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吳佩孚有何魅力讓蔣百里放棄超然立場並與之合作呢?

吳佩孚有何魅力讓蔣百里放棄超然立場並與之合作呢?

在「城頭變幻大王旗」「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離亂年代,蔣百里對各路軍閥的你爭我奪多做壁上觀,與段祺瑞、馮國璋、張作霖、曹錕等軍閥頭子素無交往,對他們不抱好感,其中奉系的張作霖更是他心目中的「國賊」,必去之而後快。蔣百里之所以放棄超然的立場,與吳佩孚交往,即與反奉有關。

圖1:蔣百里

吳佩孚,字子玉,山東蓬萊人,生於1874年4月。他出生前一天,父親吳可成夢見明代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來到家中。次日,兒子降生,吳可成振奮異常,料定此兒是戚繼光再世,將來必能大有作為,光耀吳氏門庭。戚繼光也是山東蓬萊人,曾率「戚家軍」將騷擾我國東南沿海的倭寇殺得人仰馬翻,片甲不留,建立了千秋功業。

圖2:吳佩孚

戚繼光號佩玉,吳可成便以佩為名,以玉為字,給兒子取名佩孚,字子玉。

然而,薄命的吳可成沒有等到兒子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那一天,就害病去世了,當時吳佩孚只有14歲。母親帶著吳佩孚和弟弟吳文孚艱難度日。吳佩孚貧而不忘讀書,苦而不忘父訓,他一邊在水師營當學兵賺錢養家,一邊跟隨蓬萊宿儒李丕森刻苦鑽研四書五經,準備將來金榜題名,光宗耀祖。1896年,22歲的吳佩孚應登州府院試,以第三名高中秀才,既得了功名,也得了做官的進身初階。然而,就在他春風得意之際,他卻因事得罪了當地官紳。為了避禍,他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天津投了袁世凱的北洋軍,開始了刀光劍影的戎馬生涯。

由於吳佩孚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加上為人誠實耿介,作風勇猛頑強,很快便在普通士兵中脫穎而出,連連晉陞。1906年他升為新軍第三鎮管帶(營長)。第三鎮是袁世凱的嫡系部隊之一,先後由段祺瑞、鳳山和曹錕任統制。吳佩孚是由段祺瑞提拔為管帶的,但段、吳關係始終不很融洽,後來直、皖分野,吳佩孚成為倒段祺瑞的關鍵人物,恐怕是段祺瑞始料不及的。鳳山是漢軍鑲白旗人,本姓劉,也是一員悍將,他接替段祺瑞任統制後,奉命率第三鎮由保定移駐吉林長春。鳳山因不習慣關外生活,請求內調,1911年被任為廣州將軍。他從北京動身赴任時,武昌起義已經爆發,親朋好友均勸他不要南下,但他不聽,兼程赴粵,在廣州被革命黨人李沛基用炸彈炸死。曹錕是個庸碌無能之輩,但他頗能禮賢下士,對吳佩孚的才能十分激賞,倚之為心腹股肱,吳則以「士為知己者死」為宗旨,全力輔佐曹,兩人結成生死之交,在民國年間的政治和軍事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吳佩孚在曹錕的提拔下,由營長而團長、旅長,成為第三師的骨幹將領。後來曹錕做了直隸督軍,吳佩孚升任第三師師長,率軍東征西戰,屢建戰功,贏得了「長勝將軍」的名聲。

1918年8月21日,吳佩孚在湖南衡陽發表主和通電,公然反對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政策,呼籲國內息爭禦侮,希望文官不貪污賣國,武將不爭奪地盤,他自己則公開提出四大自律:今生今世不做督軍,不住租界,不結交外國人,不舉外債。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吳佩孚的通電像一顆驚雷,引起了世人對他的關注,他也因此脫穎而出,成為直系軍閥中的後起之秀,經常以師長身份對國家的內政外交發表主張。1920年5月,吳佩孚從湖南撤軍北上,直皖矛盾更加激化,雙方劍拔弩張,必欲消滅對方而後快。7月,直皖大戰爆發,曹錕、吳佩孚在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協助下,一舉擊敗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使他聲望更隆,如日中天。

圖3:吳佩孚

吳佩孚重禮義,尚氣節,不貪財,不好色,雖然身上不乏舊軍人的種種弱點,但在一片烏煙瘴氣的軍閥時代,的確是一個特殊的角色,在國人中擁有較好的口碑。他時時不忘息內爭,御外侮,尤其對強鄰日本抱有高度警惕。直皖戰爭結束後,他升任直魯豫巡閱副使,仍兼第三師師長。他率部南下,屯兵洛陽,埋頭練兵。

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蔣百里和吳佩孚這兩位秀才將軍只是互聞其名,未見其人。他們有許多相似之處:少年喪父,苦讀成才,由秀才文士改而投筆從戎,品行耿介,崇尚民族氣節等等。所不同的是,蔣百里是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教育家,吳佩孚則是在槍林彈雨中從普通士兵一步一步晉陞為孚威將軍的傳奇人物。他們都期待著有一個見面傾談的機會。

吳佩孚屯兵洛陽時,河南籍的國會議員王敬芳前去拜訪。王是河南福中煤礦公司的經理,兼任上海中國公學的校長。他熱心文化事業,與梁啟超和蔣百里等人過從甚密,經常捐款資助他們的文化活動。他在與吳佩孚談話時提到了蔣百里先生。吳佩孚對蔣百里的學問和為人大加讚揚,說了許多仰慕的話。後來王敬芳將這次會面的情況轉告蔣百里,給蔣百里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杜繼東:《蔣百里傳》,中華書局,2018年版)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像中國史 的精彩文章:

從《孔雀東南飛》看漢代的愛情觀
雖然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王羲之的人生選擇

TAG:影像中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