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曹開華:中國革命文化發展研究論綱

曹開華:中國革命文化發展研究論綱

1.什麼是「中國革命文化」?

中國革命文化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由中國共產黨人、革命先進分子和廣大人民群眾在實現民族獨立、求得人民解放的革命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豐富和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格的文化形態。中國革命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

革命文化從本質屬性上講,是中國共產黨的黨內政治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黨性和革命性的充分體現。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在長達28年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中,創造性地生成和發展了中國革命文化。從紅船到井岡山,從蘇區到長征,從延安到西柏坡,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區域,形成了以中國革命精神為核心的革命文化。中國革命文化一脈相承、薪火相傳、綿延不絕,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獨特的紅色基因和精神狀態,鑄就了黨內政治文化之魂。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指出:「我們的黨內政治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以革命文化為源頭、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體、充分體現中國共產黨黨性的文化。」加強中國革命文化發展研究及現代構建,是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凈化黨內政治生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固本培元之舉。

2.科學把握中國革命文化發展的歷史發展進程

在談到文化自信的三個重要基礎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清楚地表明,中國革命文化生成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成立時,成熟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中,豐富和發展於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

儘管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為反對外來侵略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如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但由於主客觀條件局限,始終沒有形成一種中華民族認同的革命文化形態,從而對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產生根本性的影響。隨著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催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並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革命實踐的基礎上進行了革命理論的創新,生成了融政治路線、革命志向、價值準則和群眾觀念於一體的中國共產黨人特有的文化:中國革命文化。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革命文化實現了從邊緣文化到主流文化、從區域文化到全國文化、從政黨文化到全民文化的嬗變。

中國革命文化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得到豐富和發展。革命文化,其基礎和條件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實踐,其主流是革命理論、革命制度、革命文藝和革命精神。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中國革命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和發展,主要體現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革命中,形成了極其豐富的革命精神,如雷鋒精神、大慶精神、焦裕祿精神等,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精神力量。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以革命的勇氣和信心,牢記「改革也是一場革命」的囑託,不斷探索國家發展道路,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不斷推進社會變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理論成果、改革開放精神、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表徵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形態。

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堅守初心、不負使命,牢記人民和民族重託,一刻也沒有停止「自我革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以勇於自我革命的氣魄、堅忍不拔的毅力推進改革;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氣,著力解決黨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新的革命征程上,中國共產黨通過自我革命,必將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實踐中再建勛功,也必將推動中國革命文化發展走向遙遠的未來。

3.中國革命文化發展的實踐主體

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軍隊和人民群眾,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以高度的革命自覺與自信,開展革命文化創造性實踐。從根本上說,革命文化來源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建設、組織建設、革命鬥爭和根據地建設等的偉大實踐,其形成與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指引著人類改造世界的行動。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堅定地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作為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在革命實踐中孕育、形成、發展,中國革命文化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始終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具體實際相結合,中國革命文化的核心要素都秉承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

4.中國革命文化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革命奮鬥28年來,中國共產黨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以民族精神為動力,以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目標,對外反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捍衛祖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對內反對封建統治者和買辦官僚資本,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譜寫了民族奮進的新篇章,也造就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一種首創性、原創性的文化形態,是根植於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沃土,又融合革命戰爭的時代特徵、共產黨人的革命風格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寶貴精神財富。

5.中國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文化成果

從中國革命文化發展條件來看,其內涵屬性內在體現了其賴以生成的新的文化力量、社會歷史條件與中國革命鬥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特點,是中國共產黨的黨性、革命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文化成果。它以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革命理想、先進的革命理論、科學的革命綱領、正確的革命路線和偉大的革命精神為載體。

6.中國革命文化發展問題的研究

近年來,在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上,立足中國革命文化發展問題,國內理論界、學術界結合學習、宣傳、貫徹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革命文化的重要論述,對中國革命文化的內涵與形式、形成與發展、價值與功能等進行了比較系統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對中國革命文化發展問題還有較大拓展和研究的領域和空間,如現有研究中對「革命文化」「紅色文化」「紅色資源」「紅色基因」等相關概念之間的聯繫和區別缺乏必要的甄別,對中國革命文化演進的條件和動力還需進一步界定,對中國革命文化的時代價值和實踐路徑進行深度的挖掘,對中國革命文化發展機理的系統研究等還需從理論深度上進一步研究。這是擺在理論界和學術界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

7.中國革命文化發展的根本動力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發展的動力來自於人類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價值追求。中國革命文化的發展同樣也需要以價值理念為先導。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其根本價值理念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先決條件就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其實現的唯一方式就是革命鬥爭,在革命勝利的基礎上建設中華民族自己的家園。正是實現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根本價值理念,推動著共產黨人努力尋找科學的理論來武裝自己,努力探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努力為實現革命的目標而英勇鬥爭,努力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而艱苦奮鬥,從而推動著中國革命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

8.中國革命文化發展的主題與主線

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發展的主題是實現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主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生成和發展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密不可分。中國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主動適應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而生成發展,主動吸收區域文化而培育演變,主動適應社會變革而革新升華,它貫穿於黨的建設的始終,貫穿於黨堅持實事求是、反「左」反「右」的鬥爭,貫穿於黨淬鍊自身壯大成熟、擔當革命使命、領導和推動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這體現了黨的自身建設與培育革命文化的邏輯統一;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革命文化創造、革命精神培育、革命鬥爭實踐的內在契合與本質聯繫,是中國革命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

9.中國革命文化的特徵

中國革命文化具有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品格的一般特徵,又具有獨特的發展特色和理論品格。中國革命文化從誕生起,歷經了「開天闢地」「驚天動地」「改天換地」的歷程,充分展現了其實踐性與革命性的統一,科學性與包容性的統一,多樣性與升華性的統一,時代性與創新性的統一的發展特色。其精神實質充分體現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理想品格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升華。

10.中國革命文化具有重要歷史地位

中國共產黨源於責任,忠於使命,立於精神,興於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中國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支柱。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革命文化在革命戰爭年代對於傳播共產黨人的政治信念、積聚中國革命的磅礴力量、豐富黨的思想理論寶庫、支撐著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鬥的歷史作用,凸顯了中國革命文化在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歷史地位。

11.中國革命文化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核和標識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新時代,大力弘揚中國革命文化,探索中國革命文化發展路徑,對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人們的政治價值認同,引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加強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進步發揮著重要的時代價值。

革命文化是培養政治價值認同的重要基礎。新時代政治價值認同,就是堅持和認同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為最本質特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體包含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認同和黨與政府治國理政舉措的認同。革命文化蘊含的絕對服從的政治自覺與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識等先進的政治文化理念與當代政治價值追求高度契合,是培養政治價值認同的前提和基礎。

革命文化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根本引領。革命文化在黨帶領人民進行偉大鬥爭中孕育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優質基因,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根基。進入新時代,中國革命文化是激勵中國人民接續奮鬥、開拓進取的強大精神支柱。弘揚革命文化,重溫革命精神,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凝聚力,厚實人們的精神文化底蘊,使我們更加從容地應對歷史虛無主義和西方思潮的挑戰,從而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健康發展。革命文化的優良傳統與新的時代結合,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呈現出更加鮮明的中國特色。大力弘揚革命文化,增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覺,對於回答時代新課題、回應發展新需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增強「四個自信」,不斷鑄造「中國精神」具有重大理論與現實意義。

革命文化是實現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誕生於血與火的革命歲月,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書寫的紅色篇章,它秉持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承載了黨和人民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時代訴求和革命行動,傳承和升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底蘊,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是中國價值的重要導向。

革命文化是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理念支撐。革命文化是以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為基礎塑造出來的,是通過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而體現出來的,是靠共產黨人的奮鬥和犧牲而創新發展的。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當前,我們黨要經受住「四大考驗」和避免「四大危險」,就要不斷進行自我革命,從革命文化中提取教育資源,加強黨的思想、作風、組織、紀律、制度和廉政建設,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打造堅強的領導核心,就一定能完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革命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對一個民族而言,文化是其發展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革命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革命文化能夠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革命文化中所蘊含的理想信念是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柱,革命精神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前提,愛國主義是實現民族復興的情感動力。通過革命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不斷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和文化競爭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添力量。

12.傳承和弘揚中國革命文化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革命文化的重要論述,闡明了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的鮮明立場,指出了中華文化發展的模式,為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也為新時代背景下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遵循和實踐指引。

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習近平同志強調:「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要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革命文化的邏輯關聯與創新發展,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開展革命文化的研究,探索新時代條件下革命文化弘揚與傳播的路徑。

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必須與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相融合。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是黨的一以貫之的政治態度。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把握新的歷史方位,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我們党進行自我革命、自我建設的重要舉措。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朝著縱深化方向發展,必須在思想上以強化黨的政治建設為首,在實踐上以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結合為重點,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增強黨的執政本領,這與中國革命文化有著天然的一致性。革命文化中蘊涵的馬克思主義原則、立場、方法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革命文化中的經驗與教訓為黨的制度建設提供了歷史借鑒,革命文化中的革命先輩英雄事迹為黨員的先進性教育提供了學習標杆,革命文化中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為黨員教育提供了實踐標準,革命文化中的艱苦奮鬥、敢闖新路的革命精神為提升黨的理論創新能力提供了不竭動力。因此,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要融入到黨的建設偉大工程中去,在傳承中弘揚,在弘揚中創新,在創新中推動,使兩者相益得彰。

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必須貫穿國民教育的全過程。革命文化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教育是宣傳思想工作的永恆主題,它關係到每個公民的價值取向。人不學,不知義;學不深,不生情。應該把中國革命文化教育有機融入教育教學各環節,從小抓起,從教育入手,要貫穿於國民教育的全過程,時時處處受到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感染,從而產生對中國革命文化的情感認同與價值認同。

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必須具有國際視野。中國革命文化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奠基,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文化成果。對世界而言,中國革命文化豐富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文化,對人類文化發展進步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也為世界人民追求自身解放提供了重要的指引。中國革命文化的國際傳播,有助於提升國家新形象,提升國際話語權。然而,由於在意識形態方面存在的差異,國外有些學者在對中國革命文化的理解方面存在著觀念上的偏差,甚至誤解和曲解。他們並沒有正確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實質,而是帶有階級偏見或有意為之。這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現實的問題,如何讓中國革命文化走出去?如何讓中國革命文化得到世界人民的認同?

13.切實加強中國革命文化的國際傳播

筆者認為,中國革命文化的國際傳播應該堅持如下基本思路:

一是以講好中國革命故事為切入點,增強中國革命文化的吸引力。中國革命的勝利在世界上創造了一個奇蹟,也書寫了許多傳奇故事。當前在世界上關於中國革命故事的著作主要有:美國記者斯諾的《西行漫記》(又名《紅星照耀中國》)、美國著名作家和記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長征:聞所未聞的故事》、英國記者林邁可《抗戰中的紅色根據地》、美國學者白修德《中國的驚雷》等等,而由中國人自己書寫的革命文化作品影響力卻相當有限。為此,需要組織相關研究力量,推出革命文化作品,講好中國革命故事,讓世界人民從中國革命故事中加深對中國革命文化的解讀,了解中國革命文化的獨特創造、中國革命文化的獨特貢獻和中國社會制度的獨特優勢,從厚重的革命文化積澱中學習中國經驗。

二是以宣揚中國革命精神為聯接點,彰顯中國革命文化的獨特魅力。文化的魅力在於共享性,文化不僅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創造,更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中國革命文化既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懈奮鬥的真實映照,其展現出來的堅定信念、頑強拼搏、艱苦奮鬥、不怕犧牲、勇於創新等革命精神,以及對真理、自由、平等、幸福不懈追求的人文精神與價值理念也是世界人民的價值追求,是促使不同民族的人民推動國家與社會發展的獨特力量。弘揚中國革命精神,可以使中國革命文化走上世界舞台,贏得到世界人民的認可和歡迎,並從中國革命文化獨特內涵中領悟中國精神。

三是以闡明中國革命道路為落腳點,凸顯中國革命文化的影響力。中國革命道路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努力開創出來的,並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不斷探索和完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發展道路,使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飛躍,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道路為各國擺脫貧窮落後、走向繁榮富強提供了最生動借鑒,為世界各國人民在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中貢獻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通過弘揚中國革命文化,讓世界人民從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發展進程中認識中國道路。

(作者系江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原標題:中國革命文化發展研究論綱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李想 排版編輯:李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廖秉宜 周璇:城市品牌新媒體傳播的路徑與策略
陳定家:「IP」與「審美」孰輕孰重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