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董明珠很拼,格力員工全體賣鍋,老對手卻輕鬆年入300億成第一

董明珠很拼,格力員工全體賣鍋,老對手卻輕鬆年入300億成第一

過去的十幾年時間裡,家電產業的競爭基本體現在品牌博弈,誰掌握了品牌主導權誰就掌握了市場和價格的話語權。曾經的韓國企業通過全球品牌文化輸出獲得了巨大優勢,在世界家電及電子消費領域一枝獨秀。但在後金融危機時代,隨著中國民族家電品牌的崛起,世界家電格局進入中、韓、歐美、日四維競爭格局,品牌競爭愈演愈烈,那麼,作為中國白色家電的三強格力、美的和海爾,誰最有話語權呢?

此前,格力的董明珠和小米的雷軍在眾人面前立下的十億賭局,隨著時間的逐漸逼近,勝負已經漸漸明朗。雖然贏下這場賭局能夠讓董明珠繼續演繹著「霸道女總裁」的神話,但董明珠身上的壓力也著實不小。近日,就有消息稱格力電器啟動了"全員銷售"活動,「每位員工年銷售任務1萬元,賣多有傭金獎勵,賣少有考核」。而在今年春節期間,格力員工就已經開始全體賣鍋。董明珠為了公司業績確實夠拼的,而這一情況也折射出格力電器為完成銷售目標內部壓力巨大的現實。

不過就在董明珠為了完成銷售目標絞盡腦汁的時候,她的老對手美的集團卻輕鬆地拿出了一份漂亮的「互聯網戰績」。根據2月25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家電網購分析報告》顯示,美的集團繼2017年在京東平台上實現銷售額215億元、成為我國家電零售史上第一個單一渠道銷售額突破200億元大關企業後,2018再創新高,僅京東一個平台銷售收入就超過300億元。而根據此前美的官方透露的消息,美的2018年上半年就在全網線上零售超過250億元,同比增長33%,行業佔比超過20%,在京東、天貓、蘇寧易購等主流電商平台保持著家電全品類第一的領頭羊地位。

毫無疑問,在中國的白色家電企業中,美的、格力、海爾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的三座大山。但是,三巨頭的發展路徑、經營模式、企業風格不盡相同,經營結果也有很大差別。 格力在此前一直走專業化路線,直到近些年,董明珠才開始賣手機,投資新能源,但效果一直不好。而美的、海爾走的是多元化發展路徑,但二者戰略重心有所差異。雖然同為白電企業,但和美的相比,海爾多元化領域更為寬泛,不僅有黑電、手機,甚至也有IT產業。而美的不僅自身從未進入黑電及手機領域,2016年3月,美的宣布收購東芝家電業務的時候,還有意將東芝黑電排除在收購之外。

不難發現,這三家家電巨頭的風格差異十分明顯,海爾注重「模式變革」,格力注重「老闆營銷」,而美的則注重「穩健經營」。如今看來,美的無疑是三家中最成功的一個。無論從公司市值而是企業規模來說,美的都是當之無愧的老大。 2018年,美國《財富》雜誌發布了世界500強排名,其中,美的集團以357億美元(約2400億人民幣)的營收位列全球第323位,比去年大幅增長了127位,放眼全球也是數一數二。而海爾集團則位列第499位,格力沒能上榜。

美的集團創建於1968年,初始資本只有5000元,從生產組小作坊到全球化大型家電企業,從艱難創業到跨越發展,50年的紮實積累、不斷探索是其成為家電行業領軍企業的要素之一。在2008年之前,美的集團不斷發展擴大其大小家電產業群。2008年以後,美的開始了全球化之路,全球陸續創設了埃及等5個國際生產銷售基地、近120家子公司,打造了包括10萬名員工、21個國內生產基地以及260個物流倉庫的家電王國,為其後續國際化崛起打下了紮實的基礎。2017年,美的實現營業收入2407.12億元,同比增長51.35%;其中,美的國內外營收分別為1367.56億元和1039.56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44.04%和62.18%,相比之下,格力電器海外營收的佔比僅為17.54%。而且,美的在國外市場的收入增長速度明顯快於在國內市場的增長速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美的已經是真正意義上全球運營的公司。

隨著美的成功收購德國最頂尖的機器人公司——庫卡,「美的正在成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公司」這樣的呼聲越來越高。穩定的海外營收也讓美的有了更強勁的成長動力,正如一位專家預測的那樣:未來中國家電行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品牌,很有可能就是美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青雲說 的精彩文章:

許家印的鐵哥們:買恆大股票巨虧31億不撒手,他倆才是患難之交
從小木匠到麵條大王,靠一袋挂面年入28億,35年只做一門生意

TAG:環球青雲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