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歷史上7位喪師誤國的平庸統帥

中國歷史上7位喪師誤國的平庸統帥

中國古代歷史上朝代更替頻繁,戰爭不斷,為了爭奪王位和政權,常常烽火連天,白骨遍野,總得來說呢,勢力的強弱是往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但也有這麼一句話,「一將無謀,累死千軍。」戰爭中領導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軍事統帥的昏庸有時也能使勝負的天平發生戲劇性的傾斜。

子茲父:又名宋襄公。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50年即位。齊桓公死後,諸子爭位,宋襄公用武力護送齊太子昭回國,奪取君位,此即為齊孝公。宋襄公自以為立孝公有功,企圖以此為資本繼齊之後而霸。但宋國畢竟實力不足,加之宋襄公本人又迂腐固執,宋襄公稱霸最後成為了人們的笑談。

宋襄公為了削弱楚國,出兵攻打鄭國;楚國出兵攻宋救鄭,楚宋間就爆發了泓水之戰。當時的形勢是楚強宋弱。戰爭開始時,形勢對宋軍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謂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條不放,拒絕了子魚的正確意見,以致貽誤戰機,慘遭失敗。

其霸業也以失敗而告終。宋襄公的「仁慈」正應了一句中國俗語所說的「慈不掌兵」的禁忌。

趙括:馬服君趙奢之子,也叫馬服子,戰國時趙國大將。他只會空談其父所傳兵法,實際中不能根據實際情況來靈活指揮作戰。

公元前260年,趙國中秦國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趙括一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在長平主動全線出擊,向秦進攻。秦將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後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被亂箭射成刺蝟一般,全軍瓦解倒戈,四十餘萬趙兵盡皆被秦人坑殺。

軍事理論家趙括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導致了亡軍誤國,誠如其父趙奢所言:「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見《史記. 列傳第二十一》)被後人當成了「紙上談兵」的代名詞。平心而論,秦強趙弱,長平之戰趙國的失敗還有趙王用人不當等的更深層原因在裡面,即哲學中的偶然性中的必然性。但如果趙括能正確估計形勢,沿用穩守策略,不管秦帥是誰(當時趙括並不知自己的對手是白起),一樣會無機可乘。

就事論事來分析:趙軍冒進,中伏,被分割包圍,彈盡糧絕,突圍不果,主帥陣亡,全軍瓦解,覆滅。「趙壯者盡於長平」這樣嚴重的後果,因此趙括作為三軍統帥,他必須承擔他應該承擔的那部分責任。

王邑:漢成帝時大司馬大將軍王鳳五弟王商的次子,王莽篡權後,他累遷至步兵將軍,封成都侯,新朝建立後,王邑官拜大司空,成了新朝開國的重臣。公元17年,徐州、青州反了樊崇的赤眉軍,荊州反王匡的綠林軍。連年的饑荒乾旱,新朝的殘暴統治讓農民軍的力量越來越強大。

公元23年,為了撲滅南陽一帶的綠林軍,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調集各州郡精兵四十二萬往救宛城。王邑擔任著三軍統帥。王邑卻不曉兵法,徒誇兵眾,也不肯接受嚴尤提出的「繞過昆陽堅城」或「轉攻宛」和「網開一面」的正確建議,一味地強攻,以衝車撞城,挖地道攻城,架雲梯爬城。

劉秀率綠林軍數千精銳來救援昆陽,王尋派兵數千迎戰。劉秀假傳宛城已克戰報,射入城中及王邑軍營,一面鼓舞義軍堅守,另一面動搖王邑的軍心。接著,劉秀率三千敢死隊秘渡昆水,迂迴至新軍側後,衝擊王尋、王邑大營。王邑、王尋認為義軍不堪一擊,下令各營不得擅自行動,自率萬人迎戰。兩軍激戰,義軍勇猛衝殺,新軍陣勢大亂,各州郡兵亦不敢相救,昆陽守軍乘勢殺出,內外夾擊,新軍紛紛奪路逃命。這時,忽然下起暴雨,河水猛漲,新軍涉水溺死者上萬。亂軍中,王尋被殺,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往洛陽。

昆陽之戰決定了新朝敗亡的命運,公元25年,更始軍乘勝兵分兩路直搗長安,王邑又指揮了長安城最後的巷戰,拚死保衛著王莽的皇宮,然後與兒子王睦一起戰死在漸台。   王邑既不知已也不知敵,盲目輕敵自大,指揮失誤,又不能採納正確建議……理所當然地應該被釘在「庸帥」誤國誤軍的恥辱柱上。

陳余:秦末年復國的趙國軍事統帥。大梁人也,喜好儒術。陳余這個人並非那種一無是處的,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陳余非庸人也。余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交,是魏地的名士。被曾參加了陳勝的農民起義,向陳勝獻計奪取河北。隨後跟隨陳勝的大將武臣取趙地,擁立武臣稱趙王,被封為大將軍。武臣死後,陳余挫敗了李良的叛亂。還曾書諫秦將章邯降楚而聞名。

但在軍事指揮上,陳余則純粹是一草包了,他曾率領數萬常山兵屯兵在巨鹿以北,佔據有利地形,卻見死不救,不敢與章邯作戰,成全了項羽巨鹿之戰的成名,陳餘缺乏名將的果敢亟勇氣。

公元前204年的井徑之戰中,陳余擔任趙國的相國兼統帥,缺點就大暴露了,一半像滿嘴仁義道德的宋襄公,一半像紙上談兵的趙括。有一個很好的謀士李左車卻不能用,李左車許多的計策他都不予以採用,二十萬大軍在占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居然敗給了以新兵和降卒為主力的韓信的三萬漢軍。失利的後果是趙國被滅掉,趙王歇成為俘虜。

對於軍情、合理性建議的熟視無睹,最後應變力極差,導致喪師亡身,陳余可以歸類為平庸統帥的典型代表了。

苻堅:字永固,今甘肅秦安東南氐族人,其祖先世代為西戎酋長。苻堅大帝就像是來自聖域天國的理想主義者、不食人間煙火,政治和軍事上幼稚得可笑。軍師王猛臨終前曾告誡他不要急於南進討|伐東晉,他一意孤行,不顧大臣們齊力的反對,於公元383年5月,下達了進攻東晉的總命令。

前秦雖然勢大,但內部矛盾重重,慕容垂、姚長等人各懷異心,企圖東山再起,為前秦的失敗早埋下伏筆。東晉孝武帝雖然昏庸,但其宰相謝安是很有才望的政治家。在前秦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內部矛盾得到緩和,出現了上下齊心,同仇敵愾的局面。

此戰苻堅共調集九十七萬大軍,兵分三路,「東西萬里,水陸並進」,大軍旗鼓相望,綿延千里。有點常識的都知道,此已犯了兵家之大忌了!東晉趁前秦大軍尚未完成集結之際,主動提出在淝水決戰。

交戰前,苻堅急於求勝,在未經核實敵情,不聽部將的勸阻,盲目同意退軍決戰。結果中了東晉的圈套,導致淝水慘敗。不僅前鋒統帥苻融被殺,苻堅本人也被流矢射中,落荒而逃。一度十分強盛,已基本統一了北方的前秦政權就此分崩離析了。   淝水之戰中,前秦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作為統帥的苻堅缺乏起碼的戰略眼光,在政權基礎並不穩固的背景下,狂妄自大,倉促南下是難辭其究的。而屢犯兵家大忌,亟戰線過長,用人不當,指揮錯誤等更是主要因素了。

李景隆:朱元璋的外甥名將李文忠之長子,長得高大威猛、儀錶堂堂,喜讀兵書,然而他卻絲毫沒遺傳到父親的那些優秀基因,純粹是一個缺乏作戰經驗,紙上談兵的紈絝子弟。

僅舉一例,當時李景隆率軍60萬人,號稱百萬大軍,謀攻燕王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燕王聞訊,率馬步軍1O余萬人迎戰。李景隆率軍直撲北平,然後分兵三處,燕王妃徐氏親率婦女登城,投擲石塊,幫助守衛城門,明明部下可以一鼓而下,拿下城池,李景隆卻怕部下搶了頭功而喊停。

很快,朱棣已經收編了寧王的部隊歸來。李景隆整頓軍馬,在鄭村壩與燕軍決一死戰。在這場戰鬥中,數十萬軍馬從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屍橫遍野,十分地慘烈…… 李景隆沒有經歷過這般慘烈地戰鬥,連夜南遁,他也不打招呼,丟下三軍,比誰都跑得快,大量的糧草物資則留給了敵軍,北平之圍遂解。作為三軍統帥,李景隆心理承受能力之脆弱,反應之純敦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而且李景隆政令不修,紀律不整,上下異心,死生離志,局面基本上失控,簡直如同一個「木偶將軍」。在某種意義上,是李景隆成就了他的敵人——明成祖的霸業。

朱祁鎮:即明英宗,此君七周歲就登基,十六歲親政,長年生活在深宮之中,終日與宦官,宮女為伍,嚴重缺乏社會閱歷亟政治經驗,因而大權落入了宦官王振等輩之手。

1449年春,瓦剌入侵,在王振的慫恿下,朱祁鎮貿然御駕親征。但作為明軍統帥,朱祁鎮在軍事上完全是個白痴,被同樣不懂軍事的宦官王振玩弄於股掌之間。幾十萬明軍被王振用來在家鄉人民面前作秀,擺威風的道具了。

因為朱祁鎮這位「庸帥」的瞎指揮,裝備有火炮的五十萬大軍竟然被兩萬配備著弓箭的瓦剌軍給擊敗,明英宗傻傻地,連跑都不會,本人還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給俘虜了。能把仗打成這樣,曠古實在找不出第二個類似的人了。

朱祁鎮鑄成了大明走向衰落的大錯,明朝最終被滿清滅亡,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軌跡也因此而改變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唐朝的離婚率為何居高不下?
洪秀全與他的女人們:誰是皇后?多少嬪妃?最後歸宿?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