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決定之前,你真的「深思熟慮」了嗎?
有數據說,當代人類接收的信息量是二十多年前的 5 倍,每天我們處理的數據大約有 34 G,跟十五世紀的人們一生能接觸到的數據量差不多。如果以「信息就是力量」的當代口號為標準,我們此刻做出的每一個決定,應該都遠遠比我們的祖先更高明。但事實似乎不完全是這樣:很多時候我們依靠的,還是主觀感受和下意識的反應。
行為科學和心理學過去的研究就發現,其實人們下判斷的速度遠比自己想得要快。去年 12 月,一篇來自芝加哥大學的論文也證實了這一點:在「你覺得多少信息才夠自己下一次結論」的問題上,人們普遍傾向於高估自己需要的信息量。論文的作者Nadav Klein為此設計了多輪實驗,其中有三個是這樣子的:
- 「畫作欣賞」:參與者觀看若干幅不同風格的陌生畫作,判斷自己是否喜歡這種風格。根據參與者的估計,他們以為自己會在看了 16.29 幅畫之後再做選擇,但實際上,他們平均看到第 3.48 幅時就已經有了答案。
- 「飲料品嘗」:參與者試飲一些沒有包裝的新品蔬菜汁,然後回答對每個口味的青睞程度。結果同樣出現了差異:人們事前的預估是喝到 3.62 杯才能確定自己的喜好,然而實驗的結果卻只需要 1.5 杯。
- 最有意思的一個是「伴侶選擇」:已婚和未婚兩組人,分別回答「確定終身伴侶實際上用了多少天」和「預測自己找到終身伴侶要花多少天」,後者給的時間明顯比前者長(未婚者 210.53 天,已婚者 172.93 天)。
雖然我們不能因此就定論說,人們的決策一定會比想像得要直接甚至輕率。但從上面的實驗至少能看出,你未必像自己認為的那樣了解自己,你的大腦有時確實會「忽悠」你。
關於這種心理作用的出現原因,研究者給出了兩種可能的思路:
- 第一,認知中的「錨定效應(Anchoring bias)」和「先手效應(Conservatism bias)」。即,過分依賴先接觸到的/本已熟悉的信息。人們總以為自己的思維是一條直線,信息以相同的權重逐層覆蓋疊加上去,但事實是,他們總是更快接受先行出現的/更容易接受的那部分。
- 第二,沒有預見到「現實比理論更有吸引力」,說白了就是太信任自己的理智,而忽略了情感的作用。作者舉了一個例子:沒見面時,你也許覺得某人在社交媒體上的表現並無特別之處,但見面之後你可能發現對方相當有趣,於是你原本預期會持續長達三個月的路人階段,現在可能一周就進展到好朋友了。
除此以外,我們在「20 個常見的認知偏見」這篇文章里介紹的「資訊偏差」或許也算是原因之一。它的意思是「不管有用沒用,都覺得信息收集越多越好」,換言之,我們經常高估了自己的資訊整合能力。比如,儘管收集了一堆跑分數據,但你買手機最看重的依然是酷炫的外觀;或者,你本來只是想正經查個資料,最後卻查了一堆有用沒用的網路梗:你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大腦在你提示它「悠著點挑」之前,就已經自作主張地提前拍了板。
研究者總結說,這種「提前決策」現象毫無疑問幫我們節約了挺多時間,也算是人類長久以來總結出的一套最不費力的思維經驗。但它也有一定的幾率演化成刻板印象,或者「用結論證明結論」的邏輯螺旋(比如「領導者大多是男性,可見女性不擅長管理,所以不用培養女性領導者」之類的循環),其實並不是什麼好事情。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研究的結果也是商家們喜聞樂見的:之前我們就報道過,流行金曲的長度和歌名都變得越來越短,就是為了更快拋出主題(核心信息),在流媒體時代抓住聽眾們的注意力;商場里每到過年就大肆播放的春節神曲,同樣也是創造「節日氣氛」(環境烘托)、讓消費者被情緒鼓動起買單慾望的小小手段……類似的案例比比皆是。
所以,你現在可能就理解了,為什麼我們建議你「與其花時間比價買買買,不如算算它值不值自己的時薪」「第一印象雖然重要,但太迷信它未必是好事」「平衡你的消息食譜,否則容易陷入過度悲觀」——決策是不可避免的,不用害怕做決定。但判斷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大腦的局限性,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同時意識到支撐自己決策的其實只是拼圖的一塊、還有更廣闊的邊界可以探索,才是更平衡的處理方式。
題圖來自:Giphy?? gfaught


※甜甜圈棒,這是麥當勞時隔十多年推出的新品早餐
※可口可樂有機增長 5%,2019 年預期增長繼續放緩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