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姓、名、氏,這裡頭的說法你知道嗎

姓、名、氏,這裡頭的說法你知道嗎

我們現在人的名字,一般都分為兩個部分,即「姓」和「名」。姓,又稱姓氏,即名字中的第一個字,各個家族都有自己特定的姓氏,這是更改不了的。後面的名,當然就是由父母來取了。但是,在先秦的時候,所謂「姓」和「氏」,其實是兩個概念,而且,這兩個概念是絕對不能混為一談的。

中國姓氏部分古代符號

大家可能知道,中國遠古時期是母系氏族社會,部落當中當然是女性說了算數,而「姓」就是在此時產生,就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一個種族的稱號,後來所謂同姓之間不可通婚的說法也是源自於此。例如《左傳》當中就說了:「男女同姓,其生不繁。同姓不婚,懼不殖也。」而古代的姓,一般都是「女」字旁,例如姬、姜、媯、嬴、姒等等,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商朝的「子」姓,戰國時期楚國的「羋」姓。說來說去,「姓」其實也就那麼幾種。

但是,「氏」可就不一樣了,其種類之繁雜,數不勝數,這些千百種不一的「氏」,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姓」的演變。有些人以自己的國家名字為氏,如齊、魯、秦、衛等,也有些人以自己的職業為氏,如索、陶、巫等,還有人以祖先的謚號為氏,如文、武、景、庄等,當然,還有人以自己祖先的職位為氏,如司馬、司徒、太史等,其數目之多,遠非「姓」可比。所以,先秦時期絕不可將這二者混為一談。

先秦時期的貴族

那麼,先秦時期的名字稱呼,到底是如何的呢?

簡單來說,就是八個字:男子稱氏,女子稱姓。當然這指的是貴族男子或女子。

待嫁的貴族女子,一般會以自己國家的名字再加上自己的姓為稱號,而在嫁人之後,若是嫁給國君,則以丈夫國家的名字再加上自己的姓為稱號,若是嫁給卿大夫,則以丈夫封地的名字再加上自己的姓為稱號。同姓之間的貴族女子,以大小排行按照「伯夷叔季」的順序,再加上自己的姓為稱號。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晉獻公的妻子被稱呼為齊姜,怎麼理解呢?齊姜這個稱呼,「齊」指的是她來自的國家,說明她是齊國的貴族女子,而「姜」呢,是指她姓姜。當然,在這個女子嫁給晉獻公之後,她就應當被稱為「晉姜」了,因為「晉」是她丈夫的國家名號。

古代的「彌」字(通「羋」字)

我們再來看看男子的稱呼。

一般來說,貴族男子們會比較重視自己的「氏」,因為,這在先秦是身份地位的體現。貧民男子是沒有「氏」的。而男子的稱呼,一般是他的氏再加上他的名。以《羋月傳》中的黃歇為例,「黃」應當是他的氏,而不是他的姓,據說,他是來自黃國的人,所以會有這個「氏」;「歇」就是他的名了。

大家應當都知道孔子和孟子的名字吧?孔子名叫孔丘,孟子名叫孟軻。但是,其實「孔」和「孟」都不是他們的姓,而是他們的氏,孔子真正的姓是「子」,孟子真正的姓是「姬」。兩個人的家世雖說都沒落了,但二人還是貴族出身的。

《史記》

而「姓」和「氏」之分,在三朝之後便已經不普遍了,西漢時司馬遷寫《史記》就完全沒有了區分,這也就是我們現如今「姓氏」不分家的原因了。

本文轉載自「歷史大學堂」,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這些姓氏,你聽過嗎?
少林寺、靈隱寺……中國十大名寺的由來

TAG:大道知行 |