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這位被譽為「百科全書式學者」的老師走了!作為清華教授,他的5個「心」值得我們學習 | 人物

這位被譽為「百科全書式學者」的老師走了!作為清華教授,他的5個「心」值得我們學習 | 人物

昨天凌晨,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


教授李學勤在京去世,享年86歲。

李學勤先生1933年生於北京,


讀書於清華大學哲學系,


2003年起全職在清華工作。



先生一生學術興趣廣泛,


對於許多學科領域都有獨到的研究和貢獻,


尤其致力於中國先秦秦漢史、

考古學


和古文字學的研究,


涉及甲骨學、青銅器研究、

戰國文字研究


和簡帛學等各方面,


被學術界譽為是

「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但在廣博的研究領域中,


先生始終以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奧秘作為研究重心。


他常說,


作為歷史學者,

必須當好「歷史關鍵的鏈環」。


讓人們知道,


我們是誰,


我們從哪兒來,

我們又將怎樣走向何處。


近年來,他主要專註於


戰國竹簡「清華簡」的研究保護工作,


並大力提倡「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


「清華簡」

是一批抄寫於戰國時期的竹簡,


總數約有2500枚,


一直是古代文史學者的研究焦點。

提起

「清華簡」

,就不能不說起李學勤先生。


「清華簡」

的搶救、保護、整理和研究工作,


一直是在他的主持下進行。


李學勤(中)與其團隊研究清華簡。

談及李學勤先生,


熟悉他的人都充滿了敬佩之情。


欽敬之餘,世人也非常好奇,


作為學者,


李先生是怎麼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作為清華的老師,


李先生有哪些值得我們老師學習的品質呢?



對閱讀的痴迷之心



李學勤先生1933年生於北京,


他的母親很早便教他認字,


父親專門給他請了一位家庭教師,


他用兩年時間學完了小學教材,


由於課堂內容遠不能滿足其求知慾,


在上課之餘,他閱讀了眾多的課外書籍。



因為興趣愛好廣泛,


李學勤的讀書範圍也非常廣泛,


但由於家裡經濟條件有限,


他經常不吃早飯或午飯,省吃儉用,


去書店和書攤買舊書,


看完後再賣掉,換買其他的書來讀。



當時商務印書館印行了許多學術著作,


李學勤閱讀了其中的大部分,


甚至一度計劃要把商務印書館出版的


全部圖書搜集齊備



李學勤剛到清華大學讀書時,


他的同學錢耕森等人曾應邀去他家玩,


對於其藏書的豐富留下了深刻印象:


「參觀他的書房時,我們無不感到很驚奇!


只見四壁都擺著一排書架,


每個書架上都擺滿了書,


幾乎全是中外古今的學術名著。」



對教育的熱愛之心



李學勤不僅對學術科研傾注心血,


他同樣看重對青年學生歷史觀的培養與教育。


他說:「帶研究生最重要的是啟發他自己的觀點,


我願意讓他自己摸索一個題目,


而不是在自己的研究領域裡切一塊給他。


我帶學生,以啟迪為主,


我覺得本科生教學也應該這樣,


所以我們設立文科講座,從各方面請專家來。」



「剛進大學,已經七十高齡的先生


給我們班上了整整一年的名師導引課,


每節課都邀請中國文史哲界的學術大咖,


每次都是親自主持,


從沒有因為我們只是大一新生或自己忙而有半分懈怠。


這就是大師的師德師風!」


李學勤逝世的消息傳開後,


一位清華畢業生在朋友圈如此緬懷。



從甲骨文到青銅器到金文,


李學勤給學生開過很多課。


他希望,能給學生豐厚的滋養。


而他為人治學的風骨,


也通過這一堂堂課程綿延相傳……



年近八旬的李學勤先生依然堅守講台(資料圖片)



對未知的好奇之心

在李學勤閱讀的大量典籍中,


符號一類的書籍是他特別鍾情的,


越是看不懂的書他越感興趣。


李學勤特別喜歡閱讀那些能夠啟迪人們智慧,


而又多少能給人以一種神秘感,


需要費一番氣力才能看得懂的作品。 



有一回,李學勤在舊書攤上買到一本書,


非常精緻漂亮,可是一翻開書就傻眼了,


裡面全部都是符號,根本不知所云。


這本書是用老式打字機鍵盤上的非字母符號


寫的一本英文小說,


每一個符號分別對應著一個字母,


必須在腦中將它們轉換成26個英文字母后閱讀,


目的是鍛煉人的大腦機能。



李學勤極愛這本書,


在很長的時間裡一直擱在書包裡頭,隨時翻閱。


還有金岳霖先生的《邏輯》一書,


他先後讀過多次,


書中第三章「介紹一邏輯系統」介紹了數理邏輯,


裡面都是他不認識的各種符號,


也讓他十分著迷。





對不同方向的涉獵之心



「先生始終以科學之方法、進取之精神、


樂觀之態度積極投入科研工作,


是當代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領域的一面旗幟。」


他的學生,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國忠深情回憶道。 



1951年,李學勤入讀清華大學哲學系,


因喜愛甲骨文,


便以臨時工的身份進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後在甲骨學、青銅器研究、戰國文字研究


和簡帛學等多個領域研究頗深。


1952年,李學勤進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做殷墟甲骨的整理。


1953年底,他又轉到歷史研究所。


隨著馬王堆漢墓、銀雀山漢簡的發現,


又轉去整理新出土的簡牘帛書,


重新回到考古和古文字學的行當。



由於興趣愛好廣泛,


李先生長期讀書治學中培養出來的另外一個特長,


就是可以在各種工作、各個研究領域之間


進行迅速切換,


前一分鐘,他可以在從事甲骨學的研究,


而後一分鐘就可以馬上轉入對清代學術的探討,


能隨時隨地鑽進冷僻深奧的研究中去,


又能隨時隨地走出來,了無滯礙。


因此,李先生具備了極高的工作效率。



他對此有一個形象的比喻,


說自己像一個「多波段收音機」,


這麼一擰是中波,那麼一擰又到短波,


可以隨時進行各種調換。


這一本領是一般人所很難企及的。



對學術的鑽研之心



在李學勤60餘年的學術生涯中,


有著始終如一的主頻率——


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奧秘。


他常說,作為歷史學者,


必須當好「歷史關鍵的鏈環」。





近年來,他更是將全部精力


投入到了免遭秦火的


戰國竹簡「清華簡」的搶救、保護與研究工作中。




清華簡筮法




清華園那個圖書館老館三層不大的空間,


記錄下李學勤不知多少個日夜的拼搏。


即便是最近一年多,


一直與病魔搏鬥的李學勤依舊筆耕不輟。



他反對的,是那種功利的治學觀。


他看重的,是身為學者「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水磨工夫:


「歷史就像是若干碎片,


發現得越多,復原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們必須要坐得住,不計較。」

本文編輯 | 李孜(實習) 郭可暢



責任編輯 | 郭可暢


文章綜合整理自光明日報、北京日報、清華大學微信公眾號等


視頻來源 | 新京報我們視頻、清華大學微信公眾號


視頻剪輯 | 賈蒙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教之聲AP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報 的精彩文章:

想讓老師對孩子好,別說這5句話 | 精選
教師越受尊重,教育越有希望!春節期間,你去看望自己的老師了嗎?| 特別關注

TAG: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