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骨髓移植55年,從鳳毛麟角到百萬受眾

骨髓移植55年,從鳳毛麟角到百萬受眾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2月22日,有媒體報道6歲的再生障礙性貧血女孩琪琪正在天津尋求骨髓移植救治,由於中華骨髓庫的供者體檢出現問題,台灣骨髓庫的供者悔捐,她仍在等待。

通過骨髓移植手術救治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方法,在我國已經有55年的歷史。1964年2月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陸道培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為一位重症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成功施行移植手術,採用的是這位患者的同卵雙胞胎姊妹的骨髓,這是第一次在亞洲成功進行骨髓移植手術。

「很多病人對骨髓移植,現在叫造血幹細胞移植不太了解,還可能存在一種恐懼心理。」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主任醫師姜爾烈說,實際上,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無論從供者還是受者來講,安全性都已經大大提高。

不再骨髓穿刺

發掘更多造血幹細胞源

「我接受骨髓移植的時候有些糾結,可能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一位曾經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講述了的經歷,她是急性髓系白血病高危組,但在最開始沒有選擇造血幹細胞移植,「最開始我選擇了化療,我當時想,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複發了,不行了我再考慮移植。」

人們對骨髓移植安全性的顧慮,使得不少患者不太傾向於做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當時她的供者是她的兒子,是『半相合』,這樣移植的風險可能會更高一點,所以她當時在第一次緩解期的時候沒有選擇。」姜爾烈解釋。

所謂半相合,是指HLA半相合。HLA又稱人類白細胞抗原,它是位於染色體上的一種糖蛋白,這種糖蛋白如果相合就意味著不同來源的骨髓能夠相互接受,不產生排斥。而半相合則是由於生物學父母兄弟姐妹中至少有一半是相同,另外還可有部分可能相同。

「HLA全相合的同胞供者曾經是異基因移植的首選。近年來隨著半相合移植技術的改進,移植成功率不斷提高,為更多患者解決了造血幹細胞供者來源困難的問題。」姜爾烈說。

最後,姜爾烈為這位患者實施了半相合的骨髓移植手術,並取得成功,至今已3年有餘。而文章開頭提到的琪琪在始終無法尋找到合適配型的情況下,也將選用直系親屬的半相合配型進行治療。

55年來,骨髓移植技術有了很多進展,使得能夠獲得該技術救助的患者越來越多,患者也因此有了「保底」的餘地。

「最初,造血幹細胞需要從患者的骨髓中獲得,從骨髓中獲取造血幹細胞需要通過骨髓穿刺技術,對供者傷害較大。」姜爾烈說,隨著人們對造血幹細胞研究的深入,發現正常生理狀態下外周血中也含有一定比例的造血幹細胞。但是外周血中的比例並不高,可能無法滿足需求。

1988年,科學家發現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動員造血干祖細胞從骨髓中大量轉移到外周血,這意味著外周血也可以攜帶出健康者的造血幹細胞。1994年成功實施了首例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目前,動員後的外周血已逐漸取代骨髓造血幹細胞,成為造血幹細胞新的來源。這大大提高了供者的安全性。

此外,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也發現了臍血中含有大量的造血幹細胞。1988年世界上首例臍血移植並取得成功。隨後,全世界各國政府或科研機構出資興建臍血庫。臍血幹細胞的發現和應用,為造血幹細胞移植提供了一個新的細胞來源。目前全球已有40000例以上的兒童和成人患者接受了臍血移植,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發掘不同的造血幹細胞源泉,大大緩解了來源缺乏的限制,使得臨床上的使用越來越多。

治療百萬患者

複發風險低可自體移植

經典電視劇《藍色生自戀》中的配型無果橋段曾在不同的電視劇中反覆出現,而近些年電視劇中的橋段逐漸轉變成等待配型、在絕望時忽然傳來配型成功消息的情節,這些細微的變化其實也是實際生活中的反應。

除了技術的進步,保障體制也不斷完善。我國建立了中華骨髓庫,台灣省建立了慈濟骨髓庫,另外很多省份如北京、天津、山東、江蘇等都有自己的臍血庫。姜爾烈說,至今已超過100萬患者接受和得益於這種治療技術,這是第一個進入臨床實踐的再生方法並對醫學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事實上,骨髓幹細胞移植並不一定都需要他人作為供體。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來自兄弟姊妹的同胞供者減少,1986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嚴文偉教授成功開展首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之前認為,白血病患者的骨髓不健康不可對自己進行移植。嚴文偉查閱國外資料,經充分論證,成功開展了首例自體骨髓移植。針對不同特點的血液病,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和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各有優缺點。

「自體造血幹細胞來源於自身,所以不會發生移植物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也就是俗稱的『排異』。」姜爾烈表示,自體移植併發症少且無供者來源限制,移植相關死亡率低,但在治療惡性血液病時,因為不能「取他人所長補己之短」,缺乏移植物抗腫瘤作用以及移植物中可能混有殘留的腫瘤細胞,複發率高,更多用於複發風險較低的血液病。

而基因造血幹細胞來源於正常供者,無腫瘤細胞污染,且移植物有免疫抗腫瘤效應,故複發率低,長期無病生存率高,適應症廣泛,甚至是某些疾患唯一的治癒方法。但供者來源受限,有「排異」,且需要長時間使用免疫抑製劑。

神葯尚未出現

移植仍是臨床「法寶」

「用新的造血幹細胞替代患者的造血幹細胞,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從而治療疾病,仍是目前最為有效、又是唯一可以治癒某些血液疾病以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實體瘤的最佳治療方法。」姜爾烈強調。

隨著靶向葯、基因治療等全新技術的出現,不少患者也會尋求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的治療方法,其中也不乏一些人抱著「神葯會出現」的僥倖心理。

「對於複發難治的白血病,沒有哪一種新葯是確切地能夠治癒這個疾病,基本上都是能夠使病情得到控制、得到緩解。」姜爾烈提醒,獲批上市的療法才符合臨床上安全、有效、可控的要求。而在患者之間、患者家屬之間流傳著所謂的偏方更加不可信。

「在制定治療方案時,醫生會根據專業知識和治療經驗判斷,根據病情選擇國內外的循證證據已經證實可靠、療效最好的方案進行醫治。」姜爾烈說。

在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時,方案也不盡相同。疾病診斷和狀態、排斥風險、複發風險等因素都會影響方案的選擇。在移植前患者會進行放療或者化療,「掀掉」腫瘤細胞庇護所。因病種而異、因人而異的更加個體化的預處理方案也是造血幹細胞移植領域研究追求的目標。

一例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是不是成功一般要經過五大關口:移植前預處理關、移植關、移植後免疫排異關、感染關、複發關。五關之後,還需要在移植後兩年內反覆進行殘留病變監測和供者細胞嵌合度檢查,若在患者體內實現供者細胞完全嵌合,沒有殘留病變,且血象及重要臟器檢查正常、無明顯癥狀,才算真正成功。

據統計,約60%的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異基因骨髓移植後可以達到3年以上的生存期,其中一些已經達到6年左右。這部分患者基本上可以認為已經治癒,因為急性白血病患者移植後6年以上複發的情況極為罕見。而55年前我國首次實施的骨髓移植手術,患者在30年後隨訪時造血功能仍正常,當時屬世界上移植後存活時間最長的兩例病例之一,目前仍是難以打破的治療後生存紀錄。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陳小柒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全國姓名報告來了!2018重名最多的是這倆字……
校服也定位!還有這些功能……細思極恐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