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杜甫:這個「詩聖」不好當

為什麼杜甫:這個「詩聖」不好當

杜甫是中國的「詩聖」,這個「詩聖」,活著的時候不合時宜,只被看作是二三流詩人。這個「詩聖」的桂冠,來得艱難。

杜甫這個「詩聖」,名副其實,有真材實料。

一是聖人情懷,就是憂君憂民憂家人。他對君忠,「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安史之亂髮生,他被控制、看管,藉機逃出,歷盡千難萬險,回到皇帝身邊。他對民恤,「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己的茅屋被風吹壞,還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愛家人,想到為饑寒所迫的幼子,悲聲摧人心肝,「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

二是詩藝境界,就是集大成,開流派。他繼承了中國詩歌的傳統,融合百家,尤其是把律詩寫作推向巔峰。他的詩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唐代的元稹、白居易,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都極其推崇杜甫,學習杜詩的風骨和技藝。

「詩聖」不好當,原因很複雜。

他和時代潮流不合拍。大唐盛世,精神昂揚向上,人人意氣風發。經過了安史之亂,由極盛走向衰落,但是,老大帝國的架子不是輕易可以放下的,曾經闊過的心態,不是輕易可以改變的。杜甫多數時間生活在窮困之中,對這個大轉折最為敏感,他最早發出盛世的悲音。但是,他那種眉頭緊縮、窮愁潦倒的形象,誰能喜歡?他那種悲悲切切的吟詠,誰能聽著高興?大唐風流,文人們個個隨情順興,詩風也是洒脫不羈。杜甫尋章摘句,埋頭苦吟,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風格,自然無法得到時人的讚賞。

他和官場思維擰著勁。他要致君堯舜上,君卻對他那一套很不買賬。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情,出在唐肅宗李亨罷免宰相房琯上。房琯這個人,《舊唐書》、《新唐書》都多有記載。他做地方官,每到一地,都使地方大治。因此,新唐書評價他,若是承平年代,「從容帷幄,不失為名宰」。但是,他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一是沒有帶兵打仗的才能,偏偏要逞能,致使喪師失地;二是老皇帝唐玄宗初逃到四川時,他出了個主意,讓幾位皇子每人節制一塊地盤,實際上是分了太子的權力。太子做了皇帝,豈能不耿耿於懷?但是,在皇帝不再信任他時,他表現得又是不大買賬,消極怠工。李亨罷免房琯,有他的理由,也有深層次原因。一般人的做法,是聽之任之,不去趟這個渾水,杜甫卻上書為房琯說情。李亨大怒,要治杜甫的罪,多虧有人出面說情,李亨才饒恕了他。但是,杜甫在上皇帝的謝罪書中,還要為房琯鳴冤,為自己找託詞,對皇帝諷刺幾句。這個樣子,他那個左拾遺的官哪能保得住?

這兩個不合時宜,就決定了杜甫的命運。不合於時代,他的詩就不被看好。盛唐、中唐的人選唐詩,就極少或者根本不選杜甫的詩。李白、王維等和杜甫友誼很深,他們的詩中說到杜甫,只評價他這個人,不評價他的詩。杜甫自己也在詩中感嘆:「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不合於官場,在仕途上就難有作為,生活上就經常衣食無著,自己受窮,妻子兒女也跟著他受苦。杜甫去世,家裡因為太窮,無力將他遷回故鄉。直到四十三年以後,杜甫的孫子杜嗣業才把他的屍骨遷葬回祖墳。

一個時代的人,最終總會清醒過來,認識自己的時代。詩聖精神,最終會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放射光芒。杜甫去世四十三年後,大文豪元稹高度評價杜甫,說自有詩人以來,沒有人能夠超過杜甫,甚至說他的詩歌成就超過了李白。宋代文人的筆下,杜甫的詩和史、聖有了聯繫。直到明代,杜甫才有了「詩聖」的稱號。這些時代,國家多難,憂患日深,杜甫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就成為時代的精神。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詩聖」的精神境界、藝術境界,成為一座高高矗立、無法超越的豐碑。

以上內容來自清華社《感悟歷史的大智慧》

為什麼杜甫:這個「詩聖」不好當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書名:感悟歷史的大智慧

作者:傅紹萬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28.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問科普 的精彩文章:

《邏輯解析道德經》之第十八章
為什麼在美國精英職場上華人難敵印度人

TAG:書問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