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雙星隕落!先生千古,風範長存!

雙星隕落!先生千古,風範長存!

進入2019年以來,我國已經至少痛別8位「兩院院士」。其中,在2月22日一天之內,來自東南大學的孫偉院士、南京大學的王業寧院士兩位著名女科學家在南京逝世。

據南京大學官方公眾號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凝聚態物理學家和教育家、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業寧,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2月22日18時在寧逝世,享年93歲。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纖維與纖維混凝土技術研究所所長孫偉,於2019年2月22日在南京去世,享年84歲。

今天讓我們一起懷念她們……

王業寧院士:教書育人七十載,凝聚態物理寫輝煌

王業寧院士1926年10月14日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1945-1949年就讀於中央大學物理系。自1950年開始在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9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

1949年王業寧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身穿學士服的王業寧拍照留念

她首次創造性地把葛氏擺應用到新的領域,用它來研究相變機理。在金屬物理中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結論,這個結論早已經寫進了專業教科書,在國內它被稱為「王氏定律」。

整整10年之後,法國科學家德勞曼(Delorme)才獨立發現了這一定律,國際上稱之為「德勞曼定律」。鑒於這個定律是兩個人各自獨立發現的,後來國際上把「德勞曼定律」改為「王-德勞曼定律」。

「我沒有留過洋,不很聰明,但很勤奮。如果說我做一樣成一樣有什麼奧秘的話,那就是對待事業全身心投入和鍥而不捨的長期積累。」這是她對自己的評價。

王業寧在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實驗室指導學生做實驗

根據王業寧院士生前遺願,一切從簡,不舉行任何活動和儀式。

孫偉院士:一生專註用混凝土「詮釋」建築之生命

孫偉1935年11月生於山東省膠州市,1958年7月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後留校任教至今。

她長期從事土木工程材料領域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她和她的團隊,攻克種種技術難題,實現了傳統混凝土在力學性能上的飛躍,三峽工程、長江二橋、南京地鐵等工程建設的背後,都有他們的重要貢獻。

孫偉院士曾感慨:「我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用混凝土更好地『詮釋』建築之生命。這件看似枯燥的事,我琢磨了一輩子,可還是覺得意猶未盡。」

2019年以來,我們已痛別8位院士

加上剛剛逝世的王業寧院士和孫偉院士,進入2019年以來,我們已經痛別8位院士。

塗銘旌,我國著名材料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文理學院教授、學校發展戰略顧問、重慶文理學院名譽院長,於2019年1月1日在成都逝世,享年90歲。

高長青,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外籍院士,法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法國外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原副院長、少將、主任醫師、教授、專業技術一級、博士生導師,我國著名心血管外科專家,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1月8日15時5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

于敏,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和國防實力增強作出開創性貢獻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得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梁敬魁,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於2019年1月1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金國章,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於2019年1月2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2歲。

阮雪榆,我國冷擠壓技術的開拓者、著名的塑性成形與數字化製造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九三學社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2月3日14時52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6歲。

有人說

真的很遺憾

每次以這樣的方式認識這些國之脊樑

向為中國科研不懈努力的科學家們致敬

向院士們致敬

一路走好

來源:中國青年報(ID:zqbcyol)、南京大學、光明日報、科普中國,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物理 的精彩文章:

寒假裡,用一組漫畫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努力讀書
「我太累了,不想學習」開學把這15幅圖送給孩子,比任何說教都管用!

TAG:環球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