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哪些人在魏國太子之爭中支持曹植?(下)

哪些人在魏國太子之爭中支持曹植?(下)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三國腦洞/不定期更新/賴正直(撰文)|

上一期:哪些人在魏國太子之爭中支持曹植?(上)

四、賈逵

《三國志·陳思王傳》注引《世語》載:「(楊)修與賈逵、王淩並為主簿,而為(曹)植所友。」這一記載有兩個問題值得玩味:

第一是,賈逵曾當過曹植的平原侯府或臨菑侯府的主簿,但賈逵的這一重要任職經歷在《三國志·賈逵傳》中絲毫未有提及。

第二是,楊修、賈逵、王淩三人同時並為主簿,但只有楊修被曹植當作朋友,言外之意是賈逵和王淩不為曹植所友,沒有得到曹植的信任。

通過分析以上兩個問題,可以窺見賈逵曾在仕宦道路上面臨過重大的轉折。

(一)為什麼賈逵本傳中沒有記載任曹植主簿的履歷?

根據《世語》記載,賈逵曾為曹植主簿。曹植曾是太子之位的熱門人選,能夠成為曹植侯府的主簿,也是很不簡單的事情。但對於賈逵人生中的這一大事,專門記載賈逵事迹的《三國志·賈逵傳》中卻沒有任何記錄。

其中原因,要從賈逵在曹植和曹丕之間的政治選擇開始說起。

賈逵先事曹植,未能得到曹植的信任,後轉投曹丕,成為曹丕的一大助力。賈逵在重要關頭轉而支持曹丕,是曹丕最終得以成功即位的非常非常關鍵的一步。

電視劇劇照

因為曹操對曹植始終格外寵愛,曹丕雖然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得立為魏王太子,但地位並不穩固。在曹操從漢中戰場退兵至洛陽,病重臨終時,曹操自知時日不久,派人至長安急召統領關中重兵的曹彰來洛陽,但卻對留守鄴城的太子曹丕沒有一句話的交代,而曹彰正是曹植的最強有力的支持者。正如曹彰來到洛陽後對曹植所說:「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曹操是多疑善變之人,從他死前的異常操作來看,確實有改立曹植的跡象。

通觀曹操死前曹魏內部的軍事布局,實際上對曹丕非常不利。當時曹軍野戰部隊的主要兵力,分布在淮南、荊州、關中三條戰線上。同時,因與劉備爭奪漢中,曹操將鄴城的宿衛部隊也帶到了關中。統領曹操宿衛部隊「虎豹騎」的曹休、曹真等將領出現在漢中戰場上,可為證明。由此可知,曹操死時,留守鄴城的太子曹丕,手上能夠直接動用的兵力不會太多。

所以《三國志·陳矯傳》載陳矯說:「王薨於外,天下惶懼。」《晉書·安平王孚》載司馬孚說:「今大行晏駕,天下震動。」其實陳矯和司馬孚說的「惶懼」、「震動」,說的是曹丕一方的感受,對於支持曹植的一方來說,曹操之死正是絕地反擊的一次大好機會。

電視劇劇照

此時,與曹丕形成對照的是,曹植近在曹操身邊,支持曹植的曹彰則統領著為征討劉備而集中在長安一帶的龐大軍隊。如果曹植和曹彰聯手,控制曹操身邊的工作人員,接管曹操的宿衛部隊,搶在曹丕之前宣布曹操遺令,以曹植即丞相、魏王之位,也不是沒有可能。

事實上曹彰正是打算這麼做的。他一來到洛陽,知道曹操已死,馬上向時為丞相主簿(曹操的秘書)的賈逵索要丞相印綬和魏王璽綬。有了這兩樣東西,曹彰就可以用曹操遺令的名義宣布曹植即位,從而掌控整個局勢。《三國志·任城威王傳》注引《魏氏春秋》稱:「(曹)彰問璽綬,將有異志。」說的就是曹彰企圖擁立曹植即位。

電視劇劇照:賈逵的回復

此時,如果賈逵配合曹彰,交出印綬,那中國歷史的走向可能就要改寫了。但賈逵義正辭嚴地拒絕了曹彰:「太子在鄴,國有儲副。先王璽綬,非君侯所宜問也。」賈逵的話,霸氣地將曹彰懟了回去,同時也公開表明了他堅決支持曹丕的立場。

賈逵曾經當過曹植的主簿,是曹植的老部下。在曹彰看來,問賈逵要丞相印綬和魏王璽綬,本來應該是唾手可得。賈逵的強硬答覆,出乎曹彰的意料之外,他還沒想好怎麼應對,只好去找曹植商議。但曹植為避免重蹈袁譚、袁尚兄弟內訌的覆轍,不願與曹彰聯手。

電視劇劇照

就在兄弟倆磨磨唧唧的時候,賈逵已經親自護送丞相印綬、魏王璽綬以及曹操梓宮至鄴城,由曹丕主持為曹操治喪,並通過曹操遺孀卞氏發布王太后令,策曹丕即魏王位,宣布大赦天下。曹丕搶先完成了即位的程序,掌握了主動權,曹植、曹彰落後一步,便淪為俎上魚肉了。

在這一過程中,掌握著丞相印綬和魏王璽綬的賈逵的動向十分關鍵,可以說他選擇站在哪一邊,哪一邊就佔據了主動。

賈逵用行動證明了他堅決支持曹丕的立場,因此,他被曹丕委任為鄴縣令、魏郡太守。魏郡的鄴縣,即當時魏王國的都城鄴城所在地,是曹氏政權的根據地。魏郡太守職責重大,在當時被稱為「守天門」,地位十分顯要。如果說在此之前,賈逵還因為曾當過曹植主簿而不能獲得曹丕的完全信任,那麼,在當上魏郡太守之後,賈逵就正式地成為曹丕十分信賴的心腹了。

賈逵本為曹植部下,在關鍵時刻轉而支持曹丕,害得曹植後半生幾乎淪為囚徒,這在重視儒家倫理、將「門生故吏」的主僕關係看得很重的漢魏時期,是一個不光彩的政治污點。但賈逵是曹魏名臣,治理地方政績突出,後世頗有清譽,其子賈充,在陳壽編寫《三國志》的西晉武帝時期正是權勢顯赫的朝廷重臣,對於賈逵早年「變節」的污點,官書刪改,史家諱言,在當時屬於常見的現象。

《世語》又名《魏晉世語》,為東晉時期佚名所撰,因內容雜蕪,為裴松之所批評,但也正因其內容之雜,收錄了其他史書未錄的記載,故而常常可以起到補缺的作用。《世語》編於東晉,編寫時賈氏家族早已受賈南風牽連在「八王之亂」中覆滅,作者再也無需為賈氏諱言,遂能記下賈逵曾為曹植主簿這一《三國志》不敢寫出來的史實。

(二)為什麼曹植不信任賈逵?

賈逵早年曾任曹植的主簿,當然要為曹植效力。但最後卻因為不能像楊修那樣為曹植所友遇,沒有真正得到曹植的信任,遂在關鍵時刻改而支持曹丕。

那麼,曹植為什麼不信任賈逵呢?這又要從賈逵的出身和行政作風說起。

賈逵出身於門第頗高的河東賈氏,但據《三國志·賈逵傳》,賈逵「世為著姓,少孤家貧,冬常無袴」,賈逵應是屬於河東賈氏的末支,所以家庭經濟條件不好。也正因如此,賈逵身上沒有多少世家大族的作風,恰恰相反,從賈逵後來治理地方的行政作風來看,他奉行的倒反是抑制、打擊世家大族的政策。

《三國志·賈逵傳》載,賈逵在擔任弘農太守時,「疑屯田都尉藏亡民,都尉自以不屬郡,言語不順。逵怒,收之,數以罪,撾折腳」。屯田都尉是負責屯田事務的官員,是隸屬於軍隊的武官,不歸地方長官的太守管轄,因此屯田都尉敢對弘農太守賈逵言語不順。賈逵之所以和屯田都尉起衝突,原因是屯田都尉「藏亡民」。

「藏亡民」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常見社會現象。

中國歷史上在唐代「兩稅法」之前,徵收的都是人頭稅,也就是按照戶籍上登記的人口數徵收賦稅和徵發徭役。在稅率較高、稅負較重的時候,一些不堪重負的農民便會想方設法逃離戶籍地,投奔外地的地主,充當沒有戶籍的「黑戶」,以此逃避徵稅和徭役。這種「逃戶」或稱「逋戶」的現象,直接導致國家稅源、兵源的流失,在歷代王朝都是重點打擊的犯罪行為。

「逃戶」現象在「兩稅法」同時兼收財產稅之後有所緩解,直至清朝實行「攤丁入畝」,人頭稅全部折算成財產稅之後,才徹底消除。在兩漢魏晉時期,因為世家大族是「衣冠戶」,往往有免稅的特權,「逃戶」的農民往往投奔到世家大族的莊園中,隱瞞、逃避稅收,世家大族也樂於收留這些不用交稅的「逃戶」,成為一大弊端。一些屯田官員,也常常利用屯田系統不隸屬於地方政府的特殊地位,收留「逃戶」的農民,以此收受賄賂、隱瞞屯田收入,謀取非法利益。

賈逵為了嚴厲打擊「逃戶」,連沒有隸屬關係的軍隊屯田官員都敢抓起來拷打致殘,可見他平時對那些敢於收留「逃戶」的世家大族也是毫不留情。

而賈逵任太守的弘農郡,正是楊修的老家。賈逵所抑制、打擊的世家大族中,就有弘農楊氏。所以,楊修肯定不會喜歡賈逵。親近楊修、引楊修為密友的曹植,自然也不會對賈逵有太多的好感,更不可能把賈逵當作心腹而給予充分信任。

賈逵是個很現實的人,他既然不為曹植所信任,也就不把曹植當故主看待。不過,賈逵也不太可能馬上就轉投曹丕,畢竟曹操的禁令明擺著,非經曹操本人安排,不準文武官員與諸侯結交。於是,賈逵在最後的關鍵時刻才抓住機會,突然亮明立場支持曹丕,看似在意料之外,其實早已在情理之中。

五、王淩

王淩的情況和賈逵非常相像,他先是在曹植的侯府中任主簿,為曹植效力,但沒有得到曹植的信任和重用,最後改而支持曹丕。但賈逵是因為在弘農當太守時抑制世家大族而得罪楊修,因此曹植不喜歡賈逵。而王淩沒有賈逵那樣抑制世家大族的事迹,為什麼也和賈逵一樣不為曹植所喜呢?

綜合有關史料來看,王淩和楊修的關係也不太好,但具體情形和賈逵稍有不同。

(一)王淩和楊修的矛盾始於家族的上一代

王淩出自太原祁縣王氏,是王允的親侄子,楊修出自弘農楊氏,是楊彪的兒子。王允和楊彪的關係並不和諧,王、楊兩家的矛盾傳承到了下一代。

1.王允拒絕了楊彪父親楊賜的營救。

《後漢書·王允傳》載,王允任豫州刺史時因得罪大宦官張讓,被陷下獄,當時楊彪的父親楊賜為司徒,楊賜先是派人到獄中向王允道歉,又上書漢靈帝為王允請求減免死罪,但王允均不接受,後來因為遇到大赦,王允才出獄。王允之所以拒絕楊賜的道歉和求情,大概是看不慣楊賜曲意與張讓等宦官共事,因此可見,王允與弘農楊氏的矛盾,由來已久。

新三國劇照

2.王允因支持董卓遷都長安而代楊彪為司徒。

董卓遷都長安,是動搖東漢王朝國本的一大舉動。東漢定都洛陽長達兩百多年,根基深厚,一旦朝廷遷至長安,則根基斷絕,事事須仰賴董卓,就徹底淪為董卓的傀儡了。所以,太尉黃琬、司徒楊彪都極力反對董卓遷都。董卓當然不會在乎楊彪等人的反對,他罷免了黃琬和楊彪的三公之位,讓尚書令王允代楊彪為司徒。

王允當上司徒後,積極配合董卓遷都,「悉收斂蘭台、石室圖書秘緯要者以從」。王允支持和配合董卓遷都,雖說是為了接近董卓進而誅滅之,但客觀上也確實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加劇了政局動蕩。而且,王允的所作所為,也很容易讓人認為是圖謀取代楊彪的司徒之位。所以,不難看出,楊彪對王允是非常不滿的。

3.楊彪未參與王允誅殺董卓的密謀

與楊彪同時因反對遷都而被免的還有太尉黃琬。黃琬很快就與王允聯合,密謀策劃暗殺董卓。但在參與密謀的名單中,沒有楊彪。可見楊彪一直解不開與王允交惡的心結,始終不肯原諒王允。

4.王允被殺後楊彪復為三公

王允成功誅殺董卓後,被董卓殘部李傕、郭汜殺害。李傕、郭汜殺死王允後,抬出了楊彪,以楊彪為太尉、錄尚書事,即朝廷的主事者。李傕、郭汜殺掉了王允,卻能夠信任楊彪,是因為他們知道楊彪是王允的政敵,楊彪決不會替王允報仇,反而有可能感激他倆,可以放心地讓楊彪取代王允的位置。

從王允和楊彪的關係可見,王、楊兩家矛盾甚深,而且由來已久。因為這一層關係,王淩和楊修雖然同在曹植的侯府任職,算是一個單位的同事,但是仇家之子狹路相逢,即使兩人之間相互並無惡意,在一起相處也是非常尷尬。曹植既然與楊修關係親密,對王淩也就無法真心信任了。

(二)王淩與賈逵關係非常好

《三國志·王淩傳》載:「(王)淩與司馬朗、賈逵友善」。

後來,王淩在淮南謀反不成,投降司馬懿後自知不免一死,於路上自殺。《三國志·王淩傳》注引《晉紀》載,王淩死前路過賈逵祠,大呼:「賈梁道,王淩固忠於魏之社稷者,唯爾有神知之。」又載,王淩自殺後,司馬懿常夢見王淩與賈逵化為癘鬼前來索命。

司馬懿逼死王淩,本來和賈逵沒什麼關係,這時候賈逵已經死去很多年了,為什麼司馬懿會夢見王淩和賈逵同來索命呢?這是因為在司馬懿的意識里,王淩和賈逵義同兄弟,賈逵會為王淩之死前來報仇。由此可見,王淩和賈逵的關係非同一般,說二人友善並非虛言。

賈逵為人刻薄寡恩,王淩善於算計,私心很重,兩人看起來都不是容易相處的人,但卻能成為好朋友,大概是因為兩人同在曹植侯府任職,同樣因楊修而不能得到曹植的信任和重用,失意之下同病相憐,才走得如此接近。

但賈逵既已不為曹植所喜,王淩越是和賈逵關係好,就越發不能讓曹植放心,而曹植越是不信任王淩,王淩就越發與賈逵相互抱團,哥倆關係越好。兩者互為因果,結果導致王淩脫離支持曹植的陣營,被推到了支持曹丕的一方。

六、鄭渾、鄭袤叔侄

鄭渾是漢末名士鄭泰之弟,鄭袤是鄭泰之子。鄭泰曾密謀刺殺董卓,失敗後與鄭渾、鄭袤逃出武關,投奔袁術。路途中鄭泰病死,鄭渾攜侄子鄭袤至淮南,袁術優禮甚厚。但鄭渾不看好袁術,他應曹操召辟,先後為司空掾、下蔡縣長、邵陵縣令、左馮翊、京兆尹,所在皆有政績。

鄭渾、鄭袤叔侄出身滎陽鄭氏這一世家大族,兩人既精通儒家經學理論,又具備行政實務才幹,文體兩開花,但在曹魏政權中卻仕途不暢,或與曹植有關。

(一)鄭渾在曹丕即位後遭到貶謫

《三國志·鄭渾傳》載,曹丕即位後,鄭渾先後遷侍御史、駙馬都尉(此時的駙馬都尉是禁軍武官,不一定尚公主)。這是不太正常的人事調動。因為鄭渾在曹操時代就已經官至中二千石的左馮翊、京兆尹(在曹魏的九品官制中,京兆尹為第三品),而侍御史秩祿僅為六百石(九品制中為第七品),駙馬都尉也不過比二千石(九品制中為第六品),都低於左馮翊和京兆尹。雖說兩漢時期的官職大小並不完全以秩祿和品級為標準,但秩祿品級高低也能說明一定問題。

而且,侍御史、駙馬都尉都不是特別顯赫的要職,侍御史甚至只是一些世家大族子弟初次出仕的「起家之官」。例如同時代的王允、孔融、涼茂等人都是「舉高第」之後便出任侍御史。而鄭渾也是「高第」出身,又是多年曆任地方要職的老幹部,還轉過頭來再當侍御史,那是非常委屈的。

鄭渾出自名門望族,歷任曹操幕僚和地方要職,出身、資歷均與鍾繇、王朗等人相當,但仕途發展卻在曹魏建國之後與鍾繇、王朗相差愈遠。以曹丕的行事風格來看,很有可能是鄭渾得罪過曹丕。而最讓曹丕忌恨的事情,莫過於與曹植的太子之爭。

所以,鄭渾是在太子之爭中支持過曹植,才會遭到曹丕的冷遇。但鄭渾大多數時間是擔任地方官,對曹植的支持力度有限,故而沒有遭到很大的打擊,至少沒有像曹洪那樣有下獄處死的危險,只是官職被貶而已。

(二)鄭袤曾在曹植的臨菑侯府中任職

鄭渾的侄子鄭袤的經歷也能夠印證鄭渾曾經支持過曹植。

《三國志·鄭渾傳》載,鄭袤曾任臨菑侯文學。文學是兩漢魏晉時期王府、侯府中與師、友並列的高級幕僚,鄭袤能夠在曹植的臨菑侯府中任文學,地位要高於賈逵、王淩所任的主簿,說明他在曹植的團隊中具有較高的地位。

鄭袤的父親鄭泰早亡,鄭袤是鄭渾撫養長大的,兩人名為叔侄,情同父子。鄭袤支持曹植,肯定和鄭渾商議過,至少是鄭渾默許的。如果鄭渾支持曹丕,斷然不會允許鄭袤支持曹植。

曹魏政權中的荀攸、華歆都是鄭袤父親鄭泰生前的好友,他們見到鄭袤後評價鄭袤:「鄭公業為不亡矣。」意思是說鄭袤的相貌、氣質、才具都與鄭泰相似,如同鄭泰再世。這樣出身高門又極有才華的人,也得到了名士的認可,按照曹丕的用人標準,本應官運亨通才對,但鄭袤在曹魏時期僅仕至光祿大夫。光祿大夫雖然在九品制中名列第三品,但其實際地位僅為九卿之一的光祿勛的下屬,秩祿為比二千石,而且是沒有具體職掌的閑職,鄭袤任光祿大夫,顯然是不得志的。

曹丕之所以不重用鄭袤,原因很明顯,就在於鄭袤曾任曹植的侯府文學,為曹植出過力,鄭袤的這一經曆始終讓曹丕耿耿於懷。不過,好在鄭袤在曹植的侯府任職時年紀尚輕,出力有限,所以他和叔叔鄭渾一樣,沒有遭到太大的厄運,只是仕途不順而已。

七、孔桂

孔桂,字叔林,涼州天水郡人。原為涼州諸將之一的楊秋的部下,出使曹操,因善於博弈(下圍棋)、蹹鞠(踢足球),被曹操留下為騎都尉,隨從曹操左右,陪曹操娛樂。孔桂為人圓滑,善於見風使舵,經常趁曹操高興時替人有所請求,往往能得到曹操的同意,以此收受賄賂,以至於「侯服玉食」,被人視為「佞幸」。

《三國志·明帝紀》注引《魏略》載,孔桂「見太祖久不立太子,而有意於臨菑侯,因更親附臨菑侯而簡於五官將,將甚銜之。」孔桂因為經常隨侍曹操身邊,揣摩曹操心思,他認為曹操對曹植格外寵愛,似乎有立曹植為太子的想法,於是極力攀附、討好曹植,冷落了曹丕,讓曹丕很有意見。

曹丕即位之後,因為要處理的人太多,一時還輪不到孔桂,孔桂仍得以照例升任駙馬都尉(像孔桂這樣的佞幸也可以照例晉陞,可見駙馬都尉確實不是什麼顯要的大官)。孔桂誤判形勢,以為風頭已過,他還可以像以前那樣收錢斂財,又收受了來朝貢的西域人的賄賂,被檢舉揭發,下獄。這時曹丕終於等到了收拾孔桂的機會,曹丕毫不猶豫地批准了對孔桂的斬刑。

孔桂只不過是一介佞幸之臣,他雖然可以見縫插針地求曹操辦些事情,但對於立太子這樣的大事,他是無從置喙的。以孔桂的官職和地位,他不可能像丁儀、丁廙那樣直接向曹操進言大計。孔桂之親附曹植,應該主要是替曹植打探曹操的想法和動向,提供一些信息和情報之類的。孔桂能夠為曹植做的事情不多,所起作用不大,因此曹丕並不急著找他算賬,甚至還給他陞官,讓他麻痹大意,自己作死,曹丕這才抓住機會,一舉致其於死地。

八、邯鄲淳

邯鄲淳,字子叔,潁川郡人,三國時期有名的儒學家、書法家,博學多才,精通《倉頡篇》、《爾雅》、《許氏》(即《說文解字》)、《古今字指》等字經及蟲(蝌蚪文)、篆(大篆和小篆)等字體,《三國志·王朗傳》稱邯鄲淳為「儒宗」

邯鄲淳早年避亂於荊州,曹操南征荊州,邯鄲淳來投曹操,曹操以其博學多才,對他十分敬重。當時曹丕和曹植正在競爭嗣子,曹丕當了五官中郎將,建衙署招攬人才,曹植封為平原侯,侯府中也是英才濟濟。兩人都請求曹操將邯鄲淳安排到自己的部下。最後曹操決定安排邯鄲淳去侍奉曹植,可見此時曹操心裡的天平比較傾向於曹植。

邯鄲淳與曹植在府中高談闊論,非常欣賞曹植的才華,稱曹植為「天人」。他利用曹操接見的機會,向曹操推薦曹植。曹操凡是與人商量立嗣問題,都是非常機密的,但曹操與邯鄲淳談話的內容還是泄露給了曹丕,讓曹丕頗為不滿。

不過,邯鄲淳以儒生的身份向曹操推薦曹植,對曹操來說似乎缺乏說服力,所起的作用應該也不會很大。再加上邯鄲淳確實是難得的學術人才,曹丕並未與他過分為難。在曹丕即位後,以邯鄲淳為博士、給事中,都是很適合邯鄲淳施展才華的職位。邯鄲淳也自知曾得罪曹丕,於是作《投壺賦》千餘言,以取悅曹丕。

果然,曹丕對邯鄲淳的文章大加讚賞,並賜帛千匹。邯鄲淳最後活了九十多歲,直到曹芳正始年間,仍有書法作品《一字石經》傳世。這時,曹丕已死去二十多年了。

看來,只有活得久,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參考文獻

【西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0年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2000年版。

【清】錢儀吉:《三國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清】嚴可均:《全三國文》,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盧弼:《三國志集解》,中華書局2012年版。

作者簡介

賴正直,男,80後,南蠻,刑事法官,法學博士。原本愛讀史書,為稻粱謀選擇了法律專業。法學和史學其實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都重視證據,都是在利用殘缺的不完整信息拼接還原已經過去的事實真相,因而在寫文章時常常會有把歷史事件當作懸案來查的感覺。著有《機能主義刑法理論研究》、《毒品犯罪案件證據認定的理論與實務》等書。目前的小目標是寫一部歷史小說。

END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喜歡本文/作者,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南明聯合抗清,為什麼爽約?
街亭懸案,諸葛亮為何斬殺有勇有謀的馬謖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