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元朝帝位交替為什麼每次都能掀起一場血雨腥風?忽必烈定會痛心

元朝帝位交替為什麼每次都能掀起一場血雨腥風?忽必烈定會痛心

文| 熊崧策

元朝帝位交替為什麼每次都能掀起一場血雨腥風?忽必烈定會痛心

1271年,忽必烈決定再朝漢文化邁進一步,把「蒙古」的國號變成「大元」,這是劉秉忠從《易經·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中抽繹出來的。此時,宋元之間的戰爭在襄陽城下進入白熱化階段。阿里海牙親至城下,與南宋襄陽守將呂文煥折箭為誓,許以高官厚祿,不屠襄陽。1273年二月,呂文煥以城降元。宋軍江淮防線出現缺口。忽必烈在上都召集群臣探討對宋戰略,他接受史天澤的建議,將準備渡江的部隊交給伯顏指揮,並把伯顏叫到上都,面授機宜。

至元十一年(1274)六月,忽必烈在上都發出興師征討江南的詔書。伯顏臨走前,忽必烈講了宋初曹彬滅南唐時「不殺一人」的典故,並告誡伯顏:「古之善取江南者,唯曹彬一人。汝能不殺,是吾曹彬也。」至元十三年(1276)年初,伯顏率領的元軍兵臨南宋都城臨安。正月十八,太皇太后抱著五歲的小皇帝宋恭帝出城向元軍獻上國璽投降。五月,伯顏帶著宋帝及太皇太后、大臣一行抵達上都,忽必烈在大安閣接受亡宋君臣的朝見,大賞有功將士,命伯顏在上都近郊舉行儀式,祭告天地宗廟。

儘管統一了全國,忽必烈的背後卻一直不安穩。汗位從窩闊台系轉移到拖雷系,窩闊台的子孫們是不甘心的。早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時,地處中亞的窩闊台孫海都就支持阿里不哥。1268年,海都公開反對忽必烈,指稱忽必烈汗已經被漢族同化,言明要對忽必烈用兵以恢復蒙古人的游牧本性。從此,雙方不斷發生戰爭。元軍雖始終佔上風,卻無法徹底擊敗海都。而上都「控引西北」,是對付海都反叛勢力的前沿陣地,也是運籌帷幄的最高決策場所。然而,忽必烈最終沒有見到平定海都叛亂的勝利,1294年2月19日,他病逝於上都,終年79歲。

元朝帝位交替為什麼每次都能掀起一場血雨腥風?忽必烈定會痛心


口誦聖訓比賽決定皇位歸屬

雖然在文化、制度、經濟等方面落後於前後朝代,但元統治者大多對吸取中原漢族的先進文化比較保守,這一點在皇位繼承製度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元朝沒有實行漢族王朝使用了幾千年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在蒙古人的觀念里,這個龐大的帝國是屬於整個「黃金家族」的,也就是成吉思汗子孫們都有繼承權。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候選人範圍縮小至他的子孫。在眾多的候選人中具體選擇誰,則要經過王公貴戚在忽里勒台大會上推舉。這種在人選和程序上過多的不確定性導致蒙元帝位的傳承總是磕磕絆絆、亂七八糟。多數情況下,上都成為政治鬥爭的主舞台。

元朝帝位交替為什麼每次都能掀起一場血雨腥風?忽必烈定會痛心

元成宗

忽必烈生前曾指定二子真金為皇太子,但真金早他9年去世。忽必烈又選擇了真金的三子鐵穆耳為繼承人,但真金長子晉王甘麻剌也欲爭取皇位,兩個皇孫都曾在漠北帶兵,各有軍事實力,甘麻剌的軍事才能還高於鐵穆耳。忽必烈在上都去世,雖然鐵穆耳率先趕回上都,但忽必烈生前的指定並沒有戰勝忽里勒台的傳統,大會在大安閣召開。在大會上,藩王們支持甘麻剌,大臣們力挺鐵穆耳,雙方相持不下。真金的長妻知道甘麻剌有口吃的毛病,於是建議按照忽必烈的遺言「讓精通成吉思汗聖訓的人繼承大位」,通過口誦聖訓的比賽來決定皇位歸屬,結果自然是甘麻剌敗北。再加上先朝老臣伯顏等人的勸說,甘麻剌終於服輸,扶持鐵穆耳登上帝座,鐵穆耳成為元朝第二個在上都登基的皇帝,史稱元成宗。

1307年,元成宗在大都病逝,由於他唯一的兒子早夭,帝位繼承再次引起爭執。左丞相阿忽台想扶持非真金系的安西王阿難達即位,右丞相哈剌哈孫則聯合元成宗之侄愛育黎拔力八達在大都發動政變,處死阿忽台,逮捕阿難達。按說愛育黎拔力八達大獲全勝,登基稱帝應該沒問題,結果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他的親哥哥海山出鎮西北,掌握著一支邊防大軍,親帥精兵三路直驅上都,準備以武力奪取帝位。愛育黎拔力八達自知實力不濟,率眾北上,與海山在上都大安閣舉行忽里勒台大會,海山被推舉為帝,成為元朝第三個在上都即位的皇帝。兄弟兩達成了一項妥協——海山死後由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他們倆為元武宗和元仁宗。

仁宗傳位於己子碩德八剌,廟號英宗。這幾乎是元代帝位交接唯一順暢的一次。從英宗起,每次新舊交替必然是骨肉相殘、血雨腥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蘇聯邀請中國參加一個組織,毛主席直言「想法不切實際」
蘇聯對抗美國的「莫洛托夫計劃」實行的怎麼樣?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