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南亞戰略迎來「拐點」?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日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國情咨文中再次表明要結束阿富汗戰爭——
美國南亞戰略迎來「拐點」?
陳航輝 朱春來
2月11日,美國代理國防部長帕特·沙納漢突訪阿富汗。沙納漢此行正值美國與塔利班和談進程「取得重大進展」之際,目的是實地考察阿富汗戰局,為特朗普總統決策提出建議。雖然沙納漢一再強調,國防部沒有收到從阿富汗撤軍的命令,但種種跡象表明美國南亞戰略可能很快「變臉」。日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國情咨文中再次表明要結束阿富汗戰爭。
難以打破的僵局
2017年1月,特朗普宣誓成為美國第45任總統。甫一上任,如何結束阿富汗戰爭的難題便擺在其面前。當時,阿富汗戰局正以自由落體般的速度惡化,「帝國墳墓」的預言似乎正在應驗。在付出2400條生命和7500多億美元的巨大代價後,美軍驚訝地發現阿富汗戰爭正朝著失控的方向快速發展。
一方面,美軍的敵人越打越多。2001年10月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之初,美軍的敵人是「基地組織」及其庇護者塔利班政權。10多年後,美軍的作戰對手不僅僅是「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武裝,還包括「伊斯蘭國」組織阿富汗分支、巴基斯坦哈卡尼網路等近20個恐怖組織。另一方面,作為主要作戰對手的塔利班越打越強。據美國政府任命的阿富汗重建特別檢察長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月塔利班武裝的規模近6萬人,不僅創建了自己的特種部隊,還能夠同時在多個方向發起較大規模進攻,塔利班控制、影響或爭奪的地區占阿富汗國土面積的近40%。
面對軍方口中的戰略「僵局」,特朗普在上台之初曾打算快刀斬亂麻,迅速從阿富汗撤軍。但在時任國防部長馬蒂斯、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等軍方將領的遊說下,特朗普同意暫緩撤軍,並於2017年8月出台了旨在破解阿富汗困局的南亞戰略。南亞戰略包括四大戰略支柱——增兵;提升阿政府自主防務能力;擴大統一戰線;推動阿政府與塔利班和解。該戰略的核心思想是以退為進,首先在軍事上打破僵局,協助阿政府軍在2年內控制80%的人口,佔據有利位置後再與塔利班和談。
在新戰略指導下,美國一方面向阿富汗增兵3500多人,大幅增加空襲強度,並加強美軍顧問對阿安全部隊的戰術指導;另一方面,要求北約盟友加大支持,向巴基斯坦施壓,鼓勵印度發揮更大作用,意圖強化統一戰線。
然而,過去1年多,阿富汗戰局出乎美國意料,塔利班的攻勢不減反增。去年11月,在阿富汗東部加茲尼省的一次戰鬥中,塔利班重創一個50人的阿政府軍特戰連,甚至駐阿美軍司令斯科特·米勒都險些遇刺身亡!據阿富汗重建特別檢察長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今年1月,阿政府軍控制或影響的國土面積縮減到54%,而塔利班控制、影響或爭奪的國土面積則增至46%。
失衡的戰爭天平
面對南亞戰略未能奏效的既成事實,2018年10月以來,特朗普政府明顯加快了與塔利班的和談進程。去年12月,特朗普突然宣布將從阿富汗撤回一半的兵力。此後,美國阿富汗問題特使扎爾梅·哈利勒扎德展開穿梭外交,與塔利班高層密集會談,並於今年1月26日宣布談判取得「重大進展」。特朗普政府之所以急於推動和談,根本原因在於阿富汗戰爭的天平已經難以逆轉地向塔利班傾斜,美軍打不贏已成定局。
美國失去了戰爭銳勢。「兵貴速,不貴久」。縱觀人類戰爭史,久拖不決的戰爭一直是大國的噩夢。如今,阿富汗戰爭已經進入第18個年頭,成為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而即將部署到阿富汗的美軍官兵中包括「9·11」恐怖襲擊後出生的美國青年,這意味著阿富汗戰爭正成為「兩代人的戰爭」。看不到勝利希望的長年作戰,既令美軍官兵感到疲憊與失望,也使美國社會感到厭倦與不滿。
美軍和阿政府軍喪失了戰爭主動權。2014年底,美軍宣布結束在阿富汗的作戰任務,塔利班面臨的作戰壓力大大減小,實力迅速恢復。僅僅1年後,塔利班就發起了戰略反攻。過去2年,塔利班逐步掌握了戰爭主動權,幾乎每天都對阿安全部隊發動襲擊,美軍和阿政府軍基本上處於被動接招狀態,傷亡人數居高不下,部隊士氣持續低落。
美國不具備有利戰略環境。國內方面,美國新國家安全戰略的主旨是贏得大國競爭,而阿富汗戰爭猶如一個黑洞,大量消耗著美國國防資源,與美軍備戰大國高端戰爭的主線背道而馳。國際上,阿富汗主要鄰國均對美軍的軍事存在心存疑慮,北約盟友也早已心猿意馬,阿富汗戰爭已經成為一場不受歡迎的戰爭。更糟糕的是,阿富汗戰爭拖得越久,人們對美國撤軍的預期就越高,美軍的處境就越不利。
可能的撤軍方案
「如果打不贏,那就宣布勝利,然後打道回府。」前美國參議員喬治·艾肯的觀點,正越來越多地得到白宮官員、美國軍方和智庫學者的認可。儘管美國參議院於今年1月31日通過專項法案反對從敘利亞和阿富汗撤軍,但大部分參議員只是擔心撤軍速度太快導致滿盤皆輸。而且,特朗普政府在今年春季做出撤軍決定的可能性很大。2月15日,駐阿美軍司令米勒宣布,為提高效率、節約資源,駐阿美軍規模將削減1000多人,此舉可能是為下一步大規模撤軍探路。
然而,結束戰爭有時比發動戰爭更難。早在2011年,奧巴馬政府就曾試圖與塔利班和談,並計劃於2016年底完成撤軍計劃,但因風險大、阻力多,最終未能如願。伊拉克戰爭的經驗教訓也表明,美軍不能「奪門而逃」,否則撤離後出現的權力真空將很快被恐怖分子利用。阿富汗嚴峻的反恐形勢以及塔利班與「基地組織」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決定了美國只能分階段有限撤軍,以確保撤軍但不出局。
當前,美軍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包括「自由哨兵」行動和「堅定支援」行動。前者屬於反恐行動,旨在打擊阿富汗境內的恐怖組織,由大約2100名特戰人員遂行;後者屬於安全援助行動,負責訓練、指導和裝備阿安全部隊,由近1萬名美軍官兵遂行。一旦與塔利班達成和平協議,美軍將結束「堅定支援」行動,撤回大部分駐阿美軍;同時繼續開展「自由哨兵」行動,保持對恐怖組織的高壓態勢,並監督塔利班對和平協議的執行情況。
為緩解撤軍帶來的人力需求壓力,美軍可能增加僱傭地方武裝安保人員從事作戰與訓練指導崗位。目前,駐阿美軍共僱傭了29389名承包商,包括2847名武裝安保人員。自特朗普上台以來,武裝安保人員的人數增加了65%,未來該數字可能會進一步攀升。
數據來源:美國阿富汗重建特別檢察長網站
本版製圖:梁晨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