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武松打虎的背後,有個困擾古代中國的奇怪災害

武松打虎的背後,有個困擾古代中國的奇怪災害


作者:

張書君


本文轉載自《我們愛歷史》


字數:1276,閱讀時間:約4分鐘

武松打虎,堪稱《水滸傳》的封神事件。施耐庵寫得扣人心弦,武松的神勇形象,栩栩如生,為人所津津樂道。

而此故事背後,也藏著古代中國一個奇怪的災害——虎災。



這也形成了國人與虎的複雜感情,愛恨交加。一方面愛之深:虎是中國最早的圖騰之一,用來形容勇敢的將士,虎將、虎臣、虎士,調兵遣將的兵符用黃金刻成的老虎,乃至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也無所不在,成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一方面恨之切,畏懼之餘,

虎成為惡的象徵:為虎作倀、養虎為患、談虎色變。

虎災的頻發是時人的夢魘,自春秋戰國起,即史不絕書。



1

春秋時期,虎災便有發生。



孔子路過泰山腳下,見一婦人在墓前哭得很悲傷。子路前去問詢,婦人回答: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再問為何不搬走,婦人道:無暴政。

孔子感慨萬千,說出千古名言:苛政猛於虎也。



泰山腳下,雖遠離郡縣,但也非荒山野林。昔者、又、今,並非是同一時間喪身。一家三口先後喪身虎口,足見虎患不小。



東漢王充在《論衡·遭虎》就提到,「虎時入邑,行於民間。」

老虎經常跑到城市逛街,四處遊走,想想都瘮得慌!

乃至三國時,因為虎的數量驚人,孫權的娛樂項目就是外出獵虎,「虎常突前攀持馬鞍」,「馬為虎所傷」。氣得張昭對孫權吹鬍子瞪眼。



2

虎災事件的記載,唐宋時期相對較少。大體是該時期商貿流通劇增,經濟高度發達。



但關於虎的記載不少。

杜甫在《遣興五首》就寫過,他應該親眼目睹虎之真身,寫得活靈活現:

被捕後雷鳴般的咆哮,腳爪的張舞,眼睛的閃爍。


晚唐時軍閥混戰,人口銳減,老虎出現的頻率更多。張籍《猛虎行》如此記載:南山北山樹冥冥,猛虎白日繞林行。南山是在京都的附近,老虎大白天就繞林散步,完全沒把自己當外人,時不時到農家之中,獵取牛犢吃牛排。


宋代詩人陸遊曾親臨前線,他武力高超,在詩篇中多次提到殺虎的輝煌業績。

諸如「挺劍刺乳虎,血濺貂裘殷」、「奮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蒼崖血如注」、「刺虎騰身萬目前,白袍濺血尚依然」,畫面感十足。



3

明清時期,虎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據宋正海先生統計,從北魏至元末近千年中,全國發生虎患16起,東南地區僅為6起。而明清時期,東南地區出現虎患514次,近乎百倍。地域亦呈擴大事態,

虎患從個別縣市的個別現象,到幾乎遍布東南,虎患州縣197個,佔比56%。

該地區死傷百人以上的虎患就有31次,其中傷亡百餘人的12次,1000人以上的居然有4次,虎患的危害之嚴重,可見一斑。因相對多山的地理特徵,江西、福建和浙江三省為高發區。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江西上猶縣,

「虎災連年,群虎遍擾,各鄉傷及死者五六百人。「


萬曆元年(1573年),福建古田、寧德,有虎數只,白天黑夜橫行村落,「人被傷者四、五十,豬狗無算,行路必數十人持械乃敢行」,就連上山砍柴都要一群人,敲鑼打鼓才敢進,極似景陽岡的狀況。

多年戰亂,四川亦是重災區。

營山縣「順治七年人民稀少,虎患大作,晝夜為害。」

當地百姓要到田裡耕作,都要組團集合,才敢出門。仍無濟於事,老虎來去如電,」往往攫人於廣眾之中」。

歐陽直的《蜀警錄》記述了康熙初年四川情況,「

遍地皆虎,或一二十成群,或七八隻同路,

逾牆上屋,浮水登船爬樓,此皆古所未聞,人所不信者「。

南充縣知縣黃夢卜,在向上級的報告中提到:「原報招徠戶口人丁506名,虎噬228名,病死55名,現存223名。新招人丁74名,虎噬42名,現存32名。」

喪身虎口的,占外來務工的50%。

此段時期,國人與虎的關係,是一段血淋淋的歷史。



4

之所以造成此種慘痛現象,不外乎三大原因:



一,人口因素。

明清時期人口激增,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人口6054萬,乾隆七年(1742年)人口為15980萬,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則激增為30148萬人,人口是明初的5倍。


人口的大量增加,意味著需要更多的耕地。朝廷出台優惠政策,提倡全民墾荒造田。這一時期,玉米和番薯葉傳入中國,因其產量極高,又適合在山區生長。於是,

大面積的山林被破壞。虎的活動空間受到擠壓,自然發威,人虎爭奪生存領地白熱化。

二,戰事因素。


明末清初王朝更替,戰事連綿,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與避難。明末張獻忠屠蜀,清初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都是數十萬計的殺戮,

以至於順治八年(1651年),

全國人口銳減為 1063萬人,只及明初人口的1/6。

兼之戰事不斷,正常的社會秩序陷入混亂,政府也無力動員生產,

導致城鎮荒廢,土地荒蕪,為野生動物的繁衍創造了有利條件,導致人退虎進。

三,生態破壞。


人類無規劃的行為,盲目性地開墾山地,不僅造成了水土流失,也破壞了生物的生存環境,打破了原有生態鏈的平衡。由此,導致野生動物的數量減少,老虎的食物來源變少,唯有襲擊人類,儘管這並非是它所鍾愛的。

可見,明清時期的嚴重虎患,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人類未能「道法自然」的行為所致。



及至如今,人類獲得壓倒性的優勢,老虎已淪為瀕危物種。人們意識到萬物和諧的重要,選擇了和解,並採取積極行動,保護這一珍貴物種。


先民曾經的痛,我們不能忘記。放眼未來的路,可以更好相處。

畢竟,蒼茫大地,萬類霜天競自由,才是最美的畫卷。



擴展閱讀




更多精彩內容,戳下面



朝代:

秦朝

 | 唐朝 | 宋朝 | 明朝 | 清朝


閑談:

姓氏 | 項羽 | 背鍋 | 盜墓 | 迷路

貨棧新品上市!


(猛戳下圖,進入貨棧首頁可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鑒 的精彩文章:

我們憑什麼要遷就「文盲」?!
如果扶蘇繼位,秦朝還會二世而亡嗎?

TAG: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