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沖泡時,常忽視的八大細節,從茶具選擇到出水時間,漏了誰!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世間萬物都講究循序有度,沖泡白茶也一樣。
通常沖泡茶葉時,本身講究品茶的人,會從茶具開始就仔細挑選,再到後續的水質,煮水,都極為講究。
這一系列的過程,雖看似漫長繁瑣,但所得白茶香味四溢,湯色清澈亮麗,口感純真自然。
而,有些人對喝茶倒是不甚講究,嘴中無味時,就直接抓上一捧茶,放在白瓷蓋碗中,悶一會,倒出,一喝一杯,一泡就是一天。
這般喝法,於白茶來說,會大大降低口感和香味,導致香味彌散,湯色渾濁,口感苦澀,毫無甘甜滋味。
白茶,以清雅純真示人,與那待在谷底十六年的小龍女至真至純,心如水晶的氣質十分符合。
若是,以正確的沖泡方式待之,它必然也會如小龍女待楊過一般奉獻出畢生的滋味香氣,博君一笑。
若是,以那等粗俗的沖泡方式待之,白茶便會香銷魂斷,風韻全無,與受了冰魄毒針經脈浸入劇毒的小龍女一般,品之,毫無自然鮮甜之味,觀之,也沒了那股活力之氣。
因此,在沖泡白茶時,各位茶友還需要注意以下沖泡時的細節,才能品到白茶清純若仙般的滋味。
《2》
一、茶具的挑選
沖泡白茶時,最佳的沖泡茶具莫過於110毫升的白瓷蓋碗。
如今市面上的蓋碗大致分為:白瓷蓋碗、汝瓷蓋碗、玻璃蓋碗、鈞瓷蓋碗等,
其中白瓷蓋碗顏色純潔乾淨,極為便捷直接的就可觀察其中的湯色,平日里在家中用來泡茶觀色,是為極好。
白瓷蓋碗,其上必然附著著一層釉,當製作出來時,會有半透明的特徵,輕輕敲打有清脆悅耳的聲音出現,像是微風吹動的風鈴聲。
最為重要的一點在於,使用白瓷蓋碗泡茶,其特有的材質搭配上白色的釉料,保證了蓋香凝聚在蓋碗體內,根本不必擔心蓋碗將白茶那高昂的香味吸收。
而且,每一衝下來,都會有茶香縈繞在蓋子上,十分容易掛香,揭開蓋子,還可清晰的看到碗內湯色的變化和葉底的舒展程度。
一泡一泡的衝下來,可享受白茶帶來的不同的香味和口感,而且極為正宗,純真。
二、用水的挑選
在陸羽《茶經》中寫到:「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可見,山泉水,其中礦物質多,水質清冽甘甜,是泡白茶之上選。
若是有條件,有時間的茶友,閑來無事,可去往茶山,自己挑桶去泉邊打水,用泉水沖泡白茶,可一品其中清甜甘和滋味。
倘若,沒有獲取山泉水的條件,用質量有保障的礦泉水、純凈水、蒸餾水皆可,切不可用自來水。
自來水中含有氯化物等物質,會影響白茶的口感和香味,使茶湯澀味加重,香味不純。
還有些茶友,頗具風花雪月之心,想如古人一般收集雨水,臘雪來泡茶,一享詩情畫意之美。
但,現今環境不如古代,這雪水、雨水中含有太多說不清的雜質,實非泡茶良選。
總之,泡白茶最好選用山泉水,有質量保證的純凈水、礦泉水、蒸餾水等次之。
三、投茶適量
110毫升的白瓷蓋碗搭配5克白茶足矣。
上文中提到,茶具當選110毫升的白瓷蓋碗,再加上5克白茶,這是沖泡白茶時的黃金搭配。
若是想品嘗到最為純真的白茶風味,這5克投茶量務必要精準,切記不可過多也不可過少。
這裡就要求各位買上一把小電子秤,將克數精確到0.1克為佳。
在稱重時,一定不要忘了去皮清零,只稱白茶干茶的克數即可。
有些茶友,在沖泡白毫銀針這般看似較小的茶葉時,擔心口味過淡,常會多放一些。
殊不知,只要是品質好的白茶,不論是何品種,其中的口感香味都不會寡淡無味,而且極為耐泡。
因此,各位茶友泡茶時110毫升的蓋碗投茶量控制在5克,便好。
四、沸水沖泡
沖泡白茶時,無論是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都需用100℃的沸水沖泡。(不考慮壓強問題)
常有茶友說白毫銀針、白牡丹看著極為嬌嫩,貿然用沸水沖泡,會燙壞其中內質。
純屬無稽之談!
白毫銀針雖看著嬌柔小巧,但其中有七層芽殼,一層套著一層,如俄羅斯套娃一般,而且,每一層上都密披白毫,其中蘊含的內質是白茶種類中最為豐富的。
若是不用沸水沖泡,那豐富的營養物質豈不封存在其中,無法沖泡那層屏障,湯感就會顯得單薄。
白牡丹,其中蘊含了豐富的茶氨酸以及芳香脛等物質,只有在沸水的激發下才能不停的釋放出其中的花香,口感才會瑩潤。
壽眉,梗大葉粗,經歷的採摘時間較長,含有豐富的果膠物質,尤其是秋壽眉,葉片上還會附著一層蠟質層,如天然屏障一般,若是不用沸水沖泡,何以嘗得那稠滑的湯感,甜蜜的香味。
由此可見,沖泡白茶必須用100℃的沸水,最為妥當。
五、保證快出水
出水時間最好控制在5秒以內,否則會影響後續茶湯的味道,其中前五沖保證快出水,之後可根據茶湯濃度適當調整坐杯時間。
白茶,其製作工藝特殊,不炒不揉,保留了最為自然本質的物質在芽葉中,如:帶來鮮爽滋味的茶氨酸,使茶湯帶有苦澀滋味的咖啡鹼和茶多酚,以及大量的活性酶等營養物質。
而且長於高山上的白茶,由於生長環境極為優異,有滋潤的雲霧,富有養分的土壤,適宜的溫度,所含有的營養物質更加豐富,尤其是茶氨酸的含量極高。
即便是快出水,茶湯中的香味和湯感也會極為豐富潤滑,若是延緩了出水時間,茶葉與沸水長時間接觸其中的咖啡鹼與茶多酚就會過多的釋放,影響後續的湯感和滋味。
因此,在出湯時一定要快速,否則其中的苦澀滋味就會慢慢溢出,本就清新鮮爽的白茶就會變的苦澀,無甚茶味可言。
後續若是茶湯的滋味稍微淡了些可根據茶湯的濃度,以及自己的口感喜好稍微延緩坐杯時間。
六、沖泡手勢要正確
用三根手指那捏蓋碗,是最普遍的一種拿蓋碗的手法。
將拇指和中指分別按在兩邊碗沿上,食指按在蓋鈕上,無名指和小指彎曲並在中指邊上,不於蓋碗接觸。
這種手勢能夠平穩地將蓋碗拿起放下,免得燙手。
待到大部分湯水都倒出之後,手腕處輕輕翻轉過來,將剩餘的茶湯盡數倒出,不留湯水在碗底。
這樣的手勢,一來保證的安全性不會燙手,二來,也可將茶湯徹底的出盡,保證茶湯的風味。
但,在沖泡時,一些新手常常會將食指扣在蓋碗的蓋鈕上,殊不知,這個凹陷處是碗蓋最薄的地方,同時也是大量熱氣聚集的地方,很容易燙傷手指。
所以,關於沖泡的手勢,各位茶友一定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多加練習才好。
七、控制碗沿開口的大小
嚴格控制碗蓋與碗口的距離,不宜太大也不宜過小。
白茶中,銀針牡丹芽葉看著頗為嬌嫩小巧,在出湯時若是碗口過大還會降其中的芽葉過多倒出在公道杯中,還需及時將其取出,若不然,倒出的葉片會長時間在湯水中浸泡,極易造成湯味的苦澀,口感的潤滑度降低。
春秋壽眉,梗大葉出,若是將碗口開的過小,茶湯溢出時間就會過長,其中的茶葉長時間與沸水接觸造成茶湯滋味苦澀。
而且,碗口大小的程度與出湯時間關係極為密切,若是想保住快出湯又不會傾倒出芽葉在杯中,一定要控制好碗蓋與碗口之間的距離。
八、留根法是否可取
沖泡白茶時,除非用玻璃杯泡茶,否則不要使用留根法。
用白瓷蓋碗沖泡時,最好將其中的茶湯全部倒盡,不要有殘留在其中。
白瓷蓋碗中,最後幾滴茶湯可謂是每一泡的精華,若是不盡數倒出,前一泡的濃度不夠,喝起來不盡興,後一泡又會過於濃郁,少了一些鮮爽之感。
而玻璃杯的容量較大,茶友嗎在喝茶時一定不會一口喝完,定會留一些在其中,在茶湯殘留在杯中時,其中的物質在不斷的釋放出來,茶湯的滋味聚會更加濃郁,這時若是直接喝,口感極為不適,澀感會增加。
在這殘留的基礎上,再加上一些沸水,繼續沖泡,茶湯的滋味反而柔和了許多,沸水與濃郁的茶湯中和之後的口感,滋味更加舒適,不至於使茶湯過於苦澀,也能更快的平常其圓潤的口感。
若是煮茶,就另當別論了,若是想更加詳細的了解關於煮茶時是否留根,各位可移步至小陳茶事翻閱相關文章。
《3》
泡一款好茶,不是只有投茶,出水這些簡單的手法問題,還需注意一些泡茶的細節方式。
上文中所提到的八個問題都是茶友們在品茶時,日常會忽略的細節。
俗話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些看似細小的問題倘若沒有解決,泡出的茶湯或多或少都與其本真滋味不同。
白茶,有白毫銀針之清雅淡泊之感,有白牡丹傾國傾城之香,有壽眉稠和潤滑之韻,若是因為沖泡時稍顯隨性而壞了一杯好茶的滋味,豈不遺憾?
每個人泡出來的茶香茶味都是屬於自己的,若想給自己一個極美的感受,還需各位注意沖泡時的細節。
眾生三千,以茶為媒。
解讀一款白茶,還需得體的沖泡手法,才好。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判斷武夷岩茶大紅袍、水仙、肉桂的好壞,有什麼標準?
※喝白茶餅,你還在為撬餅煩惱嗎?那收好這篇撬餅攻略!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