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最強青年:24歲做丞相,封萬戶侯,成第一開國功臣
東漢最強青年:24歲做丞相,封萬戶侯,成第一開國功臣
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武藝高強者數不勝數,才情出眾者比比皆是,更不乏年紀輕輕便已功名加身的人,今天說到的這位就是雲台將二十八將中排名第一位的鄧禹。後世說起他在二十八將中的排名,頗有微詞,覺得他帶兵打仗算不得名將,為何將其封在榜首?我們走入他的一生,一起來探尋一下其中的緣由吧。
少時在長安從師學習的鄧禹,13歲便能誦讀詩篇,而也就是此時與遊學京師的劉秀結下了不解之緣。之後劉秀起兵時,鄧禹便義無反顧地追隨他、支持他,劉秀自是無比感激,再加之之前二人的關係,知根知底,便更是信任有加。鄧禹「既定河北,平復關中」,為劉秀建立東漢獻策獻力,有不可磨滅的功績,可謂功勞卓著。但鄧禹也不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神話,可能出謀劃策是一把好手。
親率兵打仗並不是他的拿手項目,在關中和赤眉軍的交戰,也可謂一波多折,終是憑藉著馮異的計謀才「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替鄧禹平定了關中,鄧禹只率領著24騎逃回宜陽,因覺得有失重託,將大司徒印和侯爵印上繳歸還。但劉秀知人善用,他深知鄧禹的長處在謀略而非親征,依舊委以重任。公元37年,天下太平安定,劉秀封鄧禹為高密侯,又封其弟鄧寬為明親侯。
鄧禹能穩坐二十八將第一的位置與他高尚的人品也是分不開的。天下太平建國之後,難免會有些肱股之臣居功自傲,開始有了腐化墮落的小心思,比如「度田事件」就牽涉了多位二十八將中的人,但鄧禹卻與眾不同,他的淡泊名利的思想和行為深得劉秀的賞識,也為後世所傳頌。除此以外,待人敦厚,孝順父母也是貼在鄧禹身上的值得後世學習歌頌的標籤。
鄧禹有十三個兒子,沒有一個因父親的高位而成為紈絝子弟,相反,鄧禹常常教導他們不要追逐高官名利,苟活於浮世之中,而是讓他們每人踏踏實實掌握一門技能,以便安身立命,養家糊口。有了父親的言傳身教,鄧禹的兒子後來多有所成就,《後漢書》記載的有五人:長子:鄧震,高密侯;次子:鄧襲,昌安侯;三子:鄧珍:夷安侯;六子:鄧訓,護羌校尉,平壽侯,謚號敬侯;少子:鄧鴻,度遼將軍,行車騎將軍,真可謂教子有方。
直到劉秀的兒子劉庄即位後,因鄧禹是先帝的開國元勛,有功之臣,且一生淡泊名利,受先帝敬重,便拜為太傅,他生病時,劉庄還多次前往探望。公元58年,也就是漢光武帝去世的第二年,鄧禹也為他的一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謚曰元侯。縱觀鄧禹的一生,他是幸運的,遇到了漢光武帝劉秀這樣識他懂他的伯樂,也慶幸漢光武帝是位寬容開明的君主。
鄧禹起初的忠心追隨,給予了劉秀信心與勇氣,又在後期的出謀劃策助他完成建國大業,所以,此二者可以說是互相成就了彼此吧。而鄧禹自身的潔身自好的高尚品格,也為他贏得了世世代代的稱頌,沒有令自己行差踏錯地走向晚節不保之路。所以,年輕時的功績需要有一個識自己、賞自己、懂自己的人互相成就方可鑄就,那麼,年邁功成身退之後的選擇才是一道需要用心用智慧好好去完成的一道選擇題,對則流芳百世,錯則遺臭萬年。
※上學時為何老師只讓背誦《滕王閣序》,卻不講「滕王」是誰?
※鬼谷子識人術:一個人,如果有這4大特徵,萬萬不可深交!
TAG:帶著夢想去旅行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