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佛經印證《山海經》古聖賢

佛經印證《山海經》古聖賢

第二講:問道山海經—上古聖賢智慧

一、什麼叫做道?

二、得道之人有什麼特徵?

三、《山海經》中的古聖人之道:

1、盤古開天;2、女媧補天;3、伏羲畫卦;4、神農嘗草;5、黃帝人文;6、大禹治水

四、佛經印證古聖人之道

五、古聖人之道從何而來?

1、不易之道

2、容易之道

我的學問體系十六字規則:經典互證,經史合參,內證為主,考古為輔。

經典互證:聖賢不欺人,佛菩薩不打誑語。

經史合參:觀聖賢之行,以驗聖賢之言。

內證為主:同樣的資料,得結論不同,因為內證境界不同所致。

考古為輔:世人皆信眼見為實,外證(考古)作為內證補充。

為什麼用佛經來印證呢?

佛菩薩不打誑語。

?金剛經云: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序品第一

爾時世尊。從多寶佛入塔下。大眾圍繞。飛行東方百千里程。有一國土。名大七寶震旦。其國中央。有一高山。名五寶台。文殊師利。常在說法。至於此山。告大眾言。昔於此國。觀世音菩薩。化作三禪初梵王。化人間故。沒梵宮殿。下生王宮。大德龍身。說示天理五行氣變作吉凶法。地沒還天。作春天主。觀世音菩薩。化作初禪二大梵王。化人間故。沒天宮殿。下生王宮火德牛頭。說示地利百葯醫毒助人間氣。地沒還天。作夏天主。觀世音菩薩。化作帝釋。化人間故。沒天宮。下生王宮。土德人質。說示人倫心法大道身法五倫。地沒還天。作土用主。是三王者成強三才。說人性德。依俗說法。示第一義。皆是觀音大悲應化故。此國觀音有緣。末法世中。我法流布。余佛緣滅。唯存觀音。化益永世。……

翻譯一下:世尊與多寶佛進入靈塔下,率諸菩薩大眾,從印度往東方飛行數千里,來到一個「大七寶震旦國」。在國中央,有個『五寶台』山(五台山),為文殊菩薩的道場。——註:「震旦國」為中國。

觀世音菩薩化做三禪梵天王,下生人間為人王,龍身,有大德,作天文術、八卦五行、吉凶之術。歸天后為東方青帝,主春天。註:此為中國天皇伏羲氏(距今約7000年—8000年,又稱青帝)。三禪梵最高天王是遍凈天梵王。

色界天共有十八層天,各有天主為梵天王。初禪三天(自下而上)依次是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三天依次是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三天依次是少凈天、無量光天、遍凈天;四禪九天依次是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觀世音菩薩化做二禪梵天王,下生人間為人王,牛頭,有火德,作地利農業、醫藥百草、助人生產生活。歸天后為南方赤帝,主夏天。註:此為中國地皇神農氏(炎帝)(距今約6000年)。二禪梵最高天王是光音天梵王。

觀世音菩薩化做二欲天主帝釋天(玉皇大帝),下生人間為人王,人身,有土德,作人倫道德禮儀,心以大道為法,身以人倫為法。歸天后為中央黃帝,主土地。註:此為中國人皇黃帝軒轅氏(距今約5000年)。黃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他是帝釋天(玉皇大帝)化身,所以,5000年來中國人崇拜玉皇大帝。

欲界天共有六層天,各有天主。自下而上依次是:第一欲界天四大天王天,其天主是四大天王;第二欲界天忉利天(三十三天),天主是帝釋天(玉皇大帝);第三欲界天是焰摩天;第四欲界天是兜率天,彌勒菩薩住在兜率天內院;第五欲界天是化樂天;第六欲界天是他化自在天,天主是魔王波旬。

這三皇,成天地人三才,他們講人性道德,隨順俗諦而為眾生說法,把他們導歸「第一義--無上大道」。這都是觀世音菩薩以大悲心應化世人的,所以中國與觀音菩薩有緣。將來的末法時期,釋迦佛所傳的佛法流傳,古佛所傳的法緣都滅失了,只有觀音菩薩古佛所傳的上古聖賢之法,永遠在中國流傳而不消失。

這時三皇出現,頂禮佛足,而作證說:「世尊,您剛才所說真實不虛」。

據《山海經》載:五天帝者:東方青帝,司春之神,又稱蒼帝、木帝;南方赤帝,司夏天,亦稱赤帝;北方黑帝,主北方之神;西方白帝,主西方之神;中央黃帝,中央之神。

《晉書天文志上》:「東方蒼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怒之神也。北方黑帝,葉光紀之神也。西方白帝,白招矩之神也。中央黃帝,玄靈黃老一天君。」

觀音應化圖

為什麼佛法會消失,而觀音菩薩所傳的上古聖賢之法,永遠在中國流傳而不消失?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觀音菩薩所傳的上古聖賢之法,是「依俗說法,示第一義」。

依俗說法,就是入世法,大乘法,經世濟用之法,所以不會消失。

另外一個原因是,「皆是觀音大悲應化故,此國觀音有緣。」

我們的人文始祖「三皇」是觀音應化,

我們是誰的後人?炎黃子孫。

三皇文化在中國能消亡嗎?

不可能。

作者:高松(山海經研究院院長)

聲明: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中國 的精彩文章:

楊慎:六經是五穀,山海經是山珍海味
司馬遷為何不敢言《山海經》?

TAG:文化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