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失落的灶王爺

失落的灶王爺

全文共3370字 | 閱讀需7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灶神的存在鮮明地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作為社會基本單位的家庭的重要性。

如今人們喜愛財神爺,追求財富的意願非常強烈。拜財神也成了民間的重要活動,人們多祈望事業發達,財源滾滾!不過,早年間,還有一項重要的祭拜活動,就是祭祀掌管一家禍福的灶神灶王爺。

1

先有鍋還是先有灶

先有鍋還是先有灶?應該是先有灶後有鍋。先民以採集、漁獵、游牧為主,居無定所,鍋灶隨人四處遷徙。灶也代表有火,火能燒煮食物。只有農耕以後,物產豐富,人們才能定居壘灶做飯。

灶起源於遠古人類保存火種的土坑。在中國西南和東北地區依然有遠古的痕迹。西南地區苗家和納西人的火塘又叫「火坑」,主火塘里終年煙火繚繞是旺盛的象徵。

北方寒冷,需要火取暖。火對於遠古北方民族尤為重要。嘎仙洞史書稱為「鮮卑舊墟石室」。洞中最前面有直徑三米左右的大石板,有幾塊石頭支撐著,底下為空。據考證是鮮卑人保存火種的地方。鄂倫春人「仙人柱」的中央是終年不熄的火塘。每年正月初一的早晨,要先拜火神,每天用餐前向火里扔些肉表示供奉。

《鄂倫春的家》劉毅畫

2

祭灶的風俗歷史久遠


鍋灶,即是鍋和灶。同樣是做飯用具,在中華文化中灶比鍋重要的多。因為有灶王爺,即灶君、灶神、東廚司命等,卻沒有鍋王爺。

先秦時代,祭灶是國家法律規定的重要祭祀項目和活動之一。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有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宋代以後,灶王爺演變的非常簡單,即是木刻印刷在紙上的灶神像。《日下舊聞考·風俗》:「 燕俗,圖灶神鋟於木,以紙印之,曰灶馬,士民競鬻,以臘月二十四日焚之,為送灶上天。」

3

誰是灶君

古代文獻中,對灶君是誰有多種說法。《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唐王轂《雜曲歌辭·苦熱行》:「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淮南子》曰:「炎帝作火,死而為灶神。」

五祀之神,王者所祭,古之神聖有功德於民,非老婦也。而《禮記》曰:「灶者,老婦之祭。」漢代道教興盛,又衍生出許多說法。司馬彪注《莊子》云:「髻,灶神也,如美女,衣赤。」灶神由女神變成了男神。後漢李尤灶銘曰:「燧人造火,灶能以興,五行接備,陰陽相乘。」隋人說:「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博頰。」

封建社會女性在廚房做家務,每天面對一個男性神像,或許為了避免尷尬,人們就給灶王爺娶了配偶,由此灶王奶奶和灶王爺一起被供奉。在歷史的漫長發展過程中,中國的不同地區,灶君由不同角色擔任。可是不管怎樣變化,灶君總未離開女性的陪伴。這和古人傳統信仰以及女性在居家生活中多在廚房做家務有關係。

4

古人祭灶的時間和方式

灶神是中華文化中主管人間飲食之神。中國傳統習俗中,崇拜灶神為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古時王者起大事,動大眾,必先祭灶神而後行動。

古人祭灶的日期說法眾多,主要有正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中國封建社會裡諸教並存,神靈眾多,民間多從適用性出發,刪減了不少繁瑣程序,灶君「晦日歸天」的稟報簡化為每年一次,時間逐漸固定在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而早期的祭灶不是在臘月,因為灶神亦是火神,夏天火神顯威,祭灶在炎熱的夏季舉行。直到清代北京城的灶君廟也是在炎熱的夏季進行,記載清代北京歲時風俗的雜記《燕京歲時記》說,每至八月,初一日起開廟三日。蓋即灶君誕日也。

從先秦至宋代,灶神從國家大神轉變成家族守護小神。祭祀灶神,從國家大典變成家庭祭祀。清代從白山黑水走出來的滿族人依然留有夏季祭祀灶神國家大典的的痕迹,順治八年(公元1661年)定製,歲孟春宮門外祭司戶神,孟夏大庖前祭司灶神。

宋人林同詩云:「祀灶令人富,相傳陰子方。安知田至孝,非在薦黃羊。」這首詩說民間祭祀灶王爺緣起西漢陰子方。但在祖國浩如煙海的詩歌典籍中,只有到了宋代詩歌中才出現民間祭祀灶君的時間、方式和祭品。

民間祭灶的主要活動是什麼呢?宋劉應時《幽居》中寫道:「西家新釀熟,祀灶請比鄰」。祭灶亦有與鄰曲散福之意,也是鄰居聚餐的意思。有灶人們才能安居樂業,明王稚登的《庚子除夕》:「紛紛祀灶與禳田,共送殘年祝有年」。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供品中糖瓜尤為重要。宋舒岳祥:「舊時都下逢除夕,果食花餳祭灶神」。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上天后嘴被餳粘住,仰求灶君上天見玉帝之時,多說幾句好話,保佑一家平安。有的地方還要為灶君撒馬料餵飽灶君的坐馬。最後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儀式才結束。等到除夕時再把買來的新神像貼上。

灶糖

5


灶王爺的監督權和奏報權

魏晉時已謂灶神為天帝督使,「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狀」。北宋時為司命灶君。元明的灶神都稱「司命灶神」,兼有司命掌壽夭和灶神司功過。清代《閱微草堂筆記》中說:「古者大夫祭五祀,今人家惟祭灶神。」灶君地位逐漸下降,由最初國家祭祀演變成家庭祭祀。


灶神在中國各地罕見有獨立廟宇。北京有灶君廟在崇文門外,這是一座皇家灶神廟。有的地區火神廟裡放一個似是而非的「灶神」。北京的俗語「外屋裡的灶君爺,鬧了個獨座兒」。灶君演繹成一個平面神,連一個塑像都極少見。供奉灶君的家庭,把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中間是灶君或者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

灶王爺上天后,和那些諸方的土地及各家灶君,一一過殿,遞了人間善惡的細單。其實灶君上天的舉動,凡人哪裡知道呢?何況世人之善惡,自然行善得福,作惡得禍。既知作惡有罪,何必要做,做了壞事還求神恕罪庇護。

6

灶王的跟班和坐騎

中國老成持重的神仙身邊皆有一位或數位童子,如風婆婆有推雲童子,老君有燒火童子,財神有招財童子。灶王爺也有個小跟班守飯童子。袁枚《續子不語》中說每家的飯做好後,守飯童子飄蕩在鍋上方,防止餓鬼偷吃飯香。

兒童活潑調皮、幼稚貪玩、熱情勇敢。有童子伴隨神仙,也道出了煉丹、風雨和進財都是不可預知的事情。飯鍋上有童子守護,童子貪玩溜號兒時,各種鬼怪乘機竊飯食,寓意中國人的禪宗之道,稍微留一點分寸,海闊天空。

灶王下面除了守飯童子,還有井神、床神、廁神等,按民俗講它們組成了最基層的神靈管理單位,並一道維護家庭的安寧。灶王爺除了管理人間家庭的飯食外,還負責掌管一家禍福。其也有法力,至少能夠阻止小鬼。元代詩人方回詩曰:「鄉儺禮失求諸野,小鬼應猶畏灶君。」

在中國神靈中灶王爺挺幸福的,不但就近管理下屬,還有夫人和女兒,唐代《酉陽雜俎》說灶王「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一作祭)洽」。灶王爺幸福的家庭生活,寓意家和萬事興!

灶王爺在民間是個大神仙,受百姓供奉。神仙回天庭述職得有個坐騎吧?蕭紅在《呼蘭河傳》里說灶王爺騎著毛驢上西天,驢行甚慢,這個說法在民間流傳不廣。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禮結束後要燒掉灶君像及馬,以示灶神騎馬回到了天庭。

灶王爺的坐騎是什麼呢?其實不是馬而是「灶馬」。民間傳說灶馬是灶王爺上天下凡的坐騎。

灶王騎馬印

7

祭灶的其它風俗

古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有人認為是過去民間一種禁忌,是封建時代「男女授受不親」禮俗在祭祀活動中的應用。

其實過去女子圍著鍋台轉,天天面對灶王爺,犯忌諱早犯了,何至於祭灶時「授受不親」?在先秦時代灶神為火神,由女人主持祭灶。老婦之神視為灶神,是母系社會產生的信仰民俗。漢代以後灶神的性別逐漸從「老婦」「紅衣美女」變成美男子。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描述:「灶君名隗,狀如美女。」元代以後又變成了身如黑漆,面似皂君。在東北的鄂溫克族和廣東的惠安地區,婦女祭灶也並不犯嫌,鄂倫春人自然崇拜的火神亦是女神,這應該是遠古時女人祭灶的延續。

而古語說的是「女不祭灶」,並不是不能拜灶。舊時習俗祭灶是在固定的時間陳設供品向灶王爺致禮,表示尊崇並祈求護佑。拜灶僅是平時對灶君敬禮或禱告。蕭紅的文學作品中或多或少地描寫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東北的民俗場景。1929年蕭紅的母親同呼蘭小城許多人一樣也「炒作羌貼」。家裡灶王爺的香爐里整夜的燒著香,以祈求灶王爺保佑發財。

灶王歸天,據說家裡諸神皆不在,百無禁忌,民間家貧不能成禮者多在此時嫁娶,謂之「亂歲」。《易經》之中有七日來複,故灶君臘月二十三歸天,七天後的正月初一返回人間。臘月二十三,北方人祭灶,家家隆重包餃子,過小年。入夜此起彼伏的爆竹聲響起,四處瀰漫著喜悅!「民以食為天」,小年夜祭祀灶王爺的民俗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 有一種愛叫做點贊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經盛鴻: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期間的衣帽形象
徐霞客:所有走過的路,都是對人生最好的紀念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