3 位的電影將被計算票數,相當於得到了第一位的權重。這種制度保證了結果的廣泛性,選出的就會是最安全的、「最少人討厭」的電影。

所以,《綠皮書》獲勝可能是最奧斯卡的事情。

題圖來自《綠皮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加拿大鵝第四季度業績超預期,但盤後股價仍然大跌
teamLab 來上海了,3 月你可以在油罐里沉浸數字藝術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