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修道這些事兒:修行最大忌諱,是你成為了這兩種人

修道這些事兒:修行最大忌諱,是你成為了這兩種人

在道觀值殿的時候,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士香客。他們或是虔誠禮拜,或是有所感悟,有的處處指點,有的充滿疑問與懷疑。

世界之大,自然什麼樣的人都有,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信仰道(道本身並不會因為人們的信與不信而有所改變),更不能要求前來參玄問道的人們都有開悟大道的慧根。

實際上,絕大多數人燒香拜神只是為了祈求心愿,希望神明能幫助他們解決某一方面的難題。

雖然略有功利的嫌疑,但從另一個側面看,不能為信眾解決問題的宗教,也一定很難得到百姓的信仰。

武當山(資料圖)

上述所言者,尚屬於普通人對宗教和神仙信仰的正常態度。

而常來道觀中的一些香客信士,甚至還有部分道人,卻是下面這兩種情況:

第一種人,拜了祖師、見了道長後,從來不會參玄論道,總是不斷地述說自身的苦楚,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點以改變人生困境。

以常理來論,道長本負有為眾生指點迷津的社會責任。但對於這一類人,道長們卻有些為難。

因為他們好像僅僅只是為了訴苦,並不是為了尋求解答。世上有千萬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從來都不曾想過要先改變自己,只是一味地抱怨他人的是非。

更有甚者,還會抱怨道人的無知和神仙的無能。他們眼中看到的,是他人的幸福與自我的不幸,恨不得把在現實中受到的磨難全部都轉嫁到他人身上,以此營造眾生平等的假象來麻痹自己。

第二種人,他們或是社會上所謂的成功人士,或是頗有知識學問的長者,也可能是對道學有所研究的前輩,這些人往往試圖以高姿態來審視道人的生活和修行,總是指出各種各樣的問題。

假如當真是想要對修道生活進行研究,道長們也都樂於與其交流。

不以自己的標準妄加評判,尊重每個人的選擇(資料圖)

但此類人並非是想要切磋論道,而是想要指導別人怎麼樣去修行。儘管很多時候他自認為是出於好心,但這種強行指導往往缺乏現實依據,即便是好心,此等行為也不值得提倡。以上兩種人在生活中都很常見。

人們慣常站在自我的角度上看待他人的所作所為,總是忽略他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和動機,容易產生別人什麼都好和什麼都不好的這兩種極端的答案。

究其原因,仍是對自我太過於執著,看待萬事萬物總是以自己的立場為出發點,在產生矛盾衝突時總會導致你死我活的極端結果。之所以會如此,大概源於對「修行」一詞的誤解。

道家講修行,本意上是要告訴人們學會借用世事的磨練,來讓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實,在對浮華世界的迷戀中抽身而出,轉而去探索真正的道。修行的終極目的是得道,得恆常之道,而非某些人自以為正確的個人成功法門。

祖師流傳下諸多修行的方法,是希望後學們能夠以此為鑒,並非是要求每一個人都照搬不誤。

真正的修行,旨在通過研習無上經典中的記載而明悟出自身的道是什麼。只有活明白自己,才能達到不執不迷的境界。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資料圖)

通過他人之道來悟自身之道,再通過自身之道通徹眾生及天地之道,這是由小我至大我的修證過程,最終要參悟出道之恆常。

但悟道的終極並不應該在這裡止息,而是要回到自己,把證悟出來的真常之理拿來指導現實人生。

以有為來求無為,以無為做有為的綱領,至此方能活出一場以大道為化導的人生。如果失去了大道的導向,就很容易在生活中落入小我的窠臼。。

接人待物時若始終以自我為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就會把自己活成上述的兩類人。莊子講過一個非常經典的「子非魚」的故事。莊子在橋上看到魚兒嬉戲於水中,不禁感嘆魚兒的生活真是逍遙快樂。

惠子卻質問莊子,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兒是快樂的?莊子據此反問,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能知道魚兒是否快樂?

在這場智辯中,魚兒究竟是否快樂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客觀條件,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我們想看的事物,魚兒的快樂悲傷也不過是橋上兩位觀者的主觀感受。

即便莊子和惠子最後真的辨出了什麼結論,魚兒也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悠遊狀態。

收回被慾望牽引的心(資料圖)

人們總是譏笑惠子強詞奪理,卻不知道自己正是那看風景的人,心早已經被外物牽走了,又怎能修證出真道真我呢?

道教經典中講述的諸多修行道理,其主旨無非「去欲」二字。

迷戀五光十色的世界,這是慾望;迷戀修行之事,這也是慾望。人們都能反省對物質的迷戀,卻不知如何從自省之中走出來。

西方有諺語,「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人類的思考只能從人的角度出發,沒有辦法站到更高的位置,看不到其實自己也在慾望之中,與其他人並沒有什麼兩樣。

上述兩種只看得他人好和只看得他人不好的人,癥結都在於心中的慾望太盛,被慾望吞噬,看不清自己修真的路。

道究竟該怎麼修,要讓自己來問自己,讓眾生去問眾生。若每個人的心都能各歸其位,世上又怎麼會有僭道之事呢!

(編輯:見石)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莊子說呆若木雞達到了「德全」的境界?
王母垂跡碧霞現身:碧霞元君身世小考(上)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