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莫迷戀打卡,打卡打不出未來!

莫迷戀打卡,打卡打不出未來!

點擊「一刻talks」,選擇「設為星標」

導讀:很多人以為只要堅持「每天打卡」,就一定能養成一個習慣,做成一件事!事實上,結果可能正好相反,不明就理的打卡不僅無法讓行動持續,還可能打掉原有的寶貴動力……

時下,學習成長蔚然成風。

不管是在家的、在校的、在班的,都在抓緊一切時間提升自己。

為了實現目標,圈內圈外興起了一股打卡風,由此也帶來了另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早起打卡團、健身打卡團、跑步打卡團、閱讀打卡團、外語打卡團……只要能想得到的,都能找到一個打卡陣營。

這似乎是一個不錯的辦法: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日拱一卒打個卡,既能看到努力的軌跡,又能增強行動的信心。

而且把大目標平攤到每天,看上去既輕鬆又無痛,成功似乎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這對普通大眾來說,簡直就是救命稻草。

然而,總有哪裡讓人感到不對勁。

比如這位「*健」同學就有這樣的困惑,他在諮詢時表示:

自己為了學習,建立了5個每日打卡,天天堅持,但是,如果某個打卡一旦中斷了,就想把它扔一邊,不願再繼續了。

是他太貪心了?

還是有完美情結?

都不是!

事實上,這種現象背後包含著一個很隱蔽的心理機制,每個人幾乎都會受其影響,只是自己意識不到而已。

不信的話,你可以關注一下朋友圈的事實。

雖然信眾們每天打卡打得很歡,但最終學有所成的,終是寥寥無幾。

對大多數人來說,打卡只是一場充滿雞血的歡娛盛筵,無需多日,他們就會出現在另一輪新的打卡中,或是乾脆偷偷地就消失了……

如果你知道那並不是救命稻草,你還會奮不顧身地去抓住它嗎?

當然,這樣說肯定會讓很多正在打卡的人不高興,但先別生氣,請繼續往下看。

我會給出清晰合理的解釋,並提出更好的辦法。

事實上,我並不反對打卡,只是有幾種情況我們必須學會區分。

動機轉移,動力扭曲

微信運動大家都用過,這個功能可以讓自己每天的行走步數顯示在朋友圈的排行榜上。

這不排名不要緊,一排名,有些事就變了。

不管之前愛不愛運動,人們都開始衝進大街小巷、公園碼頭,甩開膀子走了起來,無論颳風下雨都抵擋不住他們的熱情。

這乍一看是好事啊,每天排名激勵了人們的運動熱情,既健身又社交,多好啊?

但問題就出在這裡。

因為從排名開始的那一刻,人們的運動動機就不知不覺地發生了轉移:

原先是純粹為了身體健康,享受運動本身的美好。

現在,卻是不自覺地為了自己的成績在排行榜上更好看些,甚至有人還專門為此去買設備或軟體「刷」步數……

雖然,很多在意排名的人仍然享受運動,但動機轉移也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打卡活動也是如此。

一開始,人們的行動動機全都出於學習成長本身。

只要想到自己今後能夠輕鬆早起享受美好時光,鍛煉塑身擁有美好身材,饑渴閱讀成為博識智者,就頓時信心滿滿,動力十足。

此時的打卡,看上去更像是錦上添花,因為即使不用任何意志力也能持續行動。

雖然還看不出任何端倪,但打卡一旦開始,任務心態其實已經錨下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熱情消退、動機減弱,學習成長的難度也逐漸增大,人們不得不依靠更多的意志力去堅持。

等到意志力也難以為繼時,又該怎麼辦呢?

直接放棄?

那不等於告訴大家自己不行嗎?多打臉啊!

為了不陷入痛苦,我們的大腦會開啟自我保護,在舉步維艱的時候主動調整認知,給自己找一個借口:

「學習很難,但打卡並不難啊?只要我們完成打卡,不就代表任務已經完成了嗎?」

「既然打卡就能代表完成,那為什麼不選這個輕鬆的,而非得選那個難的呢?」

這就是大腦「解釋系統」的邏輯,雖然很荒謬,但強大的天性會「迫使」理性這樣去解釋,而有的人還真接受了。

於是有人去淘寶購買刷步神器,坐在家中就可以讓自己名列前茅;有人早上五點用鬧鐘醒來就為在群里打個卡,然後倒頭繼續睡;有人翻開書,只為拍張照,然後發到朋友圈,以示自己今天已經讀過書了……

這些怪象雖然有些極端,只是少數行為,但大多數人在意志力枯竭的情況下,都會為了完成打卡任務而不自覺地降低標準。

此時,做多做少、做好做壞已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完成打卡,讓任務看起來還是完整的。

人們堅持的動機,就這樣不知不覺地從學習本身轉移到了任務完成,由內在需求轉移到了外在形式。

「*健」同學正是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學習動機已經轉移,所以很疑惑為什麼一旦學習中斷了就不願再撿起來。

因為,他最關心的已經是如何讓打卡保持完整,而不是讓學習保持完整了。

事實上,對於學習本身來說,偶爾中斷又有什麼關係呢?

一些「中毒」更深的人,不僅學習的動機轉移了,甚至連學習的目標也轉移了。

他們起初還記得做一件的事意義,比如知道學英語是為了讓自己能夠與外國人流利地交流,但時間一長,目標就被簡化成了每天背20個單詞。

於是每天只是機械地去完成、打勾,卻忘了所學為何,從此陷入為學而學的境地。

認知閉合,效能降低

單純地依賴打卡,不僅會轉移行動的動機,還會降低行動的效能。

這源自於另一個重要的心理機制——「認知閉合需求」。

所謂認知閉合需求,就是指當人們面對一個模糊的問題時,給問題找一個明確答案的慾望。

比如,古代人不知道為什麼下雨,下雨這個問題沒有閉合,就讓人很難受。

所以古人就用雷公、電母、龍王解釋下雨的原因,雖然沒什麼根據,但滿足了認知閉合需求。

擴展到行為上也是一樣的:

一件事若遲遲沒有完成,心裡就會總是記掛,並期早點結束,而一旦完成了,做這件事的動機就會立即趨向於零。

比如Boss給你交待了一件事,在完成之前,你總會對這件事念念不忘,腦子裡都是這件事零零散散的細節,但是只要Boss說OK,這件事就結束了。

任務一旦閉合,大腦就會清理原先被佔用的記憶空間,那件事就會很快退出視線,行動的動機也就消失了。

我們有這種心理,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喜歡追求確定性,不喜歡未知或不確定的特性。

而打卡活動卻是自帶任務心態的,人們每打一次卡,都要面臨一次任務閉合需求。

這在開始並無大礙,但動機一旦轉移,人們的心理就會發生變化。

比如你每天要打卡背記20個單詞。

如果今天時間來不及了,但為了完成打卡,就可能隨便掃幾遍,告訴自己學過了,先讓任務閉合再說,不然總惦記著這事兒心裡難受。

反過來,如果今天時間非常充裕,一早就完成了20個單詞的背記,打卡一結束,任務就閉合了,此後動機衰減為零,你也不會想著再多些探索。

這就是打卡心態的特性:學不到,假裝一下,學到了,立即停止。

所以,單純抱著打卡的任務心態去學習,很少會有超過滿分的主動性。

畢竟任務心態關注的是完成情況,它對任務本身沒有更多熱情。

任務心態,身心分裂

任務心態在某些領域是很有用的,比如軍事領域。軍人必須要有極強的任務意識才能保證行動的統一和效率。

但在個人學習成長領域並不可取,其危害會蔓延到各個方面,尤其是身心合一的注意力上。

比如,跑步時總想著還剩多少時間結束,讀書時總想著還剩多少頁完成,背單詞時總想著還剩多少個完事……

這樣的心態會使注意力全程處於分裂狀態,很難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事物本身,體會其中的要領和樂趣。

我們感受不到跑步時身心手腳的協調暢快,深入不到書中人物的思考和情感,體會不了背記單詞的深入關聯……

不管什麼時候,身後好像總有個聲音一直在不停地催促:快點、快點、再快點,要不就來不及了!

現代人很難獲得幸福感,多是出於這種快節奏和急心理,但是,這樣的生命過程何其劣質!

它無法讓我們體會到真實過程,只會讓身心充斥緊張、焦慮、麻木和分裂。

在《今日簡史》中,尤瓦爾·赫拉利對人類存在的意義作了極為深入的思考,但是在談到生命的意義時,他同樣表露出這樣的感悟:

我和這個世界之間隔著的是身體的感覺。

換句話說,個體生命的本質意義就在於保持身心合一,去覺知真實的生命過程。

這其中有禪意、有哲思,也有科學。

至少在學習領域,身心合一、極度專註是極為重要的前提條件,只有在這種狀態下,人們才能從學習活動中收到強烈的正向反饋。

然而,任務心態撕裂了身心合一,這種不良體驗會加劇人們對學習活動的厭惡感,造成惡性循環。

說到這,你不免也想到應該提醒自己減少任務心態,以免扭曲自己的專註和感受。

不過這世界上有些事情很奇怪,你直接去追求反而得不到。

比如說,睡著。

當你越提醒自己要睡著時,就越睡不著,但只要全身心感受身體的放鬆就能安然入睡。

比如說,專註。

當你越提醒自己要專註時,就越容易分神,但只要全身心地思考、體會事物本身時就自然專註了。

再比如說,美。

當你越是花心思去妝扮展示時,就越容易讓人感到刻意,反而安靜專註於一件事中時,真正的美就出現了。

正所謂「大美不自知」,我想破除任務心態也是如此——只要集中心力到眼前的事物中就好了。

兩個策略,輕鬆改變

寫這個話題,沒有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意思,正如前文所說,我其實並不反對打卡。

很多時候,打卡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尤其是起步階段,它確實能助推我們持續行動,形成一個行動慣性,這也是很多人對打卡愛不釋手的原因。

但切不可完全依賴,否則很容易陷入文中所說的那幾個認知陷阱。

現實中的打卡大軍,幾乎都缺乏覺知,在助推期結束後不能主動及時地調整動機,導致深陷其中卻不知其害。

當然,也有一些人不僅學習樂在其中,打卡也輕鬆自如,他們確實能夠兼而得之。

究其原因,並沒什麼神秘之處,不過是因為他們的行為動機其實並沒有改變,打卡只不是學習活動的附屬品而已。

那如何才能做到呢?

只要一個小方法就能立即改變,那就是:用記錄代替打卡。

也就是說,每次學習後,只做行動記錄,不做打卡展示。

把學習過程記錄下來,既可以看到自己的軌跡,也便於每周復盤。

雖然看上去,所做的事情和打卡是一樣的,但是卻沒有打卡的任務壓力,這樣就可以集中注意力到活動本身,而不是任務完成上。

畢竟每天打卡不代表一定能學好,但學好了,這記錄單子同樣好看。

就算不好看,人們也會把精力放在如何補足上,而不是感慨未完成打卡的泄氣上。

當然也無需擔心缺少打卡限制會使自己懈怠,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向好之心,誰不願意自己每次都比上次做得好呢?

只要專註於學習成長活動本身,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就能保持旺盛的學習動機,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從打卡到記錄,似乎只是叫法上的不同,但其中的變化非常微妙,需要悉心體會。

同時,在任務設置上使用新的策略:設下限,不設上限。

什麼意思呢?

比如原先打卡,每天要背20個單詞,這是任務的上限,因為做到並不容易,所以任務一完成就會大鬆一口氣:終於完事了。

現在把任務調整為5個,一個很容易完成的下限,這樣做的好處是:

完成目標毫無負擔,且剛好進入學習狀態,因為剩餘精力充足,就願意順著慣性繼續學下去。

此後每多學一個單詞都是額外的收穫,心態會完全不同,身心容易沉浸於學習本身,而不是顧慮什麼時候任務才能結束。

這種策略的高級之處在於規避了任務閉合需求,只要覺得有意思,就可以一直學下去,直至自己覺得有些吃力為止,沒有具體的上限。

比起打卡模式,新策略的能動性要強很多,而且還是可持續的。

除此之外,這種策略也極其符合刻意學習的原則——讓自己始終處於舒適區的邊緣,每次都好剛學到有點難但又不是太難的程度就停下來。

而不是像打卡一樣,每次固定一個難度值,很容易讓人覺得無趣或是困難而放棄。

當然,這個策略不是我瞎想出來的,而是來自《微習慣》的啟示。

作者斯蒂芬·蓋斯為了讓自己養成好習慣,要求自己每天只做一個俯卧撐、每天只讀一頁書、每天只寫50個字。

這種無負擔的習慣養成法最終促成了擁有了良好的身材,養成了閱讀習慣,並寫出了自己的書。

他自稱,這種方法簡單到不可能失敗。

我親測有效,你也來試試!

***

一刻 talks ? 全球創見者分享平台

長按下方二維碼發現更多未知驚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刻talks 的精彩文章:

這6個「非法國家」,為什麼一直活到了現在?
許子東:魯迅對國人其實是「哀其被辱,怒其欺人」

TAG:一刻tal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